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黃雪珍 蔡圣朝# 吳靜
(1安徽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合肥 230038;2安徽省針灸醫院合肥 230061)
●研究生論壇●
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失語臨床經驗*
王明明1黃雪珍2蔡圣朝2#吳靜1
(1安徽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合肥 230038;2安徽省針灸醫院合肥 230061)
目的:探討蔡圣朝教授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臨證基礎上治療中風后失語的臨床經驗。方法:蔡圣朝教授認為言語以五臟為基礎,依腎虛為根本,治療上在補腎的同時勿忘其他臟腑功能的調理。闡述蔡圣朝教授治療要點和典型病例的分析。結果:總結了蔡圣朝教授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失語的臨床經驗。結論: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失語特色鮮明,臨床療效顯著。
中風后失語;針刺;臨床經驗;五臟;穴位敷貼
蔡圣朝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江淮名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內科等老年性疑難雜癥方面具有獨到的臨床建樹,從事針灸的科研、臨床工作及教學,積累了豐富經驗。筆者有幸拜于蔡老門下,跟師學習,受益匪淺。在跟隨蔡老學習期間,蔡老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失語,方法獨特,療效確切。中風病是我國常見病之一,中風后失語,是腦卒中患者高級神經功能障礙之一,主要是病灶損傷了與言語有關的皮質及皮質之間的傳導通路,導致語言交流能力障礙。據報道,中風后失語的發病率高達21%~38%[1],急慢性腦血管疾病中有56%~69%出現言語障礙[2~3]。現將蔡老治療中風后失語的經驗介紹如下:
《慶云閣醫學摘粹·七竅病類》曰:“中風不言者,病在神明,神明病則響不能言,聲出于肺,神明藏于心,聲由氣體而言從神明發也。”蔡老結合經典認為言出于心,通過心氣上傳于舌,依賴舌體的轉動形成言語。心為邪中,可導致心脈不通,舌脈閉塞,則舌失靈動而不能出其言。《醫述》曰:“聲由氣發,肺病則氣奪,此肺為聲音之戶也。”蔡老指出肺通過宗氣上走喉嚨助聲音的發出。肺為嬌臟,易受外邪入侵,肺臟受損,宗氣功能減弱,導致言語不利。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經連舌本,散舌下,故舌亦為脾之外候,氣血通過經脈上榮于舌,舌得氣血滋養,則舌體靈動。若脾虛不運,水液輸布障礙,痰濕內生上蒙心神,導致心神不明,言語不利。肝藏血,以血濡筋,通過肝經上絡舌本。若血虛不養筋,則舌動失靈,言語不利。血舍魂,若血虧不舍魂,則可致魂不能隨心神活動,出現言語障礙。肝本屬風木之臟,肝血不足亦可生風,肝風內動則其口不能言。腎者藏精,以精化氣,將精氣通過腎脈上注于舌本而后舌能辨音。若腎精虧虛,無以化氣、化陰,腎氣、陰不足則不能上貫于舌,舌根失濡潤,導致言語不利。腎通過藏五臟六腑之精化髓,上行入腦,以濡心主血脈,藏神。蔡老認為言語活動是以五臟為基礎,五臟各自的功能維持聲音能響亮,言語能清暢;若邪中五臟,五臟功能異常,可導致言語的障礙。故在治療中風后失語不可單獨從一臟一腑論治,從五臟論治,更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1 針刺治療腧穴選取:(1)根據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相應投影區來選取,言語一區:前后正中線中點后0.5 cm處與眉枕線和鬢角前緣相交處的連線上。言語二區:從頂骨結節引一與前后正中線之平行線,從頂骨結節該線向后2 cm處往下引3 cm即是。言語三區:暈聽區中點向后引4 cm長的平行線(暈聽區:從耳尖直上1.5 cm處,向前后各引2 cm的水平線)。運動性失語用言語一區,命名性失語用言語二區,感覺性失語用言語三區。(2)舌三針:上廉泉(在頸部,當前正中線線上,結喉上方,舌骨體上緣凹陷處直上0.5寸)、上廉泉右側旁開0.8寸、上廉泉左側旁開0.8寸。(3)舌九區:舌面按前中后和左中右將舌面分為9個區域。操作方法:囑咐患者仰臥位或者坐位,首先用75%酒精對針刺部位進行消毒,取1.5寸毫針刺言語區時針尖與頭皮呈15°角快速平刺進針,0.8~1寸,快速捻轉15 s,180~200轉/min,平補平瀉。舌三針選用1.5寸毫針,針尖向舌根方向呈斜刺入1~1.5 cm,行提插捻轉手法,使患者舌根有酸麻脹痛感,留針30 min,中間行針1次。針刺結束后囑咐患者伸出舌于口外,在9區內逐一以1.5寸毫針進行點刺,每個區域點刺3次。
2.2 解語膏敷貼自制解語膏給予穴位敷貼,藥物組成:穿山甲、生烏頭、紅海蛤和三七粉,按2∶5∶4∶4的比例打粉混勻備用;再按2∶1的比例取冰片和薄荷腦制成溶劑以備用。每次貼敷前取出適量粉末,用備用的溶劑調成膏狀(不松散、可塑形為宜),制成直徑為1 cm的圓球,將膏藥置于2.5 cm× 2.5 cm大小的醫用膠布貼面上備用。取穴:涌泉、勞宮。若病機以肝、脾、腎為主則分別取太沖、太白、太溪。操作:每晚將膏藥敷于涌泉、勞宮和對癥穴,囑患者第2天早晨自行取下。若出現過敏癥狀,囑患者停用。
3.1 病例資料患者女,56歲,言語不清伴右側肢體活動不遂于2015年7月18日來就診,患者2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言語不清和口角歪斜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腦梗死。后經人介紹前來找蔡老。刻下:精神萎靡,語言不利,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右偏,口干,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納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右上肢遠端肌力2級,近端0級,右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右側巴賓斯基征(+)。頭顱CT示左側大腦額葉腦梗死,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中醫診斷為中風,肝陽上亢型;西醫診斷為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治療前西方失語成套測驗評分為20分,西醫給予吸氧、控制血壓、糾正血糖,必要時予防治感染、控制水電解質紊亂、脫水降顱壓、抗凝抗聚等基礎治療。中醫給予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采用針刺言語一區、舌三針,點刺舌九區結合穴位敷貼涌泉、勞宮、太沖,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其中休息2 d,再進入下一個療程,治療6個療程后,西方失語成套測驗評分為80分。
3.2 討論患者多因肝陰不足,陰不能制肝陽導致肝陽偏亢,陽盛生風,血隨風氣上逆蒙蔽清竅所致。肝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血不舍魂,可致魂不隨神往來,導致言語障礙。針刺言語一區使腦組織的電活動發生改變,激活語言中樞。舌三針與點刺舌九區主治“氣塞蹇上不語”,通經活絡,故能開竅利音。穴位敷貼涌泉、勞宮、太沖,涌泉屬腎經井穴,腎經經脈中直行的支脈沿喉嚨夾于舌根部,有開竅醒神、寧心安神、平肝熄風之功效,勞宮屬手厥陰心包穴,為心包經之滎穴,可清心瀉熱、醒神開竅,太沖為足厥陰肝穴,其主要功能為平肝熄風、調和氣血。故穴位敷貼可激發經氣,起到調氣血、營陰陽的作用。根據陰陽互為消長之理,夜晚穴位貼敷可起到引陽歸陰之效。針刺結合穴位敷貼起到滋補肝腎、開竅醒神、利言開音之功。
中風后失語屬于中醫學中“暗痱、風懿”的范疇,《素問脈解》曰:“內奪而厥為暗痱,此腎虛也。”《千金藥方》謂:“風懿者……病在臟腑。”蔡老認為本病是以腎虛為本,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阻滯,經筋失養而致,治療上在補腎的同時勿忘其他臟腑功能的調理。中風后失語會限制患者的社會溝通能力[4],降低生活質量和增加中風患者的死亡率[5]。現代醫學認為失語癥的恢復理論應該依據于腦的可塑性理論,主要通過周圍神經發出側芽發揮支配功能,使功能得到復原。失語就是言語功能有關的皮質損害所致,因大腦皮層各區域功能與其局部血流量有關[6],而針刺言語區可直接刺激大腦皮層,使該皮層血流量發生變化,建立側支循環,從而達到改善大腦皮層血液循環、加速腦組織的修復和腦細胞的代謝、促進語言功能恢復[7]。舌三針結合點刺舌九區不僅起到局部調整經絡暢通,開竅利音的作用,還能疏通心、腎、肝、脾之經脈,調理五臟功能,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8]。該法通過刺激舌體根部的末梢神經,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對語言中樞受損變性的細胞進行調節,使周圍未受損的大腦皮層功能進行彌補代償,使患者言語功能得以恢復,此法符合失語癥的恢復理論。穴位貼敷解語膏發揮了藥物與腧穴的雙重作用,用藥物刺激穴位本身,激發經氣,經過經絡傳導發揮著治療作用,促進言語功能的恢復。頭部穴位調理中樞神經系統的語言區,再加上針刺舌部、穴位貼敷,共同達到平衡陰陽、疏經通絡、開竅利音,從而促進了氣血運行,增強舌的活動能力,加強語言功能恢復。蔡老運用針刺結合穴位貼敷治療中風后失語,二者起到協同作用,真正達到了治療該病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種特色鮮明,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
[1]Kang EK,Sohn HM,Han MK,et al.Severity of post-stroke aphasia according to aphasia type and lesion location in Koreans[J].J Korean Med Sci,2010,25(1):123-127
[2]徐玲麗,沈志祥.失語癥的康復治療[J].中國組織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11(17):3387-3389
[3]陳鐘琴,羅本燕.失語癥工作記憶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0,37(3):284-286
[4]王維清,許璇,劉曉加,等.卒中后失語患者抑郁問卷(醫院版)的驗證:HAMD-17和BDI-13的比較[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5): 376-380
[5]趙嫦瑩,童鐘,黃春榮,等.針灸結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8):9-11
[6]周蕾,鄭水紅.針刺配合語言康復治療中風后感覺性失語[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6):21-23
[7]金澤,杜繼巖,陳靜.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后失語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1):784-785
[8]徐婉月,蔡圣朝.穴位敷貼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60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9):1275-1277
R743.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38
2016-10-1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4年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蔡圣朝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發[2014]47號)
#通訊作者:蔡圣朝,E-mail:8393386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