吳秋紅,沈永希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會計頂崗實習教學改革
吳秋紅,沈永希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職業核心能力是就業者一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只有不斷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才能使畢業生適應工作崗位和就業環境的變化。但現今,高校輕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以會計頂崗實習教學環節為切入點,研究如何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頂崗實習中,使學生在培養會計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職業核心能力,成為真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會計專業人才。
會計;頂崗實習;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日薪月異,信息層出不窮,用人單位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職員具備高級會計技能,還要求職員具有職業核心能力。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高校應加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創新等能力,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的同時,職業核心能力也應有所發展。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樹立學生終身教育觀的需要。但就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現狀來看,輕培養職業核心能力,重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的情況普遍存在,導致會計畢業生的就業適應度差,后續發展緩慢。因此,如何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滲透入專業教學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審系2016屆38位會計專業畢業班學生為對象,以頂崗實習為環節,結合“訂單式”培養模式,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滲透入學生的頂崗實習中,試行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雙核培養的教學模式,歷時12個月(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力求形成一套操作性強的高效雙核培養模式。
對于高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頂崗實習階段是在校教學的一個延伸,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審視自己專業理論水平的高低,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就本系近三年的實習情況調研分析,會計實習階段面臨以下諸多困境:
(一)學校建立專業對口的實習基地困難
我院每年會計專業畢業生在650人左右,由于會計崗位的排他性,要找到能夠容納數量眾多學生的專業對口的校外實習基地較為困難。其次,會計工作具有較強的商業機密性,企業出于保護自身利益考慮,不愿讓學生知悉其商業秘密,導致完全對口的實習基地難建設。再者,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接受學生的會計頂崗實習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實習指導成本,降低其工作效率,進而降低企業效益,因此,企業對實習基地的建設并不熱衷。現實中,本系原有的實習基地對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培養效果也并不明顯。
(二)實習指導教師疏于指導
雖然本系每個學生均配備一名實習指導教師,但由于學校節約辦學成本且對教師的監督機制較寬松,導致指導老師往往只是掛名,任由學生自行安排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疏于學生的專業實習指導、管理和監督。學生缺乏有效的專業指導和訓練,也就難以達到頂崗實習教學預期的效果。
(三)缺少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評價機制
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時,學院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缺乏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指導教師只能根據印象給學生打分,評價結果有失合理和公平。另外,在指導教師和頂崗實習單位方面,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也沒有相關的評價系統。由此,學生、教師和實習單位三方均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學生的頂崗實習往往就流于形式,也難以提高實習的質量。
(四)缺乏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高校教學的必要內容。目前許多高校雖然認識到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沒有明確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其次,具有職業核心能力教學經驗的老師緊缺。再者,缺乏評價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專業機制。高校沒有將職業核心能力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獨立的考核模塊。
(一)采用“訂單式”實習模式在雙核培養教學設計中的必要性
基于對我系近三年實習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一個有效的實習行為必須保證實習內容的專業性、指導教師的密切跟蹤性和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訂單式”頂崗實習模式剛好能夠滿足以上三點要求。所謂“訂單”培養,是指校企合作,根據實際就業需求來采取相應的教學計劃培養人才的模式。該模式于1969年起源于德國,2013年被歐盟和OECD樹為國際典范,稱其為“解決青年失業和技術工人短缺問題的有效措施”。2012年6月,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指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為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確立了方向。自此,在德國成熟的“訂單”培養模式下,我國高校的“訂單”培養,校企共育人才的辦學模式蓬勃發展起來。“訂單”培養模式自2012年12月在本院開展以來,每屆平均吸收10%的畢業生參加“訂單班”頂崗實習,累計已為企業輸送150多名一畢業即可勝任崗位的會計高技術技能人才。該模式已成成熟狀態,為職業核心能力的滲透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頂崗實習雙核培養模式的教學目標
頂崗實習雙核培養模式是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頂崗實習中,實現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同時培養,力求在校企共育人才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會計實操能力的同時具備職業核心能力。頂崗實習階段,學生除了掌握熟練的會計賬務處理技能外,還要根據崗位需求妥善處理與其相關的關系,并與同事共同協作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本模式將與人交流、與人合作和解決問題作為職業核心能力的主要培養內容。
(三)頂崗實習雙核培養模式的具體教學設計
我們從泉州地面上選擇了一家實力雄厚的會計記賬公司——宏興代理記賬公司為合作企業,雙方簽訂培養合同,共同研討、共同執行訂單培養頂崗實習模式。該模式的主旨思想為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畢業與就業、教學管理與崗位管理四互通。
1.企業與學校互通(2015.9.1-12.31):校企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撰寫教材、共同執行教學任務,同心合力培養具有高素養的會計技術技能人才。在這過程中,學校導師與企業培訓員就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和現代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進行充分溝通,在職業核心能力上鍛煉教師的創新革新能力、與人交流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
2.理論與實踐互通(2016.01.04-3.31):訂單培養的具體內容分為兩個模塊,分別是手工賬套和電腦賬套。由企業提供真賬和培訓員,一對一指導學生處理手工賬務和電腦賬務,學校導師進行全程監控。在此過程中,學生必須主動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先自行處理賬務,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才請教培訓員,學習結束后應與同組成員互相交流心得,形成實習總結。該階段,在專業知識培養上以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為主,技能上為會計實訓中的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三個會計核算技能以及稅務申報一個技能,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面以為解決問題能力為主,附帶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
3.畢業與就業互通(2016.04.01-05.31):學生近3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后,對工業、商業、服務業的手工賬和電腦賬已較為熟悉,在財務崗位上可獨當一面,在賬務處理及其他工作事項上的解決問題能力也已較高。公司將留用部分學生,其余推薦到其他企業上班。為了使學生的就業有個好的開端,導師引導學生結合就業現狀和前景做充分的評估,并提交職業生涯規劃,做好人生的初次就業。這期間著重培養學生在擇業方面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與導師充分交流的能力。
4.教學管理與崗位管理互通(2015.09.01-2016.08.31):學院指派導師負責召集學生參加“訂單班”學習,并與企業共同制定培訓計劃,跟蹤學生學習過程,定期向學校反饋培訓情況。學生應每日做好工作日志,每三天向導師匯報培訓心得,導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學校匯報培訓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和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都能得到很好鍛煉。
頂崗實習雙核培養模式經過一年的測試和修正,經用人單位、學校、教師、學生四方評價,效果良好。
(一)優化了課程設置
會計專業的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根本任務,應主動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經本方案的設計實施,成功地將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滲透入會計頂崗實習中,實現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雙核培養效果。
(二)促進了會計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
出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實訓基地的建設一直是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發展的短板。如今通過雙核培養頂崗實習模式,強化了學校實習指導老師對學生實習過程的監督,分擔了頂崗實習單位的人才培養負擔,提高了校企合作意愿,實現了學生頂崗實習的預期良好效果。
(三)形成了科學的頂崗實習評價機制
在本頂崗實習培養模式中,經實踐檢驗形成了一套多元的頂崗實習評價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評價指標:1.《教師頂崗實習指導工作考核指標》,考核人為校、企雙方;2.《學生會計知識和會計技能監督記錄考核表》,考核人為校企兩方的指導老師;3.《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監督記錄考核表》,附設《解決問題能力證據》、《自我學習能力證據》、《與人交流能力證據》、《數字應用能力證據》、《信息處理能力證據》等多個職業核心能力指標考核體系,考核人為校企兩方的指導老師。該評價機制的建立,避免了學生頂崗實習放任自由的現象,保證了頂崗實習的預期效果。
[1]周列平,章理智.會計專業頂崗實習問題現狀分析的調研報告[J].高等教育,2014(5).
[2]蔣書良,歐亦蘭.高職院校會計與審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J].當代經濟,2015(32).
[3]唐志賢,趙紅英.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及其效果的思考[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4]趙靜.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教育與
職業,2016(1).
G718.5
A
1673-0046(2016)1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