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李遠輝 詹鵬 林志榮 束志勇
(廣東暨南大學附屬珠海醫院珠海 519000)
探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向陽 李遠輝 詹鵬 林志榮 束志勇
(廣東暨南大學附屬珠海醫院珠海 519000)
目的:探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照組30例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即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對比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及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記錄并發癥。結果: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術后觀察組Harris評分(87.29±1.44)分較同組術前及對照組術后明顯增加(P<0.05);術后早期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P<0.05)。結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改善其髖關節功能,對60歲以下老年人建議選擇全髖,60~70歲老年人根據情況選擇全髖。
股骨頸骨折;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療效
老年患者常因骨質疏松、髖關節周圍肌群肌力減退而發生股骨頸骨折,股骨頸骨折后不僅造成患者肢體上不適及下肢功能狀態較差,同時還可引起較多并發癥,患者心理狀態亦出現較大波動,生存質量下降,不利于預后。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內固定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而老年患者代謝慢、免疫力較低、骨折并發癥多,因此內固定操作難度大,后期易出現股骨頭壞死及骨不連[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其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第2版《臨床骨科學》[2]中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有明確外傷史,髖部疼痛,不能行走,下肢外旋內收畸形,患髖腹股溝處有深壓痛、叩擊痛及腫脹,伴患肢肢體短縮、屈曲畸形,19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并經X線片及CT檢查確診。排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嚴重感染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61~70歲,平均年齡(65.45± 0.15)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2~72歲,平均年齡(65.46±0.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選擇合適體位、假體及人工髖關節,暴露切口,髖臼采用髖臼銼從小到大逐漸擴大處理至臼壁滲血,后選擇合適髖臼杯,并依據股骨頭高度、關節松緊度選擇安裝人工股骨頭。對照組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體位、切口暴露同觀察組,測量已切除的股骨頭直徑,選用相應假體,髓腔用髓腔銼擴大,使髓腔冠狀面前傾15°,假體試裝合適后,安裝相應人工雙動股骨頭假體。術后均采取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術前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量表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下肢畸形(4分)、活動范圍(5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比較兩組術后早期(6個月內)并發癥,微血栓診斷標準參照《臨床骨科學》。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arris評分較同組術前及對照組術后明顯增加(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術后早期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股骨頸骨折為發生于股骨頭頸交界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老年人群多因存在骨質疏松、髖關節周圍肌群肌力減退、關節穩定性差等問題而在摔倒后發生股骨頸骨折,該病需長期臥床,病程較長,而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病,若采用傳統保守療法,患者治療后在長期臥床情況下,易發生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褥瘡、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因此保守治療療效不高,常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手術治療[3]。目前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骨折內固定及人工關節置換術,內固定雖然具有一定療效,失敗率高,骨折愈合時間長,并發癥多,而髖關節置換術為一種髖關節功能重建術,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又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主要對骨折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礙等進行針對性治療,患者術后早期可開展功能鍛煉,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時減少或避免因長期臥床所致的壓力性潰瘍、肌肉萎縮等并發癥,但對于選擇何種髖關節置換術,目前尚無定論[4]。
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操作是先清理髖臼邊緣,并充分暴露髖臼,確保真臼邊緣與髖臼假體邊緣平行,術中通過不同方向進行髖關節活動,可維持其穩定性及活動度,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較好,但其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而半髖關節置換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股骨頭假體與髖臼假體之間的匹配,但該術在髖臼骨性負重部位產生的集中應力造成術后痛,并發癥多[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其住院時間、引流量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術后Harris評分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明顯升高,這與宋旗[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觀察組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好,雖然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高,但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且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其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明顯優于半髖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關節恢復良好,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馬戰備.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3):131-133
[2]馮傳漢,張鐵良.臨床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2004.133
[3]李格當,王劍,曹磊光,等.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0):65-67
[4]郭新明,郭慶華,孫習勇,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5,55(24): 81-82
[5]陳星,丁永利,李現林,等.全髖關節和半髖關節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801-6802
[6]宋旗.全髖關節置換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12):1820-1822
R683.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20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