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
處置“淘汰企業”之我見
文/丁俊發
“僵尸企業”是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專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和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
對一些國有企業和老牌私企,特別是一些有影響力的企業,由于種種原因,譬如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瀕臨破產,又該怎么辦?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做法,一般是采用優勝劣汰,破產重組,這也叫“創造性破壞”。允許破產就是鼓勵發展。日本1993年至2002年,政府出資,大力救助無望的企業,結果“失去了經濟發展的十年”。而美國與西歐也救助過不少著名企業,有成功有失敗。這些企業的存在,完全依靠政府與銀行“輸血”,具有長期性與依賴性特征,所以叫“僵尸企業”。人們不禁要問,明明救不了,為什么還“輸血”?原因很復雜,在特定條件下,允許“僵尸企業”的存在還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國的“僵尸企業”主要指靠政府與銀行活著的國有企業與虧損的上市公司,它們技術上無優勢,產品上無效益,服務上無特色,卻長期占用稅款、土地、資本、勞動力,吞噬了經濟活力,壓制了新興產業,使市場機制失靈。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著力解決“僵尸企業”,“僵尸企業”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我非常支持用市場的力量去優化配置資源,實施優勝劣汰。政府干涉太多,必然造成公共資源錯配,或配置不合理。我也非常支持政府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僵尸企業”,但我建議不用“僵尸企業”這一名詞,在中國的文化中,“僵尸”就是長期靠吸人血活著的吸血鬼,且本性不改,被它吸血的人,一命歸天。中國這些特殊企業的出現有其歷史原因,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但政府是主因。它們吸的“血”,就是公共資源,且沒有效益,甚至是負效益。它們不應存在,必須淘汰,所以可以叫“淘汰企業”。
對于“淘汰企業”,我認為:
第一,要客觀分析原因。不能青紅皂白一律處“斬”。這些企業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做出過很大貢獻,現在設備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政府舍不得舍棄;二是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為了唯“GDP”,搞了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三是由于市場經濟不完善,優勝劣汰失靈,本應破產的企業,政府為了穩定,繼續“輸血”,僵而不死。
第二,要區別對待。有的可以重組,有的可以兼并,有的可以轉產,有的堅決破產。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叫“關停并轉”。但一定要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運作,政府千萬別大包大攬,那一定會出問題。
第三,要安置好職工。對淘汰破產企業,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必然涉及到職工,兩會期間受到了極大關注,有關部門做出了明確的承諾,即一定會安置好,不會出現大規模下崗潮。企業不行了,職工的勞動素質還在,而這種勞動力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經過培訓,轉崗就業,這就是共享經濟時代的必然,中國會做得更好。
第四,要總結教訓。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風險肯定是有的,學費是一定要交的,但我們要善于總結教訓,不要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