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敏 陳 雷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積極心理學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有效性研究
◆蔣曉敏 陳 雷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貧困大學生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對象。就個體而言,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社會的經歷,以及面對大學生活的現實挑戰,促使貧困大學生特殊的心理危機。進行心理危機的自我干預是解決心理危機、保持心理健康的實現途徑,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增強自我干預實效提供了有益借鑒。
心理危機 自我干預 貧困大學生 積極心理學
貧困大學生是在校期間無法保障學雜費及生活費的學生。應激理論認為:貧困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挫折和應激的基本來源之一,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貧困大學生經濟上的負擔,往往導致心理上的重壓,自卑、抑郁、挫折感、社交恐懼、人際關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危機隨之而生。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自1954年開始對心理危機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他認為,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時,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
人的心理是個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必須通過人的心理活動而發生、發展、消失。心理危機產生于個人與現實的自我、他人、環境之間的認知沖突。因此,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究。
(一)個體與自我的沖突
大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成型期,一方面,貧困大學生心理結構各部分發展不均衡;另一方面,貧困大學生人格發展不完善,表現出偏于內向、自信心差,看問題趨于表面、消極對待,做事猶豫不決、患得患失等特征,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
(二)個體與他人的沖突
貧困大學生因其相對較為狹窄的生活面、單調的人際交往模式,容易在大學這個新舞臺上與他人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性格等方面產生沖突,從而引發心理危機。
(三)個體與環境的沖突
貧困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必須面對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環境的相對巨變。從家庭環境而言,進入大學后,更多的學雜費、生活費等支出,加重了對家庭及個人的現實壓力。從學校環境而言,教師授課、班級管理、考試等教育教學方式和校園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學生主動適應。從社會環境而言,大學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呈現紛繁復雜的矛盾關系、利益沖突,容易使貧困大學生精神迷茫,導致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容易引發心理危機。
目前高校普遍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體來說,內容上注重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健康人格,提高抗壓能力,優化情緒管理,拓展和諧人際關系;對心理危機早發現早干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自我干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積極預防不夠。
自我干預的核心是學生預防、發現、排除心理危機。現階段高校的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普遍以病理性心理學和消極心理學為基礎,重點放在發現心理危機和及時干預危機,關注抑郁、閉塞、焦慮、偏執等負性情緒與負性行為,而忽略如何避免心理危機的出現,特別是預防貧困學生心理危機的針對性不夠,多是在學生中開展集體性、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二)咨詢輔導不力。
針對心理危機,過分看重藥物治療的方式,較重的病征即被診斷為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隨后施藥治療,而不能靈活運用咨詢輔導的方式發現焦慮、抑郁、排斥等危機的真正原因,并加以疏導。
(三)后續關注不足。
自我干預應是一種能力建設,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和心理潛能的開發,但有的高校把心理危機干預作為“一次性”工作,看重排除心理危機的數量,相對忽視了質量,特別是對暫時度過了心理危機的貧困大學生關注較少,缺乏后續的心理輔導來提升自我干預的能力,容易造成重新陷入心理危機的狀態,難以達到“治本”之效。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就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將研究的重心聚焦于人類病態和消極心理的反思,強調用一種欣賞而開放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動機、能力和潛能。
(二)積極心理學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理論引導
1.注重自身的積極預防。貧困大學生面對環境的改變和更加沉重的壓力,可能誘發心理危機。
2.塑造積極的人格特征。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目的不僅在于解除心理危機,更在于完善人格。
3.使用積極治療主動干預。積極心理治療是指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認為人人都具有兩種基本能力: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這兩種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分化為每個人的現實能力時發生沖突的結果。
(三)積極心理學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實現路徑
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事關家庭、學校、社會各方環境,但學生自我干預卻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學校開展心理危機自我干預不是任由學生自發進行心理調節,而是要主動教育和引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激發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提高自我干預的有效性。
1.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貧困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原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幾乎只停留在中小學的課堂教育,但層次較低、知識面窄,因此缺乏有效調節心理狀態的認知和能力。
2.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理性認知水平。錯誤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認知容易導致貧困大學生的消極情緒,甚至產生心理危機。
3.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建設狀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4.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高校“輔導員”已經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業已發展為全面從事學生工作的全能干將,也包括對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危機疏導等工作,在整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加強對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心理輔導技能的培訓,在幫助輔導員隊伍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的同時,提高開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1]謝念湘,趙金波,佟玉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J].學術交流,2011,(10).
[2]徐斌,王永利.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思考[J].常州大學學報,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