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柏偉,王丹丹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
基于數據分析的區域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以常州市為例
崔柏偉,王丹丹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通過梳理常州市經濟的發展脈絡、現狀及特點,調研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脈絡、現狀,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采用SPSS軟件),根據回歸方程預測了今后幾年常州高職教育的規模。通過分析常州經濟一、二、三產業的比例數據,對常州高職教育的專業招生人數提出了控制第二產業招生人數,提高第一、三產業招生人數等建議。
高職教育;區域經濟;數據分析;協調發展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伴相生、相互作用,彼此之間須協調有序,才能共同發展。目前,在全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定量研究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常州位于江蘇省蘇南地區,處于長三角經濟樞紐中心。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常州經濟就開始快速發展,并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已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2014年,常州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901.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5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2458.2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2305.2億元,增長11.4%。常州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由上年的3.2:51.6:45.2調整為2.8:50.2:47,見表1。常州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104385元,按平均匯率折算達1.7萬美元。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由傳統種植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種植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以機械、冶金、化工、電子為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其中裝備制造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常州市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將進一步擴大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中,貢獻最大的行業依次為商業批發零售、房地產、金融保險、租賃和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和倉儲。制造業屬于常州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裝備制造屬于制造業中最為核心的業務。常州市經濟中民營經濟占比很大,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常州市針對當前的發展形勢,提出了圍繞長三角經濟和制造基地建設的長期發展規劃,并且將城市建設和制造業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而將常州建設成為國內制造重鎮,成為“世界跨國公司的加工廠”、“上海工業的后方基地”,形成在國內具備典型特色的制造業。“十二五”時期,國內的生產成本、環境污染以及資源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常州市必須調整市場發展結構,將經濟轉化成創新型和服務型經濟模式。

表1 常州市近13年國民經濟概況
資料來源:2002~2014年《常州統計年鑒》、《2014年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1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脈絡
1912年李仁創辦女子職業教育團,開始了清末民初的實業教育;1946年私立常州職業中學成立,標志著常州市現代職業教育真正開始。在教學方式上主要采用了經世致用的教學理念,在培養模式上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為社會提供急需的實踐人才。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灌輸先進的教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夠在實踐中聯系理論,提升知識應用水平。常州市高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就是以這些思想為依托,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能夠讓學生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彰顯自身的社會價值。
2.2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1980年以后,常州市職業教育獲得了新的發展,總體水平在江蘇省名列前茅,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這是重點培養符合行業人才,主張特色辦學的結果。常州市目前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共有6 所(5所公辦、1所民辦),高職在校學生約5.5 萬,設置13個專業大類(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中總共有專業大類19個),開設134個專業,覆蓋機械、電子、信息、建筑、化工、紡工、輕工、旅游商貿、文教等行業,涉及百余個職業技術崗位。
3.1常州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與常州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關系的回歸分析與建議
常州當地的工業經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職業教育又培養了大量的工業人才,為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它們之間呈相關關系毋庸置疑。為了進一步研究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我們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常州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與常州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得到散點圖(含有回歸曲線)見圖1。

圖1 散點及回歸曲線圖

其中:y為常州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x為常州市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萬元)。

表2 回歸方程參數、顯著性檢驗表
從表2可以看出1/GDP的 p值為0.023,常數的p值為0.000,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0.05,線性關系顯著,所建立的回歸方程顯著。
可以看出,常州市國內生產總值在由780億增加到2200億期間(對應的年份是2002年到2008年),常州市高職院校在校生數快速增長,過了2200億以后(2009年以后),在校生人數略有下降,但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略有回升。原因在于2002年到2008年常州經濟快速增長對高職學生的需求強勁,導致在校生人數也快速增長,到2008達到頂峰。結合人口統計數據,2008年是18歲適齡人口增長峰值點,在后期呈現下降的趨勢,從而帶來高考報名人數的直接下降,但由于常州經濟的增長需求,在校生人數并沒有持續下降,而是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且有緩慢的回升。
根據回歸方程及常州國內生產總值GDP預定計劃,我們可以預測近5年的常州市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如下:

表3 近5年常州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預測
注:常州市的經濟增速按8%計算
3.2對常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常州產業協調發展的分析與建議
常州市目前有高職在校學生約5.5 萬,共設置13個專業大類(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中共有專業大類19個),包括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財經、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等,對各院校的招生數據進行統計后得出結果,見表4。

表4 常州市一、二、三產業比重與所屬專業招生數比重的對比
資料來源: 2012至2014年的常州市高職院校招生計劃及《常州統計年鑒》
從表4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三產業的學生人數不足,而對應第二產業的學生人數過剩,這說明常州市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表明職業教育的規模結構沒有很好地適應三種產業的調整,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不對稱現象。在常州經濟結構中,第二和第三產業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而第一產業雖呈現減小的趨勢,但自身總量在增大,而常州高職教育針對第一產業的專業招生卻為零,缺乏相關人才的培養必然會導致區域發展受限。第三產業招生人數相對于經濟發展要求也相對較少,未來第三產業將成為常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第三產業人才的需求會逐漸上升。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建議,首先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要建立動態的專業招生人數調整機制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結構,要發布招生專業的人數預警信息,讓各院校的各專業招生人數匯總后符合產業內部的比例要求;其次,目前要適當減少第二產業的招生人數,增加第一、第三產業的招生人數,特別是第一產業要實現零的突破;再次,在第二產業內部,特色經濟涉及專業招收學生人數可以多一些,根據調研,特色經濟專業招收的學生就業率很高,學生不僅在常州區域經濟范圍內就業,而且還在其它地區就業,就業非常充分,而且有良好的發展勢頭。適當增加特色經濟涉及專業的招生人數,可以滿足特色經濟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特色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常州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數據的回歸分析,推算出了近5年來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規模及招生總數中各產業學生的比例,以期能推動常州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今后的研究工作是持續關注常州高職教育和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相關數據,進一步研究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1]許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1992~2010年的數據分析[J] .高教探索,2013(5):136-138.
[2] 龔智敏,于琴妹.常州職業教育的歷史考察[J].職教通訊,2014(31):51-53.
[3]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趙欣宇)
Th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 Based on Data Analysis——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CUI Baiwei, WANG Dandan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By combing throug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ex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zhou,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angzho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 was made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SPSS software).And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scal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angzhou in the next a few years is predicted; By analyzing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Changzhou,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enrollment of Ch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enroll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enroll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nd so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data analysis;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2016-04-08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區域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以常州市為例》(項目批準號:2014SJD534,負責人:崔柏偉)。
崔柏偉(1966—),江蘇徐州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理論研究及教學工作。
G719.21
A
1672-0601(2016)07-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