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靚
推進“兩化”融合打造工信經濟新形態
梁靚
“推進‘兩化’融合,打造工信經濟新形態”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明確目標、落實舉措,把發展信息經濟和推進“兩化”融合作為全省經濟穩增長的主引擎、創業創新的主戰場和轉型升級的主動力
《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部署全面推進制造強省建設,明確了九大重點任務,其中第二項就是“推進‘兩化’融合,打造工信經濟新形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運用信息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和“網絡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和重點,也是推進實施制造強省的主線和靈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第三次革命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再一次將信息技術的典型意義充分顯現出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兩化”融合發展開始作為一種要求向逐步形成新經濟形態轉變,信息經濟開始呈現出十分重要的產業形態。
從“兩化”融合的發展階段看,信息化本身的內容在不斷地被更新。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技術,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是點對點的數字化植入,摩爾定理成為衡量信息技術水平的重要參考。十七大提出了“兩化”融合,數字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成為真正信息,集成技術成為衡量信息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十八大提出了的“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等,開始成為衡量信息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說正是信息技術本身的不斷更新,使得“兩化”融合發展的內容在深度、廣度、寬度等方面,不斷被超越,形成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如何從“兩化”深度融合入手,尋求突破,加以推動,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形態,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路徑選擇。而階段性地看,信息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研究這種變化趨勢,對于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層面制定推動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和制度,大力發展信息經濟,重構產業新優勢,支撐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無疑是最重要的。
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同時也提出把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產業作為重中之重。通過發展信息經濟產業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也正是浙江經濟“長袖善舞”之處。
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升級。近年來,浙江大力推進寬帶普及提速、光纖到戶、無線城市、4G網絡、廣電“一省一網”整合等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網絡覆蓋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各項指標處于全國前列。至2015年底,全省(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1316萬戶,較上年增長3.15%,普及率達23.9戶/百人;移動互聯網用戶達5430萬戶,增長7.22%;“三網融合”試點示范工作有序推進,省IPTV集控平臺用戶已達120萬。
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加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信息技術產業以年均23%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初步形成通信、計算機及網絡、電子元器件及材料、信息機電、應用電子,以及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等多個特色優勢產業,在數字視頻監控、IP網絡設備、集成電路設計、光纖通信器件、磁性材料等領域占據國內領先地位。2015年全省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3309.5億元,增長15.1%,比全省GDP增幅高7.1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7.72%,比上年同期提高0.6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388.8億元,同比增長9.3%,高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4.9個百分點,信息制造業已成為浙江工業新產品的高產區。
工業領域“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間,浙江被工信部批準為全國第一個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示范區。從全省近4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信息化調查情況來看,工業企業每百名員工擁有計算機24臺,比上年增長9.6%。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化投入100.8億元,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0.2%。工業企業專職從事信息技術的工作人員達12.0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7%,占比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應用信息化進行購銷存管理普及率、生產制造管理普及率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分別為56.5%、38.7%和12.5%。
《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關于“推進‘兩化’融合,打造工信經濟新形態”的重點任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緊密結合信息經濟發展趨勢,將“大力發展信息經濟”作為首要任務
《規劃》首先提出大力發展信息經濟,明確提出推進“兩化”融合的基礎是信息經濟產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浙江將著力發展各類“互聯網+”新業態,加快建成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創新、智慧物流、數字內容產業等七大中心和“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并抓住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的契機,積極推進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建設,打造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大力營造有利于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機制體制。
圍繞“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目標,浙江將全面推進機器換人、實施“十行百企”數字工廠示范工程、開展智能制造(數字工廠)示范。加快互聯網與工業融合應用,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產品創新、個性化定制、眾包、云制造、云服務等新型制造模式。深入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信息化登高計劃、面向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工業設計發展等,不斷提升全省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規劃》還強調,要重點發展網絡安全產業。從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基礎來看,無論是芯片、操作系統,還是應用系統,受制于人的局面仍很嚴峻,這不僅不利于國內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將帶來嚴重的信息安全甚至國家安全隱患。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發展網絡安全產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網絡安全產業規模達到7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超過40%。浙江省專門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青山湖科技城建設云安小鎮,著力依托青山湖科技城集聚大批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的優勢,搶抓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重點發展網絡和信息安全產業。
(二)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將“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今年以來,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從狹義上講就是生產方式的改變。從浙江的經濟發展現狀看,浙江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路徑鎖定”與國際經濟格局調整“雙向擠壓”的內外壓力,存在著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矛盾。解決之道,是順應科技革命的變化趨勢,在引領市場、創造市場上下功夫,這也是一種必然選擇。這種選擇在制造領域,就是以“智能化”為標志的趨勢。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要努力做好“制造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制造產品”兩篇大文章。智能制造時代,網絡化、柔性化、個性化生產方式和服務型制造模式將成為主流。智能制造的“紅利”不僅僅是為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產業創造市場機遇,其還將為傳統產業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創造契機。所以,必須堅持“制造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制造產品”兩手抓。
(三)緊密結合現代化管理方式,將“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作為關鍵手段
從企業管理的視角來看,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必須滿足剛性生產系統轉向柔性制造系統的需要。傳統制造業的剛性制造系統由專用自動化生產設備組成,系統設計在運行后配置固定,更適應單一產品的生產。而柔性制造系統適合于生產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整個系統投資巨大,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由于不同設備廠商控制軟件間的不兼容,系統的集成和操作也存在困難,而智慧工廠則解決了這一難題,典型的如德國工業4.0。
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組織形式也更趨向于網絡化的協作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將內部縱向鏈條上的生產過程分離出去,或者說從價值鏈體系的某些階段撤離出來,轉而依靠外部供應商來供應所需的產品、支持服務或職能活動,形成縱向分離。與網絡化相對應的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扁平化,通過精簡結構層次,淡化組織中的等級制度,使結構富有彈性,從而有利于信息的傳遞。
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系統將會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全面趨向數字化和智能化,互聯網將成為貿易、信息交流的關鍵性渠道,同時也將構成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典型代表如工廠物聯網技術(廠聯網),不僅融入制造業生產,通過工業控制技術實現生產自動化,還會融入產品、生產管理、設計等環節,實現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用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將變得更為快捷,有助于用戶市場需求的表達和企業對此做出快速反應。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制造強國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No.15AGL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