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婷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督導室,廣州 510405)
?
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關系探微
溫婷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督導室,廣州 510405)
摘要: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不僅有著研究生普遍的文化特征,還有著自己較為獨特的一面,這就使得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有著其實際情況。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現對于主流文化有著邊緣性、抵抗性、風格化特征,這就給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地方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的積極因素,合理疏導、化解其消極因素。
關鍵詞: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
1引言
何謂地方大學?地方大學的內涵外延是什么?到目前為止,學界仍是各抒己見、各不相同。本文中地方大學主要指由第三級政府出資舉辦、接受省政府和第三級政府雙重領導的公立地方本科院校。20世紀80年代,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進步拉動人才需求,地方大學在這樣的形式下誕生。30年來,地方大學迅速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相對而言,地方大學辦學基礎較為薄弱,校園基礎設施相對不足和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在全國高等教育大系統中,在辦學定位上,多以本科教育為主,著力為地方培養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但是,隨著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地方大學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甚至在某些學科出現了較為突出和領先的優勢。經過時間的積淀和自身不懈地努力,地方大學蓬勃發展,有實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反之,也有通過發展研究生教育進一步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進一步增強整體辦學實力的訴求。地方大學中有極大一部分開始把觸角伸入到研究生教育,并把它作為學校的戰略新任務。
“在學校的正式等級結構以外,學校還存在著由身份、性別和種族、家庭文化背景、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聚合的各種群體。有的群體存在著顯著的外界標志,邊界明顯,如社團。也有的不靠形式上的東西去區分群體邊界,而是靠文化價值觀念、個人對事情的看法、追求的目標、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聚合成為團體。還有的是因為特定的身份如種族、性別等自然影響而形成的群體。”高校作為我國一個特定的非營利組織,其內部也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存在。“從組織理論的角度看,高校內部存在著反映高校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信念、追求、行為規范等精神因素構成的高校主導文化。從實踐層面看,校訓、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便是這一主導文化的反映。同時,在高校校園文化內部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研究生作為校園中一個獨立的群體,具有這個群體獨特的特征,其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亞文化。“廣義上講是研究生和導師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狹義上講,研究生文化是以研究生為主體,在校園這個空間中所逐漸形成的體現研究生特征的文化形態,對校園其他亞文化尤其是本專科生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的不斷壯大,形成了較為典型的學校亞文化。在地方大學主流文化中,這種亞文化處于怎樣的狀態,與主流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2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特征
2.1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特征
(1)濃郁的科研氛圍和探索精神是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的核心
研究生教育屬于國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立足于精英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學習和創造知識,研究生群體重在良好的學術精神、刻苦的研究態度和不斷的探索學習。“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的高層次教育。研究生群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高校的科研水平, 其所體現的價值追求直接反映著高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
(2)學習上注重自主性和創造性,生活上具有獨立性和相對松散性
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帶著探究、批判的精神自主學習,這種創造性學習在研究生階段占據最重要的地位。這種學習有著很大的獨特性,其學習方式包括:課程學習、實驗與社會實踐、學術活動、撰寫學位論文等。盡管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但都有著自主性和創造性兩個顯要特征。研究生學習是培養方案的規劃下、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同時,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在理論的學習和實驗實踐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搜集資料去解決問題。“研究生學習知識,往往要同創造知識聯系在一起,在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地學習,而學習也要把創造知識作為目的。”研究生經歷了數年本專科高等教育,有的還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基本形成了獨立的思想、價值觀,在生活上呈現出了獨立性的特征。研究生階段,固定時間、固定場地、固定教師和固定課程的統一學習時間并不多,給予了他們更多靈活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更能自主鉆研。如此,研究生的生活狀態更去刻板化,作息時間相對不固定,生活相對松散。
(3)人格和心理的穩定性高,文化格調高、擁護主流價值觀
按照我國學制和入學年齡的要求,研究生大部分處于20~40歲之間。他們大部分已經成年,人格與心理基本上處于安定狀態,情緒更加老練和穩健。研究生在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一定的社會閱歷后,有更加理性、更加獨立自主的判斷意識,受到個人情緒和外界干擾減少。研究生群體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較好的文化熏陶,在文化格調上顯示出了更高的狀態。對低俗文化普遍持有排斥態度,更加關注高雅文化與經典文化。他們有著良好的判斷意識,能夠綜合全面分析問題,在對事物的判斷上顯示了更加理智和理性的一面,對待社會主流價值多是擁護,比如愛國情懷、民主意識、關心社會、責任意識等。研究生群體整體呈現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進步和發展的正能量。
2.2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特征
地方大學研究生作為我國研究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烙有我國研究生群體普遍的文化狀態印記。同時,由于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有著其較為特殊實際情況,比如在地方大學中的群體地位等,因此,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有著自身獨具的特征。
(1)嚴重的邊緣性
地方大學的“地方性”特色鮮明,這種地方性源于地方大學辦學經費主要來自于地方政府,辦學目標主要為地方發展服務,生源結構主要源于當地等。如地方大學在生源結構上,本科招生中本市生源占有絕大的比重,本省學生占絕大部分,外省學生占比很小。例如,在2013年剛發布的招生計劃中,湖北武漢的江漢大學明文規定:湖北計劃中,除藝術、體育類專業以及自主招生面向全省(含武漢市)招生外,其它文、理科類專業80%面向武漢市招生,20%面向全省(含武漢市)招生。相反,地方大學研究生生源地域結構反而非常廣泛,來自外省的學生占到很大一部分。其結果是,研究生群體成為“外省人群體”,在地方大學中成為一個典型的少數群體。
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的邊緣性首先體現在人數少、群體小,受到的重視和關注不足。如廣州大學現有本科生在校人數約23000人,研究生總數不足3000人,研究生群體在龐大的學生基數上顯得十分“弱小”。人數少相對應的往往是受到的關注不足。因為大部分地方大學仍以本科教育為學校中心任務,研究生的培養相對占據次要地位。其次,獨特的“外省人群體”特征,面臨文化上的邊緣化。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中,外省人占據了較大部分,有的高校甚至占到70%還要多。地方化的地方大學在主流文化上展現出了地方文化的強勢,外省人群體帶著各自的區域文化來求學,形成文化上的“孤島”。如廣州大學研究生主要生源地為河南、湖南、江西、廣東,其中廣東省外學生人數占據半數。而廣州大學學生總體來看,“學校生源主要來自地方,2005年度廣州大學的生源構成為:廣州市生源為60%,除了廣州以外的廣東省內招生為30%,非廣東省的全國招生比例為10%。”廣州大學學生和職工通用粵語,學校廣播多為粵語節目,學校食堂多為清淡口味的粵菜為主,校園文化依托“廣府文化”展開。來自非廣東省的研究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了明顯的文化不適應,甚至是文化沖突現象。
(2)對校園主流文化的抵抗性
研究生群體小、數量少,受關注不夠,在文化上有些明顯的邊緣化傾向。這種“外省人群體”,在校園主體生活中常常遭遇到艱難的處境。這種弱勢地位和邊緣狀態,使得研究生群體自我“外省人身份”更加明確和突出。研究生群體內部同鄉會等組織進一步加深了外省人群體內部認同和外部抵抗。如廣州大學研究生群體對本省文化的“文化自尊心”受到了侵犯而不斷加強,產生了強烈的“本省文化自豪感”,會在合適的場合極力宣揚“異域文化”。
大學本應該多元文化交融,使來自全國各區域、各民族,甚至是全球各國的文化在大學得到尊重和發揚。但是,由于地方大學的地域實際狀況,使得地方大學以地方文化為特色,以地方特色求發展。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得非本地文化感受到被忽視和不公正的待遇,進而易產生明顯的抵觸性矛盾。來自外省的研究生群體成為地方大學的主流文化的重要抵抗者,有著較為明顯的文化沖突態度和行為。
(3)明顯的風格化傾向
“亞文化的抵抗從來都不是激烈和極端的方式,而是較為溫和的‘協商’,主要體現在審美領域、休閑、消費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地方大學研究生亞文化同樣在與主流文化的沖突上,并不是激烈的對抗,而是象征性的抵抗,作為一種對主流文化的否定和補充存在著。這種與主流文化抵抗的亞文化有些明顯的風格化傾向。如廣州大學研究生群體湖南、江西、四川、重慶人,在飲食上,對甜食的排斥,對辣味表現出強烈的愛好;北方學生對廣州季節不分明的排斥,對冬天下雪的渴望等,呈現了獨具風格的一面。
3地方大學針對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亞文化的應有之策
亞文化可能包括主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包括與主流文化相沖突的價值觀。
3.1利用研究生群體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導向和輻射功能,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研究生群體亞文化中有與主流文化相似或者一致的一面,充分發揮其導向和輻射功能,能夠大力促進積極的校園文化建設。
(1)研究生學術科研精神引導校園文化朝向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發展
高校是探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凈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是大學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我國高等教育從建立發展到今天,從來都把科學的精神作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科學精神、學術精神,就沒有科學的發展、學術的創新,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崇尚科學、追求真理作為校園主流文化的題中之義在我國各高校的校園規訓中得到集中體現。
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是研究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部分,研究生群體的學術科研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獨樹一幟,對校園文化朝著追求科學與真理方向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地方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經常討論和廣泛探求科學前沿問題,吸引了大批本科學生參與到其中。研究生牽頭的挑戰杯團隊,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帶領下鉆研問題,開展創新。在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合作和交流中,校園學生主體受到科學精神和學術創新精神的熏陶,自然而然培養出對知識的熱愛、對問題的探究精神。研究生這一群體有益于激發校園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校園文化,對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2)研究生獨立生活、自主學習精神推動校園生活文化、學習文化的積極進步
研究生群體都有著較強的獨立意識,在學習上獨立思考、大膽懷疑、主動學習、自主探求,在生活上體現出高度的責任意識。而作為校園主體的本科學生大都仍然缺乏獨立意識,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是“隨大流”。他們在生活上大多散漫,不愿意承擔責任,害怕挫折等;在學習上主動性嚴重缺乏。研究生群體雖然是一個人數不多的群體,但他們的文化特征對本科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向導和指引,具有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可以輻射到整個校園文化。如廣州大學學生絕大部分是廣州市學生,成為高校的“走讀生”,即使到了獨立的年齡,他們仍然對家庭表現過度的依賴,不僅經濟上不愿意獨立,而且精神上難以割舍,這對于高校學生個體社會化和獨立人格健康發展不利。這個群體表現出來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與其他群體迥異,使得其他群體有了一個參考和對照的標桿。
(3)研究生崇尚高雅,擁護社會主流價值觀,帶動校園文化和諧美好發展
從年齡結構、文化基礎、心理狀態、價值觀念上,研究生群體都有別于其他群體,可以說,這一群體在大學中是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最具開放意識、最理智的群體。“從研究生群體文化的特點不難看出,研究生群體文化在提高高校文化的品位、格調和維持高校主體文化的穩定性方面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群體成為高校文化建設、德育建設的重要擁護者。他們用成熟全面的思考、理性的態度和溫和的行為影響著本科學生的價值觀念。地方大學本科生普遍家庭經濟條件好,這使他們在物質上的追求成為一種時尚,在全校蔓延。在物質上的過分追求,直接導致了精神上的空虛,對快餐文化的青睞,對網絡文化的著迷,受到了很多不良信息的毒害,對社會漠不關心,對主流價值觀懷疑、逆反甚至敵對。這些對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都是一種阻礙。研究生群體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的合理利用,對消除這種消極校園文化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3.2給予研究生群體充分的關注,尊重異地學生文化,疏導、化解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消極負向作用
健康的亞文化對校園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不良亞文化則只會對校園文化產生負面效應。不良亞文化弱化校園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并阻礙其發揮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效果會大打折扣。“不良亞文化雖然只是在某一小部分人中流行,但其影響力卻不可小覷,甚至對校園主流文化形成了沖擊。”地方大學研究生群體文化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時也顯現出較為消極的一面。
首先,獨特的“外省人”群體對當地文化的抵抗問題日益凸顯。學校在充分挖掘地方優勢、地方特色的同時,應該充分認識到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性,考慮到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情況,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關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當地特設文化為主導的同時,應該給予異地文化一定程度的尊重。多元的社會的主要標志便是多元的價值觀,相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不同文化的交融對學校文化繁榮是很有好處的。校園文化建設不能一元獨大,對小眾群體文化采取漠視和輕蔑的態度。
其次,用更加合理的價值觀疏導、化解研究生群體不良亞文化。比如研究生群體散漫的生活狀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顯得格格不入;研究生因為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閱歷,在能力素質上有了較高的層次,他們普遍對校園活動不感興趣、不參與;研究生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認知較為清晰,道德滑坡更為明顯,功利性強。大學生充滿青春活力,大學校園文化一定也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要積極引導研究生群體,讓他們改變心態,煥發出新的活力。對研究生開展合理的德育工作,促進自身進步。對不良的情緒和態度,要采用合理的手段來勸解、教育和疏導。
參考文獻:
[1]徐瑞,劉慧珍.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2]孫建,吳利萍等.高校教師群體亞文化對高校“三風”建設的影響研究——組織理論與微 觀計量經濟學的角度[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9(6).
[3][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4][8]魯滿新.高校校園文化與研究生群體文化關系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
[6]劉暉.轉型期地方大學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
[7]胡疆鋒.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9] 董樹理.高校亞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6).
(編輯馬海超)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 Culture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Group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EN Ting
(Supervision Office,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The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not only have the comm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unique side, which makes the sub culture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group has the actual situation. Sub culture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group now compared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ginality, resistance, and style, which puts forward deman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local universit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sub culture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rationally guide the negative factors.
Keywords: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group; sub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4-0004-05
作者簡介:溫婷(1981- ),女。江西安遠人。教育學碩士,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督導室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職業教育。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