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再論清朝“八旗為本”的制度建構與變革(二)

2016-02-13 05:51:59龐廣儀
河池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西 南寧 530007;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成都 620860)

?

再論清朝“八旗為本”的制度建構與變革(二)

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西 南寧 530007;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成都 620860)

進入近代之后,隨著清朝的日漸衰微,“八旗為本”制度構建的弊端在軍事、政治、國防安全和經濟等領域暴露無遺。為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統治者一方面牢牢地保守八旗制度與皇權一體同構的政權組織形式,另一方面也努力變革八旗制度,使之與近代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相契合。圍繞八旗制度所進行的改革與清末其他改革一脈相承,甚至制約著其他方面的改革。由于清政府所保守的八旗制度與國家近代化轉型所應建立的政治、軍事、民族和經濟制度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再加上統治者又無法化解變革中出現的社會矛盾,改革最終加速了政權的垮臺。

八旗; 制度;維護;變革

當前,史學界對于八旗制度相關問題的研究雖然豐富,但由于清朝歷史在中國史學科分類上分屬“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以致學者們往往將八旗制度的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的變革割裂開來探討;在清末八旗制度相關改革的研究上也疏于與同時代的其他變革聯系起來,如研究近代史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晚清新政的著述雖多,但很少有學者將八旗制度的變革作為切入點來探討這些變革。

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對清末“八旗為本”的制度變革進行探討,并以此為切入點管窺清朝尤其是清末政治、經濟和軍事變革,冀拋磚引玉,懇求同仁不吝指教。

一、“八旗為本”軍事體系的修復與維護

在太平天國運動為首的農民起義沖擊之下,清朝沿用200年的軍事體系受到了嚴重沖擊。作為軍事體系根基的滿、蒙、漢八旗已經在世代享受“鐵樹莊稼”、缺乏危機感的環境下逐漸蛻化成為龐大的社會寄生群體,而且這一糜爛之風也感染了其仆從部隊的綠營軍。由于起義農民動輒以“奉天討胡”為戰斗綱領,各地尤其是南京、杭州、滄州等地的駐防八旗多遭毀滅性的打擊,清政府手中的軍事王牌僧格林沁所部八旗精銳騎兵也在長期征戰中喪失殆盡,僧格林沁本人則在征伐中喪命。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崛起的湘、淮各軍,雖然原則上仍然是原有軍事體系的補充力量,但中央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御。

為此,同治年間清朝中央不得不針對八旗兵制進行變革,核心是重構“首重滿洲,八旗為本,以滿御漢”的軍事體系,在具體措施上則是主動引進新鮮而且實用的元素,在武器裝備上放棄“弓馬騎射乃八旗根本”的思維定勢,大量購置洋槍洋炮,在官兵編遣上則“滿漢結合”,主動吸取湘淮軍組建經驗。1861年,清廷向西方列強購買新式槍炮,在八旗禁旅中挑選精壯兵士萬人組成“京師神機營”。“京師神機營”成軍時間幾乎與日后名震天下的淮軍同步,而初期兵力多于淮軍初創之時,可見清政府對其所寄托希望之大。對于遭受重創的各地駐防八旗和綠營,清政府則挑選其精壯組建“練軍”,營哨餉章均按湘淮軍制,大量采購西式武器以淘汰落后的冷兵器,并引進“洋操”進行訓練;“練軍”名義上由皇室親貴統率,但直接掌兵的將帥被賦予較大的管理、指揮和財務權力,中央意欲激勵他們一改頹勢,在嫡系部隊中培養堪與湘淮軍比肩的軍事力量。

當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被相繼鎮壓、“練軍”編遣稍具雛形之際,清廷中央欲效仿康熙年間“削藩”舊事,以“練軍”取代湘淮軍為代表的非嫡系部隊,重新構建“八旗為本”的軍事防控體系。無奈八旗、綠營官兵積弊已深,“練軍”雖具湘淮軍之形卻無湘淮軍之神,驟然取而代之必然引發肘腋之禍。反復權衡之下,中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對湘淮各軍進行裁撤、改編、調防,組建“留防勇營”分駐全國各地。如此,湘淮各軍由非常設、補充性質的地方武裝升級為擁有正規編制的政府武裝,而駐防八旗仍然以皇家嫡系部隊的身份在“留防勇營”背后節制、監控。士大夫出身的湘淮將帥對朝廷意旨心領神會,對麾下部隊由“雜牌軍”升級為常設正規軍的待遇非常滿意,無意進一步挑戰八旗皇家嫡系在國家軍事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紛紛接受改編調遣以輸誠于朝廷。如淮軍攻克蘇州之后,全軍包括主將李鴻章在內都不具備入駐李秀成所筑忠王府的資格,但移防于此的八旗官兵很快成為王府新主人,并更其名為“奉直八旗會館”,非旗籍將士攻城拔寨雖然功勛顯赫,卻不得不在皇室世仆面前退讓三分。

滿漢統治者的相互妥協表面上重構了“八旗為本”的國家軍事體系,但該局面僅僅維持到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中,擔任作戰主力的湘淮各軍損失慘重,清朝中央借機重新“洗牌”,裁撤由于將帥“私兵”而導致中央難以指揮到位的“留防勇營”,仿照“西法”在全國編練“新軍”,其中以八旗“新軍”為重中之重,目的是把重構“八旗為本”的軍事體系落到實質性層面。

八旗“新軍”的編練基本與晚清新政同步。1902年,清朝中央諭令:編練新軍重中之重就是將八旗壯丁進行造冊登記,按照新法操練[1]4719。同時,中央在宗室少壯親貴中培養統兵之才,被賦予此重任的鐵良在1902至1903年間和袁世凱一起在京城旗人中挑選壯丁,調往保定后仿照德國方法進行操練。1905年,齊裝滿員的京師八旗新軍編練成功,改稱陸軍第一鎮,清朝中央對其寄予拱衛京師,統帥、監控各部新軍的厚望。受陸軍第一鎮編練成功的業績所鼓舞,1908年宗室親貴再接再厲,執掌中央軍權的載灃、載濤、毓朗、鐵良等人親自上陣,抽調京城旗丁組建和編練禁衛軍,該軍裝備和編制“全盤德化”,馬、步、炮、工、輜、軍樂、警察等兵種和輕重武器一應俱全,非其他各軍所能望其項背[2]147。

各地駐防八旗也積極效仿京旗進行軍事變革。旗丁眾多之地自組八旗“新軍”,如廣州駐防八旗在1901年至1905年間抽調近萬名旗丁進行訓練,最后挑選合格者組成新軍步隊四營,每營官兵277名[3];吉林八旗也于1906年挑選抽調5千旗丁,編練常備軍第一協[4]324。旗丁相對缺少的地區如荊州、青州等地,則采取“摻沙子”的方式就近加入當地“新軍”,以皇家世仆的身份監控其他士兵。

但以下原因注定甲午后的兵制變革無法真正重構“八旗為本”的軍事體系:其一,旗兵積弊日久,即便是載灃親抓的禁衛軍,訓練時嬉鬧成風,“不脫梨園武行習氣”[5]86,如此造作又焉能擔當重振八旗,節制各軍以御天下的重任;其二,與士大夫統帥統率的由淳樸農夫組成的湘淮軍不同,新軍將帥和幕僚抱負復雜,下級軍官和士兵亦才俊薈萃,思想活躍,不甘心無條件接受皇室權貴調遣和八旗節制,即便是擔任“摻沙子”任務加入當地“新軍”的旗丁,很多人也受革命思潮的影響而轉變為“旗人中的同志”。

1911年武昌兵變,由于缺乏強大的嫡系武裝力量居中控御,清朝皇室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南北戰局脫離自己的操控。

二、“以滿制漢,雙軌運行”的官制維護與改革

從《民報》和《新民叢報》的論戰始,關于晚清立憲真偽褒貶的爭論已經持續了百年。褒其者認為以憲政為中心的系列舉措確是“真金白銀”般的改革,貶之者則認為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皇族內閣”的出臺就是明證。其實,從本文角度觀之,兩派的觀點并不沖突:新政改革本身就是挽救清朝國祚,故必先鞏固八旗集團尤其是其核心圈子宗室權貴的政治地位,如果嚴格參照“滿漢一家”,“君民共治”的憲政內涵來理解的話,晚清憲改當然是騙局;但統治者為了尋求八旗集團現實和法理上的執政依據,必須在不傷及體制根本的前提下在“枝節”層面進行“真金白銀”式的改革,而且成效要立竿見影、有目共睹。

太平軍興之后,雙軌官制由于遭受沉重打擊而不得不進行長達數十年的調整和改革。

在戰爭期間,統治者以非常措施應對非常之局面:暫時打破地方官場“滿漢平衡”的舊制,旗籍督撫一度絕跡三年,在戰爭中崛起的非旗籍將帥被賦予管轄地方財政、軍事、司法、用人、對外交涉等權力。

鎮壓農民起義后,“以滿制漢”的官僚體系在中央與地方實力派的相互妥協中得到部分修復。八旗集團在確保中央優勢的前提下,暫時放棄采取“削藩”“摻沙子”等強硬取消地方相對獨立局面的方式;同時,宗室親貴直接領導、籠絡地方實力派,如奕讠斤之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奕譞之于李鴻章,奕劻之于袁世凱,既是上下級關系也是知交,這其實是以柔性、過度的方式勉力維持“以滿制漢”體制。而非旗籍地方實力派有別于擁兵自強、迷信武力的一般軍閥,作為虔誠儒學信徒的他們并無進一步覬覦朝廷“神器”之野心。如曾國藩率眾儒生披甲從戎,十年征戰,殫精竭慮奉東南半壁于清廷,雖不過封侯之賞,然捍衛名教于狂瀾之中已慰其平生之愿,功成名就之后自愿裁撤兵力以取消朝廷顧慮;左宗棠、李鴻章同樣在八旗集團的讓步面前感恩戴德,“盡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賢臣。”[6]656

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協雖然締造“同治中興”的局面,但由于雙軌官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修復,所以很快就面臨新的統治危機:一方面,李鴻章等士大夫出身的地方實力派逐漸老去,而新興的非旗籍官僚或者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或者在智囊團中吸納了通曉新學之士,導致他們中很多人越來越抵觸久衰而未朽的“以滿制漢”“雙軌運行”的官制;另一方面,新一代旗籍政治人才并沒有在過渡時期內大量成長起來,被委以重任者很多“非尸居其位,亦乳臭矣”,難以承擔為皇室守御江山的重任。

早在戊戌年間,慈禧就向光緒帝亮出變法底線:“但留祖宗神主不燒,辮發不剪,我便不管”[7]342。清末新政最初在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進展順利,但在國內外壓力之下不得不駛入“深水區”,直面“祖宗舊制”與“憲政”相契合的棘手問題。慈禧再次亮出憲改底線:“立憲一事,可使我滿洲朝基礎,永久確固”[8]283。而欲使清朝江山穩固,拱衛皇室的“以滿制漢”官僚體制當然不允許動搖,統治者于此再次顯示出了較高的政治智慧:仿照列強“后起之秀”德國和日本的先例,將預備立憲和集權宗室“有機結合”。

但是,由于憲政制度與八旗制度、漢式官制分別萌生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土壤,在它們之間尋找契合點難度過大。伴隨政治變革所進行的一系列人事變動如果置于以往其他時代并無特別之處,但在當時卻被置于國內外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1906年9月1日,清朝中央宣布仿行立憲。9月6日,在“滿漢不分”的口號下高調宣布改革官制,擬定以“責任內閣”代替原先的內閣和軍機處職權,同時裁撤吏部、都察院,成立資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賢院、大理院、審計院。但如果真正按照“滿漢不分”的原則選拔新任各部大臣的話,八旗集團將難以保持在中央的優勢。宗室親貴紛紛上折反對乃至親到慈禧處哭訴哄鬧。最終,軍機處、宗人府、翰林院、欽天監、內務府等旗籍大臣實際把持的部門保留,新設的11部13大臣中,旗籍和非旗籍官員的比例是8:5,連表面上的“滿漢平衡”局面也被打破。1907年的“丁未政潮”中,瞿(鴻禨)、岑(春煊)與袁(世凱)兩派非旗籍官僚為爭權奪利而兩敗俱傷,居中操控的慈禧和宗室親貴坐收漁翁之利,大肆在樞要部門安插嫡系,“聯翩而長部務,漢人之勢大絀。”[9]234

1908年,以載灃為首的宗室親貴秉承慈禧遺策,除了在中央各部繼續推行排漢用滿、集權親貴之策外,還不切實際地在地方上全面修復“以滿制漢”的舊制。1908年,北洋派系首腦袁世凱被放逐。1909年2月,郵傳部尚書陳壁先是革職“永不敘用”,旋即嚴修乞休。接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內調郵傳部尚書,繼任總督錫良到任后,立即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污案,“即行革職,并勒追贓款”[10]943。3月,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乞休致北京的警權轉到親貴手中。6月,直隸總督楊士驤病死,親貴端方繼任其職。1910年初,唐紹儀被迫乞休,鐵路總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江北提督王士珍被迫“染病”自請開缺。

清朝中央名為“滿漢不分”實則修復“以滿制漢”的舉措在當時的影響力并不亞于科舉的廢除。在科舉存廢問題上,清朝中央也曾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畢竟這是其爭取非旗籍精英支持的重要舉措,但清朝中央最終還是順應大潮放棄科舉。相形之下,改革“雙軌官制”雖然也是大勢所趨,但清朝中央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留,可見“雙軌官制”比科舉制度更關乎皇室利益和清朝國祚。清朝中央的這一系列人事變動被《順天時報》《申報》等知名傳媒連篇累牘地報道,使社會各界深感政府的舉動違背憲政精神和文明漸進的軌道,人心為之嘩然。廣大非旗籍官僚也離心離德,認為此舉“自取滅亡之道”,“設有大故,而欲督撫效命,豈可得耶?”[11]844湖廣總督以“督撫若失軍事實權,即將無從負疆圻任”為由反對中央決策[12]70。兩江、兩廣、陜甘總督及山東、河南、陜西、安徽、江西、貴州等省巡撫,“因同病之故,乃相憐相親”,以“一人之力不足與中央抗,思互相聯合,以為與中央爭持之基礎”,聯合電駁,抵制了中央的集權計劃[13]。

在清末新政緊鑼密鼓進行的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局勢的革命派與改良派圍繞著“憲改之路能否行得通”的熱門話題展開曠日持久的論戰。最終,革命派在論戰中取得上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改良派主將之一梁啟超逐漸認同革命派的觀點。梁啟超之博學善辯當然不輸于革命派諸人,他這一轉變絕非心血來潮,而是通過切身經歷知悉主導改革的宗室親貴不會“革”去本集團的政治特權,這已經注定了政治改良路線的最終命運。

三、“封禁滿蒙”制度的放棄

甲午戰敗后,清政府不得不于1897年做出變革——徹底放棄封禁政策。這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已是大勢所趨,封禁滿蒙以保持八旗部落兵“弓馬騎射”已是不合時宜之策;其二,清政府已經無力控御東北墾荒的難民潮,與其保守封禁之策而激化矛盾,不如開禁墾荒以積聚民心,緩和財政壓力,此誠如熊希齡在《東三省移民開墾意見書》中所指出的:“欲挽東三省之權利,莫如使各省土貨之暢銷,而其要皆不外乎移民開墾。”[14]其三,阻止關內難民越關墾荒本為清朝皇室在關內失勢之后預留東山再起的資本,但卻為俄、日有組織移民東北大開方便之門,這種行為被輿論視為“寧贈友邦,勿予家奴”而尖銳抨擊,不但不利于維護八旗制度,反而置該制度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即連宗室親貴、東三省總督的錫良也呼吁不分滿漢,“招墾移民,……抵制外力”[15]49。

“開禁”東北后,在政府有計劃、成規模的組織下,“闖關東”的華北難民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數目不但超過留駐“龍興之地”的滿、蒙旗人,也遠遠超過幾乎同時涌進的俄羅斯、日本和朝鮮移民。茲匯總相關數據匯成下圖:

圖1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北人口增長概況 (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梁方仲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265頁;路遇《清代和民國山東移民東北史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頁。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從1753年東北人口22萬,主要是“放養”于此的八旗部落兵;咸豐末年封禁政策調整后,難民的大量涌入使東北人口迅速攀升,至1891年增長至500萬;東北全面開禁后至清亡短短十數年間,人口更是在500萬的基數上以平翻了兩番,這一趨勢并不因為清末民初的政權更迭而中斷。移民人口絕大多數來自華北地區尤其是山東半島,今天“膠遼官話”通行于山東和東北兩地,與清末的“闖關東”關系頗大。

對于清政府而言,放棄封禁政策本為解決現實上的財政、國防困難和輿論上的孤立,但卻對作為政權根基的八旗制度造成巨大沖擊。

首先,在文化上八旗集團無法保留“滿語騎射”專屬地域。在“闖關東”大潮的沖擊下農耕文化和游牧、漁獵文化進行了艱難的碰撞與磨合,最終合為一體。如黑龍江、吉林兩省蒙古旗人本來“未諳耕種,徒資牧養,一片荒蕪”,而大量關內難民則租種牧地,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使雙方有頗多摩擦。1904年清政府采取“招戶領地,種田課稅”之策,農牧摩擦逐漸減少,蒙古旗人也“漸事稼穡”[16]137。再如在漢語推廣方面,據清朝官方編撰的《黑龍江志略》載:黑龍江地區滿、蒙八旗各部通用滿文,與蒙古各旗公文往來則酌情采用蒙文,但在宣統年間,官方和民間多通用漢文漢語,一向只采用滿文索倫、達虎爾(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各部亦趨重漢文,而采用蒙文者僅限于杜爾伯特、札賚特、后郭爾羅斯及依克明安各旗[17]169。同時,滿、蒙民族的飲食、語言和風俗也不斷地向墾民遷移,成為東北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在軍事上充當統治者手中利劍的八旗部落兵因為喪失了“放養地”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此誠如美國學者Walter Young所言:“從遼河口岸直達黑龍江,至多只能看見從前游牧人民的一點行將消滅的殘遺物跡而已,他們昔日跨峙塞北的雄威,已經蕩然無存了”[18]。最重要的是,專屬領地的放棄使八旗集團喪失了賴以東山再起的“土地資本”。辛亥年間,宗室權貴計劃退守關外,由于得不到東北滿、蒙、漢各族人民的支持而不得不作罷。“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各族人民異口同聲地唾棄清朝遺老在日本人扶持下企圖于“龍興之地”建立偽“滿洲國”的可恥行徑,眾志成城地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聯”斗爭。僅從這點來評價,“開禁”政策順應了歷史發展大潮,促進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的形成,推動了民族團結,維護了領土完整,其影響力之深遠并不亞于近代史上的其他重大變革。

四、“恩養”制度的慘淡維持

清朝末年,與國力日益衰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旗人繁衍速度不減反增,號稱“旗下閑人五百萬”(經當代學者考證,實數逾千萬,約占全國人口的2%),再加上大量民人攜帶財產投靠旗人以求庇護,更使財政雪上加霜。不堪重負的政府不得不考慮對“恩養”制度進行重深層次的變革。

針對“鐵樹莊稼”的改革自戊戌變法始。銳意革新卻又缺乏執政經驗的光緒認為“恩養”制度是社會累贅,國家弊政,據說他曾對補授副都院的王士珍大發感慨:“你要與旗人共事了,他們都糊涂啊”。當維新派提出廢除“鐵樹莊稼”——“放旗兵、滿漢不分、準旗人自謀生計”的建議時,光緒深以為然,即予采納。但在廣大旗人眼中,光緒犯了嚴重的“立場”錯誤:八旗“大家庭”是依靠“恩養”制度而維系的利益共同體,光緒本人就是其中一員,而且是名義上的“家長”;“恩養”制度弊端叢生、難以為繼當然人所共知,但“大家庭”的絕大多數成員已經無法適應離開該制度的生活;當任何人敢于撼動“鐵樹莊稼”時,平時矛盾重重的“家庭成員”立即恢復驚人的團結,舉全體之力共討之,即便倡導變革者是“家長”——皇帝也不例外。

光緒和維新派的變革計劃很快遭致八旗“體制”內強烈的反對。據史料記載,戊戌變法期間的一些新舉措尚在醞釀之時,京城旗人已經通過特殊的消息渠道知悉變革動向,尤其對于自謀生計之策“不滿意達到了頂點”[8]224;下層旗人聚眾抗議,上層權貴如懷塔布、立山等“率內務府人員數十人環跪于西后前,痛哭而訴皇上之無道,又相率往天津就謀于榮祿,而廢立之議即定于此時矣。”[7]272至今很多學者還認為帝后兩黨權力之爭是導致變法夭折的導火線,但慈禧絕非僅僅為個人權力和地位而反對變法,她扼殺變法的行動代表著依靠“鐵樹莊稼”維系生計的整個八旗集團的利益訴求。

《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使清政府財政瀕臨破產,慈禧和皇室親貴不得不重拾戊戌舊政,改革“恩養”政策。其主要措施如下:

勸業歸農:1907年,中央要求清查旗地分給旗人耕種,如果不敷則另購民田授地;設廠辦學,設立工廠招收旗人子弟,開辦政治、軍事、語言、商業等實業學堂培養旗人學生;自謀生計,發放安置費用,鼓勵旗人落籍為民,自謀職業。

就現存的資料來看,除了長期“放養”而適應了惡劣生存環境的東北旗人外,各地旗人生計改革多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學術界對此次改革失敗的原因歸結如下:主觀上,長期依賴朝廷“恩養”的旗人缺乏謀生觀念和技能;客觀上,清政府缺乏足夠的安置資金、土地和生產資料。但從本文的角度分析,與戊戌變法一樣,“新政”期間的旗人生計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舊體制的受益者無法對體制進行自我否定。誠然,朝廷的“鐵樹莊稼”關乎千百萬旗人家庭的生活乃至生存,但八旗制度卻是朝廷的根,大清的魂,“國家莫有要于此者”。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無法逾越“存八旗,保大清”的底線,而廣大旗人自然倚此為護身符反制改革,保住自家飯碗。如1907年清廷頒布裁停旗餉、計口授田的相關詔令后,各地旗人恐慌異常,集會議論:朝廷連自己人都不顧了,那是自棄祖宗三百年江山,“竟有痛哭流涕,群謀抵抗,不諒朝廷之苦心者”;成都和浙江等地旗人集會抗議時還引發沖擊將軍衙門的暴力事件;各地推選的代表相約進京,懇請朝廷收回成命。此后中央不得不承諾維持“恩養”制度以諭慰旗人:“所有錢糧、兵餉仍均照常,毋使八旗人等妄生疑慮。”旗人生計改革最終成為政治作秀,主持此事的親貴大臣每日“略談他事,日暮而散”直至清亡,“于旗人之生計,初未嘗一為之謀”[19]。

結論

進入近代后,國家和社會亟需進行深度改革以順應發展潮流,但日益腐朽的八旗制度卻成為妨礙改革的主要因素,因為改革主持者是皇室,而改革的重要對象是與皇室共為一體的八旗制度。統治者因此面臨著艱難的體制自我否定困局:一方面深度改革與放棄特權、自革其命并無二致,另一方面抱殘守缺又面臨著輿論強烈的批評。圍繞“八旗為本”所進行的制度變革不但舉步維艱,而且還動搖了清朝統治根基,這其實也昭示了清末其他改革最終結局。

[1]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大清光緒新法令:第八冊[A].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年(宣統元年)鉛印本.

[3]何文平.晚清軍事改革中的廣州駐防八旗[J].歷史檔案,2002(3):24-29.

[4]徐世昌.東三省政略:軍政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夏仁虎.舊京瑣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6]陳旭麓,顧廷龍,汪熙.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七:義和團運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惲毓鼎.崇陵傳信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錫良遺稿:奏稿(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張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第3卷[G].北京:三聯書店,1960.

[12]宣統政紀實錄:卷二[A].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13]于民.社說[N].東方雜志,1910(12).

[14]熊希齡.東三省移民開墾意見書[A].1910年.

[15]哈爾濱市地方史研究所.哈爾濱歷史編年(1896-1926)[G].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6]佚名.安廣縣鄉土志[G].沈陽:遼寧省圖書館藏,1909.

[17]張國淦.黑龍江志略(宣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18]WalterYoung.美報之華人滿洲移民運動觀[N].東方雜志,1928(25).

[19]論旗人生計亟宜另籌辦法[N].申報,1907-10-17.

[責任編輯 韋楊波]

A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Reform Based on “Eight Banners as foundation” in Qing Dynasty

PANG Guangyi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Nanning,Guangxi 530007;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20860, China)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the disadvantages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were thoroughly exposed in the fields of military forces, politics, securi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andle the situation beset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on one hand, the rulersfirmly stuck to the integration of imperial power and the system of eight bann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tried to reform and adjust the system to the growing trend of modern society. However, the reform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was inconsistent with,even restrict edother refor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cause eight banners system essentially doesn't conform to a modern society's needs in the respect of military forces, politics, security and economy. In addition, the rulers could not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reform, which finally accelerated the collapse of the regime.

eight banners; system establishment; reform

K206

A

1672-9021(2016)06-0080-07

龐廣儀(1977-),廣西欽州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16M600739)。

2016-06-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黄色片中文字幕|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 在线中文字幕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性视频久久|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婷婷伊人五月| www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成人免费看|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91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 日本久久免费|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欧美色伊人|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99精品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网站| 色婷婷成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毛片视频网址|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理论片一区| 伊人网址在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视频福利|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精品国产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