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旭 張壓西
(1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1;2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肝膽脾胃科武漢 430014)
從脾胃論治慢喉痹探討
李欣旭1張壓西2#
(1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1;2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肝膽脾胃科武漢 430014)
慢喉痹;脾胃論治;經驗探討
慢喉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遷延不愈、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西醫稱之為慢性咽炎。慢喉痹以咽部疼痛不適、咽干、咽癢、異物感及干咳少痰或無痰為主要特征,中醫多認為此病因臟器虛弱,咽部失養,或風熱喉痹反復發作,余邪滯留所致。筆者在長期學習診療胃病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患者在患胃病的同時伴隨咽部疾病,更甚者以咽部不適為主要癥狀,通過長期的實踐,對于以咽喉不適為突出癥狀的病人從脾胃論治效果更佳。
1.1 中醫咽與脾胃的聯系經絡上為相互絡屬關系:《嚴氏濟生方·咽喉門》說:“夫咽者,言可以咽物也,又謂之嗌,氣之疏通厄要之處,胃所系?!弊闾幤⒔浬涎屎韸A舌本,經絡互為絡屬。功能上密切聯系:《普濟方·卷二十六咽喉門》曰:“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氣也,主通氣水谷,胃氣道路,故為胃之系。”咽喉得脾氣的輸布而健旺,咽喉的生理功能健忘,飲食呼吸調暢,脾胃才能完成其消化吸收輸布之功[1]。病理上相互影響:《諸病源侯論·卷30》:“咽喉者脾胃之侯,氣所上下,脾胃有熱,氣熱上沖,則喉咽腫痛。”脾胃感分熱之邪,上犯咽喉,致咽喉疼痛。
1.2 西醫咽喉與胃的關系劉大新[2]認為消化道炎癥等刺激大腦皮層時,經延髓迷走神經核或脊髓影響副交感神經系或交感神經系,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從而引起咽部不適。周康年等[3]探討胃食管反流病與反流性咽喉炎發生的關系研究中,通過對130例頑固慢性咽喉炎患者研究發現,胃食管反流病占34.6%。而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出現咽部異物感的發生率達27.0%,提示咽喉炎與胃密切相關,胃食管反流病可導致反流性咽喉炎。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從脾胃著手論治喉痹,筆者認為以虛證居多,多見脾胃氣虛型、脾虛濕困型。
2.1 脾胃氣虛證
2.1.1 病例資料王某,女,40歲,公務員,2015年4月初診。主訴反復咽喉不適2年。咽干灼,欲飲溫水而量不多,咽部微痛,咽部異物感,面色萎黃,動則乏力,時有上腹部脹滿不適,活動后上述癥狀加重。查體:咽部黏膜腫大但不紅,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Ⅱ級)。舌紅,苔薄白,脈遲緩無力。擬以益氣健脾、升清利咽為法,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15 g,白術10 g,陳皮6 g,升麻6 g,柴胡10 g,黨參15 g,茯苓15 g,山藥30 g,麥冬10 g,甘草6 g,7劑。7 d后復診,訴咽部不適緩解,仍覺乏力,偶有食后上腹部脹滿,舌紅,苔薄白,脈遲緩。處方:上方去黨參加紅參10 g,加木香6 g,14劑。半個月后復診,患者訴上述癥狀均明顯緩解。依據效不更方繼續予以上方7劑,諸癥基本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2.1.2 討論《素問·陰陽類論》說:“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逼⒅鬟\化水谷津液而營養全身,若脾胃運化失常則不能輸布津液滋養咽喉,咽喉失養,而發為喉痹。本案患者因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故出現面色萎黃,動則乏力,活動后癥狀加重;脾失健運,津液輸布功能失常,咽失所養,則咽部干灼疼痛,異物感。本病脾胃氣虛為本,治以益氣健脾為法,方藥未使用一味利咽之品而咽部癥狀均自消失,體現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2.2 脾虛濕困證
2.2.1 病例資料劉某,女,29歲,職員,2015年5月初診。主訴反復咽部不適半年。反復咽痛,咽干,痰多,色白,咽部異物感。平日感全身困倦,進食后感腹脹,大便溏,每日兩次,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查體:咽部黏膜但腫而不紅,咽后壁側索增粗。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Ⅱ級)。擬以健脾祛濕、利咽止痛為法,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黨參15 g,茯苓15 g,白術12 g,山藥10 g,桔梗6 g,薏苡仁30 g,白扁豆12 g,法半夏12 g,陳皮6 g,砂仁6 g,木香6 g,厚樸10 g,黃芪10 g,玄參10 g,甘草6 g,7劑。7 d后再診,患者訴咽部不適、咳痰、全身困倦均緩解,大便溏,現減為每日1次,無明顯腹脹。守上方去厚樸,共加減服藥30劑,患者癥狀均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2.2.2 討論《素問·陰陽類論篇》曰:“咽喉干燥,病在脾土?!逼⑻撨\化失常則不能輸布津液,津液難以上承咽喉,故咽部不適;脾虛痰濕內阻,則痰多、全身困倦、便溏;脾虛生化不足,抗邪作用減弱,則易發病,喉痹反復發作。慢性咽炎中醫多稱為虛火喉痹,但在實際臨床過程中發現,咽部疾病并非皆為陰虛火旺之證,不能皆用滋陰降火之品,亦不能苦寒伐之,應辨其虛實。
慢性咽炎多由急性咽炎反復發作而來,在急性期時許多醫家采用清熱解毒之法治療,苦寒之品使用太過,邪毒未散,日久脾胃受損,致使脾胃虛弱、脾虛濕困,發為喉痹。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運化、輸布功能,則咽喉失養,出現咽部疾病。根據喉痹中出現的脾胃癥狀,從脾胃著手采用補脾、健脾祛濕等方法治療喉痹,為臨床提供了其獨特的思維方法。
[1]李紅.劉大新教授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從脾胃論治脾虛濕阻型慢性喉痹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2]劉大新.喉痹(虛證)與脾胃的關系[J].中醫臨床醫生,2010,38(12): 8-10
[3]周康年,龔齊,江彰沁,等.胃食管反流病與反流性咽喉炎的關系探討[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1,26(6):481-482
R766.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37
2016-10-08)
#通訊作者:張壓西,E-mail:5831868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