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南通 226001)
高頻超聲評價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舒張功能和頸動脈硬化的價值
宋倩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南通 226001)
目的:探討高頻超聲評價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舒張功能和頸動脈硬化的價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檢測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舒張功能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采用高頻超聲對5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檢測,結果粥樣硬化斑塊11例,占22%,未檢測到斑塊的患者39例,占78%,有斑塊患者的年齡大于無斑塊患者的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與年齡有關;39例無斑塊患者FMD與對照組和斑塊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未出現動脈硬化斑塊前已出現血管內皮障礙的超聲表現,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存在于高血壓的動脈硬化進程中。結論: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對評價高血壓早期內皮舒張功能障礙和頸動脈硬化有一定的價值。
高頻超聲;肱動脈內皮舒張功能;頸動脈硬化;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屬于國家慢病管理病種,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流流動阻力增大,在發病早期即可出現內皮功能受損及血管壁的炎癥反應[1],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受損發生于疾病未出現臨床表現之前,可能是動脈早期功能異常的征兆。本組應用Celemeajer[2]建立的高頻超聲法來評價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功能,以探索高頻超聲在評價肱動脈內皮功能和頸動脈硬化中的價值,尋求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影像學特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2015年我院住院及門診收治的高血壓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54.48±9.43)歲。高血壓病史1~20年,患者常規服用一般降壓藥,有6例因發現時間短,未開始服藥。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血脂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無吸煙史,測試前未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10例為對照組,經各項檢查證實無心、腦、腎疾病,性別、年齡與高血壓病組患者相匹配。
1.2 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依據為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修訂版)[3],按診室測量規范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即為高血壓。
1.3 儀器采用飛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L12-5高頻探頭頻率為5.0~12.0 MHz。
1.4 血管內皮功能的超聲檢測參照Celemeajer等建立的方法,在早晨空腹靜息狀態下進行。受試者取仰臥位,右上肢外展15°,于右肘上2 cm處行肱動脈縱向掃查,舒張末期測量肱動脈基礎內徑(D0,血管前后內膜之間的垂直距離);然后進行反應性充血實驗,將血壓計袖帶置于肘上,充氣加壓至200 mm Hg或高于收縮壓50 mm Hg,完全阻斷血流5 min后迅速放氣,于60~90 s內測肱動脈內徑(Di);反應性充血后內徑的變化,即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MD)=選取3次檢測的平均值計算肱動脈內徑百分率(FMD),即FMD=[(Di-D0)/D0]× 100%。正常肱動脈阻斷5 min后,動脈直徑擴張10%~20%,而內皮功能障礙者擴張率明顯減少或無擴張[1]。由同一醫師采用同一超聲設備檢測,且所有技術參數相同。見圖1~圖2。

圖1 55歲女性肱動脈基礎內徑D0

圖2 55歲女性加壓5 min后肱動脈內徑Di
采用高頻超聲對5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檢測,結果粥樣硬化斑塊11例,占22%,未檢測到斑塊的患者39例,占78%,有斑塊患者的年齡大于無斑塊患者的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與年齡有關;11例斑塊中,軟斑4例,硬斑4例,多發及混合性斑塊3例;肱動脈內皮功能檢測結果:FMD<10%的12例,10~20%之間的15例,>20%的12例;39例無斑塊患者的FMD與對照組和斑塊組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高血壓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與對照組和斑塊組均存在差異,提示未出現動脈硬化斑塊前已出現血管內皮障礙的超聲表現,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存在于高血壓的動脈硬化進程中。見表1。

表1 無斑塊組、斑塊組、對照組的FMD比較(%)
血管內皮作為循環血液與血管平滑肌之間的中介組織,是眾多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障礙是動脈硬化的早期病理改變,可導致動脈壁結構和舒縮功能的變化,是引起動脈彈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在發病早期即可出現內皮功能受損及血管壁的炎癥反應,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內皮功能受損,加重高血壓,二者互為損傷,形成惡性循環[4]。內皮舒張功能障礙常發生在動脈硬化解剖學證據出現之前,是動脈硬化產生的初始階段。早期干預,逆轉受損的內皮功能從根本上遏止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因其具有簡便、費用低廉、無創、可重復、易于推廣等優勢,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中周圍血管的檢測。本研究的5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檢測出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平均年齡高于無斑塊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提示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與年齡有關。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明確顯示血管的形態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能反映斑塊的影像學特征,如硬斑、軟斑及混合斑等,還能評估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和治療效果等,為臨床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學資料。對未出現動脈硬化斑塊的高血壓患者,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其肱動脈內皮舒張功能,結果本組FMD與對照組和斑塊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高血壓患者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現之前,已經出現內皮舒張功能障礙的超聲表現;且本組39例無斑塊的患者,FMD<20%的27例,占69%,表明無斑塊的高血壓患者,多數已經出現內皮舒張功能障礙。這說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對評價高血壓早期內皮舒張功能障礙有一定的價值。高血壓在我國是多發病,影響著16%的人口的生活,對高血壓病及其耙器官的早期檢測和干預,有利于提高我國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和控制率。血管內皮功能作為高血壓動脈硬化早期檢測和治療的靶點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簡便、價廉、無創、可重復、易于推廣等優勢,使其在血管內皮功能等的檢測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喻沁,陳莉.肱動脈血管內皮功能的超聲評價[J].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24(15):5207-5209
[2]田蜜,林萍,趙洋,等.高頻超聲評價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功能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 (10):739-741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S].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4-15
[4]施國穎,佘建彬,汪建軍.超聲評價高血壓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3):71-72
R544.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10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