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汪 瓊
?
論《最后一課》的場景和視角選擇
湖南汪瓊
【摘要】作品選擇以“最后一課”表現出愛國主義的重大主題。它把人物推出正常軌道,聚合人事、發酵情感,極具表現力。故事以孩子視角來講述,呈現出新鮮、復合、深刻的意味。
【關鍵詞】典型場景孩子視角最后一課
不是任何一顆露珠都能映射出太陽的光彩,不是任何一個小場景都能表現出一個深刻主題。這需要選擇、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最后一課》選取了一個典型場景——一堂法語課,一個最獨特的視角——調皮學生小弗朗士,表現著文化與愛國這樣的崇高主題。
作者都德特意將文中的場景定在一堂特別的法語課上。正因為這是最后一堂課,各種人物、力量、情感在此集合。這些元素的整合、爆發,極為強烈深刻地展示出樸素的愛國主義主題。
課堂本是屬于師生們的,但加上特殊背景,最后一課卻聚合了更多人。他們之中,有權勢的鎮長、普通的郵遞員;有小孩、老頭;有有文化的、沒文化的;有交往過的、沒交往的。現在,都聚集到了這個特時空。也許,最后一課的神奇之處,正是對文化最好的祭奠。
這一堂課也是各種情感的集合,各種力量的集合。這里有一位法語教師的痛悔和抗爭。他穿上最隆重的衣帽,最仔細認真地上好他的最后一堂課。他用無聲的悲痛把“法蘭西萬歲”刻在了學生心上。這里還有一個普通的學生,他原本不愛學習,更關注玩,但今天他全都聽懂了。一個小小的孩童看到了老師的留戀,老師的絕望痛苦,也終于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并且有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這種成長是自發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力量。小弗朗士能這樣,別的學生也能做到,他們就是將來復興祖國的最大的力量。這里還有一個普通的老頭,平時無人關注,可今天他卻找出破了的初級讀本,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聽著這堂幼稚的課,哪怕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份子,他也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祭奠失去的國土和失去的文化自由。這里還有鎮長和郵遞員。這些人代表了社會的各行各業。課堂上的深情敘說,沉默,傾聽,背后都是愛國情感在發酵、蒸騰!而這些都是最偉大最原始的力量,這些,必定能帶來未來的改變!
如果說入侵改變了阿爾薩斯,最后一課也改變著這些人。按孫紹振先生的說法,小說要把人物推出正常軌道,要尋找一種把人物打入非常規軌道的力量。最后一課就提供和呈現了這種力量。最后一課,不僅聚合了種種人物和情感;更沖擊和改變了人物和情感。因為這是最后一課,人物原有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結構改變了:隱藏的被彰顯,平淡的更強烈。《最后一課》最強烈的情感力量,就在于此。就在于只為釣魚就放假的韓麥爾先生此刻的愧悔,他此刻對法語極具高度的理性認識和極具濃度的情感體驗;就在于原本不重視孩子們法語學習的市民們此刻自己都坐進了課堂;就在于這個孩子——小弗朗士的覺醒和改變。由此,小說情感力量震撼人心,主題發人深省!
把最后一課的元素組織好、情感表達好,需要一個敘述故事的角度和方式。都德高明地選用了小弗朗士的孩子視角。
孩子視角,使整個故事的敘述有了特別的意味,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去打量德軍入侵的阿爾薩斯,以一個孩子的心理去揣度種種人物,這座城,這堂課,這些人,就都有了不同。
比如,“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一方面是孩子氣的,一方面,突然理解了語言意義。“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是對侵略者的恨,而這種恨,也是孩子式的想象。再比如小弗朗士對德軍士兵操練的觀察,對韓麥爾先生的感受和理解,對郝叟老頭兒朗讀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這樣。一方面,是德軍入侵,是成人世界的亡國滅語之痛;另一方面,又是孩子的感受和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實現了孩子視域和成人視域的重合,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的重合,于是獲得了一種復合的、新鮮的,也是深刻的意義。
深刻的意義,這一點可能顯得更重要。
對兒童來說,戰爭或國家興亡對他們來說比較遙遠。他們的轉變,更能體現戰爭和文化侵略帶給人民的創傷和悲痛,更能表現人們的覺醒和深情。連懵懂無知的孩童尚且如此,更何況成人呢?
我們先來看小弗朗士作為一個學生前后行動上的變化。這就是一個孩子呀。此前,小弗朗士不喜歡上課。一直以來,他覺得鳥窩比課堂有意思多了,溜冰比課堂刺激多了。一個分詞也說不上來,他無所謂。遲到,他也不以為意。可今天,當他意識到這是最后一節法語課時,他的行為改變了。他萬分難過,萬分懊悔自己過去的行為,書本成為他的老朋友。他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聽著老師的課。他發現老師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知識點,都學懂了。并且直到下課,他仍坐在位置上,久久不愿離去。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一個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是國家意識、民族意識、語言意識的覺醒。
本文中前面小弗朗士還想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的小弗朗士在這時還不知道普魯士兵在自己的家園操練意味著什么,他只知道這些景象比上課有趣多了,也就是說,現在戰爭暫時還沒改變他的生活。但最后一課,他成長了,他終于意識到,以后只能聽這些陌生的普魯士兵講著陌生的話了。他意識到,家園已被侵占,好好學法語、講法語都不可能了,他能感受到一種壞家伙帶來的不自由,這些入侵的人能干涉他的自由,也能干涉所有人的自由,甚至連小鳥都能干涉。他能夠把韓麥爾先生紙條上的“法蘭西”“阿爾薩斯”兩個名詞連在一起了,能夠意識到法語的美麗和重要了,能夠理解他的老師的悲痛了,覺得老師“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這就是小弗朗士深層次精神意識的轉變。
借孩子的覺醒,表現重大的熱愛語言、熱愛祖國的主題,無疑更特別,也更深刻。
面對文化侵略,人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應該怎樣面對?這是一個嚴肅、崇高的主題。這種主題并不好表現,都德用一堂具有告別意味的課來表現。在那一刻,一切都有了不同,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都有了特別的意味。這些,又從一個兒童的視角來表現。這個視角,賦予這一切更特別、更豐富的含義。
一節課如此具有魅力,只因為,這是一個孩子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思考到的最后一課!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