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海艷,隋洪玉,齊淑芳,賈秀月,趙曉蓮
(佳木斯大學基礎醫學院,黑龍江省 佳木斯 154007)
?
在醫學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
欒海艷,隋洪玉,齊淑芳,賈秀月,趙曉蓮
(佳木斯大學基礎醫學院,黑龍江省 佳木斯 154007)
目的:本實驗主要是研究項目教學法在醫學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及其是否存在著教學優勢。方法:把我?;A醫學院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1~8班的學生分為對照組227人(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和實驗組219人(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授課)。兩組授課均在相同時間段完成,學期末對兩組同學均進行實驗理論和技能考試。此外,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以檢驗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結果:(1)對照組學生的實驗考試平均成績為78.82±12.63分,實驗組學生的實驗考試平均成績為83.86±11.69分,P<0.05,具有顯著差異。(2)實驗組學生對自己在學習興趣、主動性、團隊合作和醫學素質培養等方面的表現均有較高的滿意度。結論:項目教學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中的重難點的學習和掌握,還能顯著提高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綜合分析和解決能力。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強。
項目教學法;生理學;教學效果
醫學生理學作為所有醫學生醫學知識和技能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其他后續醫學課程的學習,如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臨床各專業學科等。大多數國內醫學院校目前的生理學實驗教學仍然應用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被嚴重忽視。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醫學生理學的知識,嚴重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意識,大大限制了學生學習潛能和創造潛能的挖掘。項目教學法(Project Study,PS) 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它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主動參與到實驗項目研究當中,改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本研究項目分別在不同教學班級應用傳統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教學,以比較項目教學法在醫學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及是否存在教學優勢。
1.1研究對象
本項目所有被測對象均來自我校基礎醫學院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1~8班的學生。他們均為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統招錄取的學生,入學后隨機分配形成各個班級。1~4班學生(227人)作為對照組,5~8班學生(219人)作為實驗組。
1.2研究方法
兩組學生均使用由朱大年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生理學》作為教材。對照組只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生理學實驗授課,先由教師講解該次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并進行實驗步驟示教。學生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項目完成后繼續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實驗報告。實驗組則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生理學實驗授課,每班分成8個小組,每組設置一個項目負責人,成員6~7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驗內容的要求,將實驗項目提前一周布置給項目組的所有學生。由于我們的授課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因此就需要選取與臨床實踐聯系緊密的實驗項目。項目組成員由負責人統籌安排,小組成員圍繞項目查閱與項目相關的研究資料。要求項目組成員之間團結協作、相互補充,完善其所有工作,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提出對研究項目的解決方案。教師最后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總結歸納。實驗完成后,項目組所有成員獨立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這樣,既達到了把生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又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所有授課在同時間段完成,學期末對兩組同學進行實驗理論和實驗技能考試,進行問卷調查,以檢驗項目教學法的效果及是否存在教學優勢。
1.3評價方法
(1)期末實驗成績考核
學期末采用同一份試卷對兩組同學進行實驗課成績考核,滿分為100分。統一監考,統一流水式閱卷,統一評分標準。
(2)調查問卷
學期末對兩組同學同時進行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加團隊合作能力和醫學素質培養等問題。所有問卷皆采用無記名方式。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46份,回收446份,有效率達到100%。
1.4統計學方法

(1)學生醫學生理學實驗成績
兩組學生的生理學實驗考試成績分布如表1所示,對照組學生的平均成績為78.82±12.63分,實驗組的學生平均成績為83.86±11.69分,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項目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效果要更好。

表1 兩組學生醫學生理學實驗考試成績分布(n)
(2)問卷結果
所有問卷調查以無記名方式進行,由任課教師統一集中發放和回收,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達到了100%。實驗組學生對自己在學習興趣、主動性、團隊合作和醫學素質培養等方面表現的滿意度結果如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調查問卷結果(n=219)
項目教學法(又稱為研究型學習法)是由加拿大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查德博士和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凱茲博士共同開創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和根本的實踐教學法。[1]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中心,課堂只以單純的灌輸講授為主,而本應該作為主體的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探索精神,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很好地融合,并應用于實際。而項目教學法則顛覆了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它將原本分離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課程的實踐任務為核心來組織課程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實踐項目來構建理論知識,并發展其職業能力。它注重的是完成項目的過程而不是項目本身所取得的最終結果,從而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協作者,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依據”的新型醫學教學模式,把培養醫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學校和教師的首要教學目標和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又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充分地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3.1與傳統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的不同之處
3.1.1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法主要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自始至終只是作為一個被動的傾聽者,并未真正參與其中。而項目教學法則讓學生主動地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和實踐技能去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使理論充分聯系實際,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學以致用。
3.1.2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法主要根據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來選取教學內容,并未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項目教學法則更多地根據實驗項目的具體要求,有的放矢地選取教學內容,比傳統教學法更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
3.1.3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教學法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單向被動的,而項目教學法改變了這種狀態。學生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教學項目的設計、實施和評價中,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變為雙向互動的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本研究主要通過對兩組醫學生的生理學實驗考試成績和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處理,發現應用項目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要明顯高于只應用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學生,這說明項目教學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中的重難點的學習效果,還能顯著提高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綜合分析和解決能力;應用項目教學法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得到顯著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增強,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醫學素質。
3.2項目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要求更高
雖然項目教學法對醫學生理學的實驗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在它的實施過程中也對教師和學生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1教師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首先,教師要從根本上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既要把多方面的知識綜合運用在一個實踐項目中,還要為學生設置新的學習情境,并選取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實驗項目。這就需要授課教師不但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領會項目驅動教學法的精髓,并能付諸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既要從事教學研究,又要有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控整個項目驅動的教學節奏,[3]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把項目教學法融入到授課環節當中,培養醫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終生學習的意識。
3.2.2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
帶領學生及時對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問答交流并做出修訂,在最有效的時間內給予技術和經驗指導。此外,還要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學生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使分工合作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實驗目標更加明確,最終以團隊的力量完成整個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多次、合理的互動很有必要。
3.2.3把提高醫學生終生學習能力作為培養目標
醫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4]是指在未來飛速發展的科學和社會環境中,能夠自覺地和有意識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各種最新的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從而保證自己職業能力的適應性。因此,教師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等網絡教學手段,以幫助醫學生進行終生學習,使他們在完成醫學院校的教育和培訓后,依然能跟上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
3.2.4建立新型的評價體系
在注重實踐項目本身完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各學科之間知識的交叉滲透。所以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分級評價(包括組內和組間,課上和課下),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3.2.5學生分組的建立
這是教學進程中一個時常被忽略的部分。由于采取分組協作學習的方式,所以分組的原則、成員的數量、組員的選擇、組員的分工等將會直接影響到組員的學習效果。因此,分組時要注意控制組員的人數,組員工作能力的互補搭配,組員分工要明確。此外,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通過合理分組,也可以使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消除其學習的惰性和依賴心理,從而獲取較好成績。
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它的推廣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和空間,對教學改革而言,它的實施是具有目的性、組織性和計劃性的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在醫學生的培養目標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最重要的一項,而項目教學法就是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和協助下,再結合本學科發展的前沿,既使學生獲得了新的理論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如果能從低年級開始就通過項目教學法使學生接觸到一些科學研究,那么在醫學本科五年的學習過程中,項目教學法無疑將為培養優秀醫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雖然項目教學法對醫學生的培養具有如此多的益處,但也會存在一些不足,我們只有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深入地進行探討和研究,才能使它在生理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好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1]周啟華.中職英語教學應實踐項目教學法[J].江西教育,2013,21:44-45.
[2]王萍.項目教學法在專業課程中的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30:129-130.
[3]王燕蓉,羅彥,姚慧琴,等.以終生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4):436-438.
[4]李枚姬.論醫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醫學與社會,2003,16(5):63-64.
(編輯馬海超)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Medical Phys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LUAN Haiyan, SUI Hongyu, QI Shufang, JIA Xiuyue, ZHAO Xiaolian
(The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n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China)
The objective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medical phys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whether teaching advantages can occur.The method was to divide the students in class 1 to class 8, 2012 medical classes of the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n our university into control group (227 students,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19 students, using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s were completed at the same period.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two groups would participate in both experimental theory and skill tests.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est the effect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The results: 1.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8.82±12.63,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3.86 ± 11.69 (P<0.05), so they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initiative, teamwork, medical quality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The conclusion is that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not only the study of main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The teaching method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initi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eamwork capacity.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physiology; teaching effect
2016-05-20
佳木斯大學2013年教育科研項目(JKA2013-030及JKA2013-003)。
欒海艷(1979),女。博士。
趙曉蓮。
G642.44
A
1672-0601(2016)07-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