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坤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圖書館,遼寧 遼陽111000)
?
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能力塑造研究
李艷坤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圖書館,遼寧 遼陽111000)
[摘要]從大數據背景下學科館員能力塑造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入手,深入分析館員能力提升應具備的學科知識服務、輔助教學科研、新知識快速吸收與傳播等核心能力,探索在大數據應用技術需求牽引下,能滿足高校學科建設與教學科研發展需求的,可以真正實現高校圖書館知識化信息深度服務的專業隊伍建設之道。
[關鍵詞]大數據圖書館學科館員
古往今來,人類對經驗的記錄和整理始終離不開“數據”這種載體。涂子沛在其《數據之巔》一書中曾經指出:“如果說傳統的數據是人類部分知識的來源,那么,隨著人類記錄范圍的不斷擴大,現代意義上的大數據將逐漸成為人類全部知識的來源。”[1]“對于以傳承文化、傳播知識、提供信息檢索與數據開發的圖書館來說,如何從海量數據信息中去分析潛在的信息,挖掘知識的價值,改善讀者獲取有用信息和利用知識服務的平臺,提升讀者從大數據中獲取所需信息資源的能力”[1],已經成為圖書館應對大數據挑戰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只有從職業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和規劃學科館員能力塑造與發展工作,積極推進館員隊伍建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大數據環境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
今天的大數據時代,既對人類駕馭數據的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人們獲取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無限的潛力[2]。尤其對學科館員而言,無論是信息知識的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還是可視化地呈現等環節,在高校任何一項教學科研創新與學科知識服務過程中都變得非常重要。因為信息知識是有生命力的,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因此,開展信息知識管理與服務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持續不斷的知識創造。有鑒于此,學科館員必須具備的能力是:如何在信息知識管理與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信息知識的創造。它包括為高校教學、科研、生產實現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內容組織和有效關聯的主動服務能力;提供對信息知識從獲取到創新的知識創造全過程跟蹤、挖掘等組織和研發服務能力;對每個讀者的能動性學習提供個性化創新知識服務的能力。
2.1對學科館員實施信息知識內容組織和有效關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大數據的高效率、智能化、傳輸便捷等特征不僅顯現在從中央到地方的社會輿論監督、市場經濟調控、重大事故預警、國家安全、公共衛生防范等方面,也顯現在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的預防犯罪、智能交通管理、提升緊急防務、減少投資風險、強化廣告投放的有效性以及各類事件事態預警、預測等方面;對高校圖書館而言,則表現在數據信息類型增多,結構化及非結構化數據量加大,大數據的復雜性、規模性增強,對學科館員實施信息知識內容組織和有效關聯能力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解決教學與科研問題的思考中,讀者有可能在考慮直接對象的同時模糊地考慮過與其相關的問題;又或者在知識創造的同時,讀者往往會在頭腦中閃現預想外的知識信息。這種一閃念的想法雖然轉瞬即逝,但很可能在另外的場合、機會中,又突然再次浮現。那么,要滿足這種知識創造過程中出現的動態性、變化性常態,學科館員就必須提升實施信息知識內容組織和有效關聯的能力。如此才能將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學科發展、教學研究、科研創新相關的數據信息內容進行有效辨識、分析和重新組織,最終向師生提供能滿足他們真正需要的數據信息產品,實現大數據輔助教學科研的目的。
綜上可知,館員才是今天大數據環境下探求數據信息價值的關鍵,尤其是館員的數據思維。“與其說是大數據創造了價值,不如說是大數據思維觸發了新的價值增長。”[3]“假如我們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則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就在于提高對數據信息的加工能力,特別在于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3]而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卻在數據信息服務方面不能完全滿足大數據環境下的讀者需求。所以,要求學科館員首先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數據思維,提升在信息組織方法與算法方面的創新研究能力,努力發現大數據信息資源中蘊藏的隱性知識和內在關系,并要有能力去獲取和管理更多層面和來源的相關資源,實現資源內容的重新組織和有效關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高校圖書館形成新型的知識與信息服務范式,從而真正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知識化信息服務的高效與準確。
2.2對學科館員掌握新技術并具備組織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亞馬遜前任首席科學家AndreasWeigend說:“數據是新的石油。”[4]IBM執行總裁羅睿蘭認為:“數據將成為一切行業當中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最終數據將成為人類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3]在如今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這種資源具有的地位和意義越來越重要,其規模性與復雜性已極大地改變了各行各業之間的關系和發展模式,使得社會經濟活動處于一種劇烈的變革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科館員所掌握的圖書館傳統技能和檢索工具已然無法適應和處理大數據信息的規模性和復雜性。因此,他們只有努力強化自己作為信息知識管理者與服務者的職業技能,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名大數據時代的數據信息管理專家,才能跟上這個時代不斷演變著、發展著的步伐。尤其在面對教育部因當下一大批新建本科高校辦學定位不明、專業特色不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嚴重,而將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時,他們更應該加強自身在高校轉型期學科專業設置、高校宏觀戰略和發展方向研究方面對大數據信息資源與大數據信息深度服務所起的引領作用[5]。惟有如此,才能在有關數字資源利用與開發、數字資源與文獻整合的應用研究中,發揮學科館員的最大效能,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2.3對學科館員創新知識服務提出了嚴峻挑戰
由于大數據環境下高校讀者的需求越來越復雜,讀者對學科館員服務價值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圖書館員們明顯感受到了大數據所帶來的轉變,也感受到了創新知識服務的巨大壓力。來自OCLC(即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的報告《研究生涯:美國研究人員所需的信息支持》列出了研究人員的信息需求。從中可以發現,幾乎大多數用戶的主要需求已經從過去以文獻需求為主轉變為更深層次的情報需求[6]。顯然,這樣的轉變并不奇怪,因為更多的研究發現,在大數據時代,大量數據是真假不分的雜亂數據,數據背后反映的更是現實世界復雜的、無明顯規律的行為,而圖書館則在這方面有著自己的資源儲備優勢。首先,圖書館資源是從正規渠道購買來的,也有圖書館是依托自己的資源建設起來的,這樣的數據資源不僅真實可靠,而且無版權糾紛之憂;其次,圖書館資源系統全面,具有專業性強、學科特色顯著、文獻類型多樣、資源結構合理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大數據、互聯網資源服務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大數據面前,學科館員最為重要的就是做好面向信息內容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知識化服務工作。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用無數事例說明:在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的時候要用大數據思維去發掘大數據的潛在價值[3]。如今大數據這種資源和能量正在“通過現代通訊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方位收集、分析、感知、共享,為人類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法;同時,它還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一種全面深刻的洞見以及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最終形成一種變革之力”[7]。受這種變革之力的影響,“發現、揭示、問答、傳遞”等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模式遭遇了顛覆,“查準、查全”等評價圖書館信息知識服務效果的核心指標受到質疑。面對這樣一個體量特別巨大、數據類型非常復雜的大數據集,圖書館員實難用傳統數據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這便是圖書館員的職業技能受到嚴峻挑戰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8];相信“未來最具有價值的是兩種事物:一是擁有大數據思維的人,這種人可以將大數據的潛在價值轉化為實際利益;二是還未被大數據觸及過的業務領域,它們是這個世界還未被挖掘的油井、金礦,是所謂的藍海”[9]。所以,在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必須具備更加先進的大數據相關技術,提升對數據信息的分析掌控能力,為讀者提供更加精準的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針對上述學科館員能力塑造的差異與缺失,高校圖書館應該著力培養學科館員如下幾種能力。
3.1培養館員整合館藏數據信息的能力,以服務師生學科知識需求
館藏數據信息的整合能力指研究科學數據的表示、知曉元數據標準、掌握各類數據格式轉換,從混合科學數據源中提取語義信息等整合能力。
在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只有努力提高對飛速增長的海量數據的整合能力,使館藏數據信息有序化,才能便于讀者的查找和利用。其具體措施:一是提升圖書館員整合數據系統異構的能力。“如網絡協議異構(http,ftp,GridFTP,SOAP),遠程執行方案異構(Web services,R MI,CO R BA)、用戶平臺異構(操作系統異構)以及認證機制異構(Kerberos,GSI)等,以使這些異構的系統之間可以進行通信。”[12]二是要培訓館員了解數據描述語法。數據的存儲,有以文本文件存儲的,有以視頻文件存儲的,有存儲在關系型數據中的,其存儲的描述語法各不相同(如有html、xml等),如果館員掌握了數據描述語法,就可以“使用XML格式作為統一的整合交換語法,幫助讀者解決語法異構的問題”[12]。三是要強化館員科學數據轉換技能。同樣或相似的科學數據,若元數據標準不統一(如DC,MODS,METS等),便會阻礙科學數據的整合,因此需要強化館員的數據轉換技能,使之了解“如何獲得一個統一的集成元數據描述格式,如何尋找一個從源元數據格式到集成元數據格式的正確映射,如何正確處理元數據的不完整性和沖突等”[12]。
3.2培養館員探索數據背后價值和組織研發有效服務指南的能力
從本質上看,大數據“本身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價值,只有基于對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才可能產生巨大的”[13]增值價值。所以,除了整合數據資源的能力,高校圖書館必須在現有學科服務模式基礎上,積極開展館員鑒別、獲取、搜集、分析與運用大數據實施信息服務能力的培養。要培養館員樹立大數據深度服務意識,激發館員的使命感,要求館員除常規服務工作外,將工作重心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及時捕捉學校發展的新特質內涵,有效挖掘組織資源,為院系教學科研工作、院系年度科研成果專題分析、院系學科專業動態提供各類分析報告,為教學行政機構的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3.2.2“建立完整有效的讀者使用指南體系,如學科門戶、學科導航、參考咨詢、館藏資源查詢、資源建設等,為適應不同年齡段讀者的使用習慣,其形式要多樣,如印刷成紙本、建立網頁、制作動態課件、微電影等,尤其應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郵箱、BBS等網絡社交手段進行宣傳”[13],以吸引讀者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及時把握讀者的需求與變化,調整服務方式。
3.2.3關注專家學者和骨干、青年教師及優秀學生的最新學術交流模式,協助他們制作或更新個人博客或學術圈,營造良好的群體關系及研究交流平臺,使之成為能“根據師生需求更好地進行數據檢索、市場預測,并能夠在高校戰略決策中提供決策性信息、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科研團隊”[14]。由于大數據包含著太多的各種信息,假如館員不能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就無法準確地幫助學校領導進行戰略決策,也不能快捷地響應師生在教學科研中對數據信息的需求,更無法實現圖書館競爭力的提升。
3.3培養館員進行數據信息精確檢索、實時有效服務、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數據服務平臺都豐富了內容,構建了完善的學科服務途徑,但是卻缺乏對海量數據的加工處理與管理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轉變傳統的服務理念,主動從大數據中去發現讀者需求并將其與自身搭建的平臺業務融合,繼而通過尋求新的數據分析、知識發現及信息服務等途徑來挖掘更大的數據信息價值。為此,圖書館必須培訓學科館員具備針對讀者能動性而進行數據信息精確檢索,實施有效服務、個性化服務的能力。可采取的培訓方式多種多樣。
3.3.1利用已有的“我的圖書館”或“我的學科”等模塊,培訓館員掌握資源定制、讀者咨詢、個人信息管理等服務手段,以拓寬大數據環境下的新服務理念和模式。
3.3.2利用現有的“館藏查詢”模塊,圍繞“以讀者為中心”的宗旨或“從讀者需求出發”的主題,進行全校數據資源的統一調配和整合,培養館員快捷有效解決不同讀者的多樣化、復雜化服務需求的能力。
3.3.3利用實時“參考咨詢”模塊,培訓館員與讀者良好互動和交流的能力,通過館員與讀者間“一對一”或“點對點”的聯結,使得每一位讀者都能享受到以個體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從而“凸顯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服務人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特色,促進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和動態交互,提高數據信息的有效利用”[15]。
大數據環境下的學科館員能力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高校圖書館要有長期的準備,持續不斷地搞好館員職業能力的漸進培訓,從而探尋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專業人員培養機制長效實施的有效路徑,以促進圖書館競爭力和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推動圖書情報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子沛.數據之巔:大數據革命,歷史、現實與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35.
[2]張波.O2O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252.
[3]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大數據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讓你認識并讀懂大數據[EB/OL].[2015-08-08].http:// 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7180.htm l.
[4] 什么是大數據時代?[EB/OL].[2015-11-08].http://www. csai.cn/if/910414.html.
[5]翁和永,郁笑春.從現狀看我國信息資源整合、信息服務整合戰略和發展方向[J].圖書情報工作,2011(19).
[6]賀德方.對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情報工作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EB/OL].[2015-11-08].http://www.docin.com/p-7726 79753.htm l.
[7] 賀德方.大數據環境下的情報學[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2(11):3-6.
[8]佚名.帶您了解大數據[EB/OL].[2015-11-08].http://www. thebigdata.cn/YeJieDongTai/8470.htm l.
[9]佚名.大數據時代[EB/OL].[2015-11-12].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BxWSFKxynOauGtwXfaLRuC0rEdfo57gDR9 gCMEK-Nw13HM 0jYa8g8OXN2SV_jfe05MJv4KcanDd lSXiVFN51.
[10]白如江,冷伏海.大數據時代科學數據整合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1):94-99.
[11]顧秋凡.大數據的財富與陷阱[EB/OL].[2015-11-12].http: //tech.ifeng.com/discovery/front/detail_2014_01/28/3344 4975_0.shtm l.
[12]羅瑩.IR創建中學科館員的角色演變與培養[J].圖書情報工作,2014(7):59-62,76.
[13]麥淑平.基于知識構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以廣東藥學院圖書館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111-115,139.
[14]羅瑩.IR創建中學科館員的角色演變與培養[J].圖書情報工作,2014(7):59-62,76.
[15]麥淑平.基于知識構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以廣東藥學院圖書館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111-115,139.
李艷坤女,1972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分類號]G251
收稿日期:(2016-01-22;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