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芳 魏濱濱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
淺析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朱秀芳 魏濱濱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高中英語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開展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探究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高中英語 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語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語課程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和潛力,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實踐等主動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個性化的英語學習風格。
高中英語教師要善于營造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和有強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潛意識里積極的進行英語學習,增強自信心,配合英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比如,講高中英語《The Olympic Games》,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奧運會的相關知識,包括奧運精神、奧運吉祥物以及奧運體育項目等常識,增加學生對奧運會的了解,從視覺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互動情境:Suppose our school is going to hold a sports meeting, which sports events do you want to attend?學生非常踴躍地回答問題,課堂學習氛圍高漲。我給學生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通過聽課文錄音總結文章大意,找出難以理解的詞匯和短語等。認真閱讀課文,找出古現代奧運會的異同點,提高學生解答閱讀理解問題的能力。
自我調控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只有學生能夠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語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在日常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控,消除對英語學科的畏難情緒,讓思維真正活躍起來。還幫助學生分析學習英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調整英語學習的策略,有條不紊的進行學習和思考。比如,講高中英語《Body language》,本單元以“體態語”作為話題進行展開,Reading中的課文主要介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體態語”存在的差異以及在日常交際中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比較枯燥,很多學生都感到厭煩,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我通過電子課件向學生講解“體態語”,并且進行邊講邊練,為課文講解做鋪墊,使學生在內心里接受英語。
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使英語成為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得力助手,不斷提升學生的自身語言知識。比如,講高中英語《Life in the future》,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對未來的生活進行猜測,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還要讓學生學會過去分詞作定語和作狀語的不同用法。我采用與新課標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學方式,即活動式的教學法,不僅實現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還便于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關未來生活的錄像,并且將學生分成四組搶答“ What will it be in the future?”然后,我鼓勵學生上臺演講,講解自己心中有關未來生活的想法,這樣將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我還要求學生書寫一篇關于未來生活的作文,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拘一格,拓寬學生學習英語的渠道,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根據實際學情和教學內容,開展具有活力的英語教學,同時加強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和寫作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發揮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把每堂課的前5分鐘設置為自由閱讀時間,學生要大聲的朗讀單詞或者課文等,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下載英語學習資料,配合“任務型”教學途徑,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組成英語興趣小組,定期進行小組實踐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
高中英語快節奏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心理帶來陰影,很多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提高英語成績,因此自暴自棄。高中英語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采取差異化的課堂教學方式,給英語后進生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在課堂提問和評價時,必須要照顧到英語后進生,不能成為英語尖子生的“天地”。比如,講高中英語《The power of nature》,在教學時我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火山學家的認識以及自己是否適合做火山學家。我挑選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進行回答,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突破語言障礙,對于學生的回答我會給予鼓勵,然后給他們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經過幾次訓練,不愛發言的學生也敢舉手發言了,英語語感與逐步增強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觀念向自主學習轉變,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也是學生不斷進步的真實寫照。
[1]張甲賓.高中英語自主學習策略指導[J].中學英語之友,2011,(01):73.
[2]杜培培.高中英語的自主學習策略分析[J].校園英語,2012,(0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