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沈陽 110122)
?
新形勢下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對策探究
李媛媛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沈陽 110122)
本文指出了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政府政策引導、激勵機制創新、人才和專業學科建設、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對策
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高端人才薈萃、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基礎雄厚的優勢,科研成果豐富。但是,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發展結構的關鍵時期,以協同創新的思路推進高校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對于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1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協調機制不夠完善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各方相對獨立,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分屬于不同部門主管,其科研平臺和服務機構等存在分散、交叉和重復等問題。一是在組織層面,高校在協同創新中承擔起了主要責任,包括制定協同流程、調控協同資源以及協調沖突等。但是,參與協同創新的“產學研”各單位追求目標不一致,引發地方政府需要增長、高校需要產出科研成果、企業需要追求經濟效益現象。二是在個體層面,各單位之間條塊分割,參與協同創新的各個單位屬于不同的體系、不同的部門,這使得協調創新中的協調組織工作異常艱難。
1.2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健全
一是政府政策激勵通常通過稅收、資金支持得到體現。但是,政策較為寬泛化,激勵措施容易被“誤讀”而產生社會扭曲成本,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各主體不是為了創新最大化而是為了獲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樣就導致了低水平的重復研究。二是協同主體間合作約束機制需要加強。各合作主體之間缺乏外力的強制性約束手段和法律依據。
1.3高校產學研實質性合作存在困難
一是知識合作共享存在壁壘。從經濟環境上來看,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更傾向于直接引進技術成果,直接減少了有創新意義的科研項目的研究。部分聯盟利益相關方過于封閉,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合作內容,缺乏執行細節,缺乏長效機制。二是投融資機制沒有完全建立。企業面對承擔高風險的壓力,往往對很多高新技術成果望而卻步,或者對大多數科技成果轉化只愿承擔部分風險。目前,缺乏風險資金保障,由地方政府、風險投資機構、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共同構成的多元化投資體系還未建立起來。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涵蓋內容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科學規劃、深入論證、默契配合、有序推進。需各級管理者和科研人才在工作中積極實踐、努力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做好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體制建設,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1加強政府政策引導,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基礎
一是國家層面。國家要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宏觀政策,制定科學的產學研合作規章制度,強化政府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結合實際盡快出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施細則,通過立法或出臺政策、制度,完善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行業企業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獎懲和補償政策,對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行業企業給予稅收、信貸及專項獎勵和補貼。二是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具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目前各地區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和規定還不夠完善,對合作各方的責、權、利的規定不規范、不合理。要從目標、原則、機制、模式等方面制定詳細而明確的產學研合作指導意見。
2.2制定產學研協同創新和互惠互利的激勵機制
一是激勵科技人員的工作創新。高校可聯合設立專門的學位點和科研工作站,科學細化科技人員評價機制,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員,以學術水平為評價重點,進一步保障科技人員在產學研環節中的合法利益,完善科技人員激勵機制。二是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發達國家對企業的激勵制度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1981年美國政府出臺的《經濟復興稅法》,明文規定企業可將研發支出作為可扣除費用予以抵扣,當年研發開支超出前三年平均值的部分可予以稅收抵免。政府應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創新人才,允許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對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實施期權等激勵政策。
2.3高校加快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人才和學科專業建設
一是建立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機制。高校應通過國內外研修和產學研項目支撐的形式,培養國內知名的相關專業的領軍人物。通過選送科研、業務、管理骨干到相關行業、企業進行輪訓、實訓和頂崗,提高隊伍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打破學科與學院、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界限,構建人才交流、互動平臺,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學校、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二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學科和專業共建機制。通過產學研多方共同制訂學科規劃、專業標準,緊貼產業、行業發展水平和職業需求,共建品牌特色學科、專業,共同進行特色學科、專業評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2.4高校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
一是國家加快建立完備的校企合作辦學法律體系和運行機制。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制定出臺一系列職業教育發展和校企合作辦學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層面明確政府、高校、企業、行業四方的責、權、利,加大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加大財政投入和資金支持,給予合作企業一定的政策、稅收和資金等傾斜,充分調動行業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是與行業和市場對接,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變化進行專業設置,努力做到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零距離,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零距離。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既符合新常態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也有利于改變封閉式的辦學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的教育、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作用。但是,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牽扯的面也非常廣,因而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又要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整體架構、建設理念、系統設計、突破重點上科學規劃、統籌考慮。要在重點任務、建設措施和關鍵環節上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確保產學研協同創新,科學、穩步、高效推進。
[1]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0.
[2]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高教探索,2012, 年第 4 期2 :P30-310.
[3]祖超,聶颯.產學研協同創新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2012,8:24-25.
[4]虞佳,朱志強.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J].科技通報,2013,7.
(編輯馬海超)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at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 Yuanyuan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at colleges, and then give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governmental policy guidance, incentive system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and specialist subjects, and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between a college and enterprises.
college;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
2016-01-21
李媛媛(1967—),女。遼寧沈陽人。館員。研究方向:檔案及高職教育管理。
G712
B
1672-0601(2016)07-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