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貴
(吉林省公主嶺市響水鎮中心小學)
淺談教師如何面對新課程改革
◆宋喜貴
(吉林省公主嶺市響水鎮中心小學)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操作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有大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面對新課改,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力度之大,觀念之新,要求之高。
新課改 教師素質 轉變角色
在結合學科教學特點的學習、討論過程中,都已形成共識:那就是沒有與新課程一直的教學理念,學生沒法教,沒有“廣、博、精、深”的意識,學生教不了,沒有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探討、進取、總結、提高的改革創新精神,學生教不好。下面就教師如何面對新課改,筆者談幾點意見。
新課改,是一個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的課程改革(包括課程意識、教學方式、知識與才能等)。我們認為,作為教師,不應該只滿足于能教好課,而應該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的修養。應學習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包括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測量學、智力心理學等);應結合教學的特點進行教育研究開展活動,應每學期都寫一些科研論文或經驗總結材料,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成為自覺地行動,落實到平時教學工作中去。我們在課改實踐中,發現新課改有下面的基本特點:
首先,新課改,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要求教師以為為本,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張揚學生個性。要求教師在教育科研中轉變角色。新課改對教師的技能也提出高要求,以前所強調的“三字一話”已顯然不夠,信息社會尤其要掌握獲得信息技術方法,要能用創新的精神解決問題,等等。
其次,新課改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經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第三,新課改要求教師是一個研究者,要求學生是知識的構建者,要求家長是教育伙伴。只有認真理解,領會新課改的這種新觀點,教育各因素的行為才能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課程評估、課程管理認真貫徹在行動中,實施新課改的目標才能實現。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過分強調教師尊嚴,保證課堂的嚴肅性,課堂氣氛緊張,學生情緒受到壓抑。現代心理學家證明:緊張的情緒是妨礙學習,抑制主動的。所以,教師應在可讓上創立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感受了學習的趣味,有意思。諸如“愉快教學法”“幽默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等。
新的課堂教學還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由封閉的、被動的、單向式學習方式變為主動的、合作的、互動的學習形式。留給學生充分自學、疑問、討論、閱讀和練習的時間,學生讀懂的問題教師不講,學生不懂得問題,教師給予點撥或精講。還要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大膽地去感受和體驗。
面對新課改,教師要拋棄“師道尊嚴”的舊傳統觀念,由權威者向參與者轉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逐漸形成創新能力。教師要重新定位,轉變角色:
1.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過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挑戰課本,挑戰老師,實現知識的超越。
2.有單一性教師轉向綜合性教師。新的課程改革,由于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自己的原來知識結構,學習綜合知識,運用綜合知識,用綜合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開拓進取,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悅教的綜合教師。
3.由學生學習的管理者轉向合作者。新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地方,擁有平等、健康、向上、自主的課堂氛圍,擁有激勵、互助、合作的課堂生活,教師把自己當做學生,把學生當做朋友,允許學生提問和質疑。
新課改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一方面,是教材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不變的是“一切為學生的發展”,可變的是擇用材料。教材的取舍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缺什么就補充什么,甚至調動學生自己去尋找,去探究,去發現。
新課改還鼓勵教師搞科學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研究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是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在新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只是課程的使用者和實施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課程的生產者、設計者和研究者。
總之,新課程改革既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又為教師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學習機遇。我們教師要以課堂教學實踐為核心,加強教學研究與實踐,不斷促進觀點創新、體質創新和理論創新,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職能,保證新課改順利進行,要為祖國培養更多優秀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