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虎,林志富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郭 虎,林志富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臺灣“5·20”大選后,面對特殊外部環境,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薄弱的問題日漸突出,集中表現在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閩臺生黨員受到多元文化影響,黨性修養不足,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以及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影響教育管理效果。因此,相關項目的高校應該從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強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重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強化對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以幫助閩臺生黨員能夠更為全面地發展。
閩臺合作辦學;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
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閩臺合作項目)是福建省為推動對臺教育開展實質性合作的先行先試項目。海峽兩岸在政治、經濟和教育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特別是在臺灣“5·20”大選后,兩岸關系出現新的變化,這給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先進的代表,他們的全面發展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有力保障。面對臺灣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薄弱的問題日漸突出,集中表現在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學生黨員受到多元文化影響,黨性修養不足,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充分,以及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重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加強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切實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成為閩臺合作項目辦學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模式,給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挑戰。一方面,在臺期間各種思想文化交互激蕩,西方意識形態和腐朽思想對閩臺生黨員的侵蝕不可低估,部分閩臺生黨員容易在思想上產生一些困惑和矛盾。另一方面,閩臺合作辦學目前仍在不斷的摸索中向前邁進,在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和體系有待完善,教育管理主體的工作經驗有限。因此,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中會暴露出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約黨建工作的連續性和實效性
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具有指導性的閩臺生黨建工作要求和規范不全、不細,基層黨組織不完整,對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經驗和理論相對滯后,存在教育管理保障制度不足、考察機制欠缺等問題,制約了閩臺生黨建工作的連續性和實效性。
首先,在保障制度方面,因缺乏完整的學生黨支部,具有指導性的閩臺生黨建工作要求和規范不全、不細,進而影響基層學生黨支部發揮思想引領和“戰斗堡壘”作用。大學生黨支部是高校黨組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支點。閩臺生黨員在臺灣交流學習期間,因客觀原因造成學生黨組織的不完整,削弱黨組織在學生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和黨性修養提升中的引領作用,進而影響到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連續性和長效性。其次,閩臺生黨建工作中的培養考察機制不夠完善,重點不突出。現行高校的大學生黨員教育采取的主要模式是集中培訓,對不同發展階段學生黨員的培養考察針對性不足。由于不同發展階段學生黨員在思想覺悟和社會經驗方面存在差異,使得缺乏針對性的集中培訓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受特殊政治環境制約,在臺期間學生黨建工作的培養考察機制亟待調整和完善。此外,現行的學生黨員教育內容更多地局限在黨的基本理論知識、方針政策的教育上,與國際、國內形勢結合較少,與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出現脫節。閩臺生所處的特殊政治環境,這要求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內容需要進行適度調整。因此,有必要結合閩臺生黨員在臺的實際情況,完善培養考察機制,提高教育管理針對性。
(二)受多元文化的影響,部分閩臺生黨員價值觀易偏失
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文化呈現多元性的特點。這種多元性包括原住民的“土著文化”、大陸的“閩文化”“吳越文化”,以及相當程度的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各種思想文化交互激蕩,對正處于人生轉變關鍵時期的大學生產生重大影響。部分閩臺生黨員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及觀念的影響,其價值觀容易偏失,集中體現在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不足和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這兩方面。
首先,少數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不足,政治理論修養和道德品質修養出現下滑。一方面,少數閩臺生黨員政治理論學習的自覺性降低,進而導致政治理論修養水平不足。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是大學生黨員保持政治上清醒和堅定的關鍵環節,也是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正確處理各類矛盾的基礎所在。然而,少數閩臺生黨員在思想上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政治理論學習方面出現懈怠。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影響下,少數閩臺生黨員的服務意識減弱。在臺灣復雜、多元的文化環境中,閩臺生黨員的道德品質修養面臨考驗。在赴臺交流學習和生活中,個別閩臺生黨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減弱,道德品質修養亟待提升。
其次,面對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挑戰,少數閩臺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一方面,少數閩臺生黨員在適應力方面的表率作用不突出。臺灣與大陸的文化背景有差異,因此,學生具有不同的價值差異和地域習俗差異。在適應新環境過程中,學生黨員本應該走在最前面,為同學們樹立好榜樣。但是,少數閩臺生黨員在現實中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另一方面,少數兼任學生干部的閩臺生黨員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不足,直接影響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部分閩臺生黨員在赴臺后,出現以班級事務過多、考研等理由推脫學生干部職務的情況,這說明部分閩臺生黨員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缺失,進而嚴重影響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三)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影響教育管理效果
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以輔導員為主。在臺期間的外部環境更為特殊,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和挑戰也更大。同時,輔導員因在黨務工作方面的系統性培訓不足,黨務工作能力存在欠缺。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這些薄弱環節,都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管理的效果。
首先,在臺期間的外部環境更復雜,給輔導員開展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挑戰。一是特殊的政治環境要求輔導員有較強的政治敏感度。在臺灣“5·20”大選后,兩岸關系出現新的變化。輔導員不僅要提醒學生不參與涉及“臺獨”的一些敏感的政治活動,督促學生守好“政治規矩”,而且要關注閩臺生課堂上臺灣老師教學內容是否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還要更謹慎地開展對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兩岸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差異,輔導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面臨挑戰。例如,部分閩臺合作辦學的臺灣高校在學生宿舍管理中沒有門禁限制,學生夜間也可以自由進出宿舍,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其次,輔導員黨務工作能力存欠缺,工作精力有限,影響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效果。一是輔導員在黨務工作方面的系統性培訓不足,制約其黨務工作能力提升,影響黨務工作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二是輔導員要兼顧學生日常管理,精力有限。輔導員負責在臺交流學習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要消耗輔導員大部分工作精力,而在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精力有限。因而,輔導員黨務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都直接影響到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效果。
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針對當前閩臺生黨員教育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從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強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重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構建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效果,促進閩臺生黨員的健康、全面發展。
(一)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管理長效性
1.完善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保障機制
這是提高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長效性的重要前提。首先,結合在臺期間的特殊政治環境和實際情況,閩臺生黨員可以成立黨小組,確保閩臺生黨員的培養和考察工作持續進行。其次,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熟悉的新媒體平臺,創新教育管理載體,及時傳達黨支部最新信息要點。輔導員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如建立閩臺生黨小組學習微信群和QQ群,及時將學校黨組織發布的最新通知、理論學習資源和相關文件精神轉發到臨時黨支部微信群和QQ群,保證校本部黨組織與黨小組成員之間信息傳達及時性。最后,輔導員可以以素質過硬的閩臺生黨員為基礎選聘學生干部,在增強黨員服務意識的同時,也能在日常談心和工作交流中及時了解學生黨員的最新情況。通過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完善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黨員教育管理的長效性。
2.重視閩臺生黨員的培養和考察,增強教育管理的針對性
一方面,從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實際出發,將閩臺生黨建工作的重點調整為閩臺生黨員的培養和考察。因在臺期間的政治環境特殊,基層黨支部不完整,則黨建工作重心需調整為閩臺生黨員的培養考察,同時要求閩臺生黨員定期寫思想匯報,待返回大陸后,再統一將思想匯報交給校本部學生黨支部存檔。另一方面,在閩臺生黨員的培養考察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采用分層考察方式,提高培養考察的針對性。在培養考察過程中,應堅持層次性原則,結合正式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幾個不同階段的思想特征,在考察形式和內容上進行針對性調整。一是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重點是深入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端正入黨動機,堅定理想信念;二是預備黨員的考察重點是增強黨性修養,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三是正式黨員的考察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重點,加強黨員后續教育管理。從閩臺生黨員的實際出發,調整黨建工作重心,實行分層式培養考察,以期提高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加強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1.結合閩臺生實際情況,構建閩臺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管理模式
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提升是閩臺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前提。面對在臺期間復雜的外部環境,更需要具有針對性的黨性修養教育管理模式。首先,注重閩臺生黨員的赴臺前教育。在閩臺生黨員赴臺前,通過講座的形式,邀請相關專家為閩臺生黨員講解臺灣復雜的政治、歷史和社會環境,幫助閩臺生黨員認清政治形勢,增強政治敏感度。其次,黨員要明確黨性修養內涵,確定黨性修養目標。閩臺生黨員要從政治理論修養、道德品質修養和組織紀律修養這三個方面來理解黨性修養的內涵,進而才能解決黨性修養“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閩臺生黨員在確定自身黨性修養提升目標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在總體目標的基礎上分解出符合個人實際的階段性目標,有助于黨性修養的逐步提升。再次,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黨性修養目標。閩臺生黨員在思想上成熟度不高,受教育和鍛煉的時間短,黨性鍛煉不足。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必須通過長期的修養實踐才能得到提高。最后,在黨性修養提升過程中,輔導員要對學生黨員的踐行效果給予指導和反饋,閩臺生黨員自覺進行反省和總結,并不斷向黨組織提出的黨性修養目標靠近。
2.找準著力點,探索發揮閩臺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路徑
一方面,輔導員加強教育培訓,引導學生黨員增強服務意識,注重樹立榜樣,并給予學生黨員更多的人文關懷。首先,輔導員加強對閩臺生黨員的教育培訓,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引導部分學生黨員走出迷茫。針對部分閩臺生黨員對如何在學生群體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產生困惑的情況,輔導員可以通過談心、談話的形式開展教育培訓,激發他們行使職責的熱情,引導閩臺生黨員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同時,讓更多熱心為同學們服務的黨員參與班級和年級建設工作,培養他們的服務意識。其次,輔導員更多地深入到閩臺生黨員學習和生活中,與學生黨員談心。在深入交流過程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特別是給予困難學生黨員更多的關愛,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進而增強黨小組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再次,建立激勵機制,表彰先進,注重樹立榜樣。黨員當中好的行為要適時強化,才能起到鞏固和延續作用。進一步完善黨小組的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黨員及時給予表彰,在同學們中樹立學習榜樣;同時,對于后進學生黨員要給予適當的懲戒,督促后進黨員積極改正。
另一方面,閩臺生黨員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模范遵守校紀校規,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為班級和年級建設貢獻力量。首先,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在學習實踐方面樹立榜樣。閩臺生黨員在任何時候都應堅持不懈抓好政治理論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學習。同時,閩臺生黨員也應在專業學習中發揮模范作用,提升專業素養,引領良好學風。其次,閩臺生黨員行為示范,模范遵守校紀校規。面對新的學校管理制度,不論是在教學管理還是宿舍管理中,閩臺生黨員都應做好表率。此外,閩臺生黨員要有擔當意識,更多地關心同學,樂于奉獻,贏得同學們的認可和信任。特別是在與臺灣學生的交流中,要積極主動與他們處理好關系,加深彼此的了解,學習臺灣學生好的做法和優秀品質,與臺灣學生和睦相處,努力做促進兩岸交流的文化使者。
(三)加強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綜合素養
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加強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需要從學校黨組織和輔導員自身這兩個角度共同發力,為閩臺生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
1.加強對赴臺輔導員的黨務工作培訓,提升輔導員的黨務工作能力。首先,要注重提升輔導員的“四種能力”,即分析閩臺生黨員思想能力、組織實施教育能力、進行行為引導能力和開展配合活動能力。其次,輔導員要深入了解閩臺生黨員實際需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據閩臺生黨員實際情況,輔導員可以深入了解其實際需求,按需施教,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針對性。再次,提升輔導員網絡媒介素養,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加強閩臺生黨員的思想建設。全媒體時代,輔導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建立黨小組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傳達黨組織最新通知和文件精神,積極占領和開拓新媒體陣地,提升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時效性。因此,通過加強對輔導員的黨務工作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廣泛的業務知識,及時了解理論動態,學習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提升其網絡媒介素養,才能打造出一支符合閩臺生黨員實際情況、業務精干的高校黨建工作隊伍。
2.輔導員自身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積極與黨組織保持聯系,深入了解學生黨員,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首先,輔導員作為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主體,其自身黨性修養的提升至關重要。輔導員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關心兩岸時事政治,積極關注黨組織發布的最新通知和文件精神,不斷豐富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供自身黨性修養水平。其次,輔導員要定期向黨組織匯報思想情況,積極與校本部黨組織保持聯系。特別是在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過程中遇到棘手的問題時,要及時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并在學校黨委的指導和幫助下解決好問題。再次,赴臺交流學習的大陸高校輔導員之間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在相互學習和幫助中摸索有效開展閩臺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方法,積累好的工作經驗,不斷提升工作能力。最后,輔導員要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學會自我調節,增強抗壓能力,以最佳的工作狀態為在臺交流學生服務,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做好閩臺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
[1]張永汀.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閩臺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2013(3):89-92.
[2]張劍仲,孫政國,於朝梅.用“四度四主法”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4):38-41.
[3]李婕.90后大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的創新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3.
[4]劉江力.大學生黨員的培養與發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5):40-42.
[5]林佩云.論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22-124.
[6]鳳凰網.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http://news. ifeng.com/mainland/special/yishixingtai/content-3/detail_ 2013_08/20/28828185_0.shtml.
[7]郝詠梅,王桂芝,李純成.構建新時期下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3):62-63.
[8]高鴻.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的思考[J].教育新論,2009(5):14.
G641
A
1673-0046(2016)12-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