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起
(河北省承德縣倉子鄉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
◆董 起
(河北省承德縣倉子鄉中心小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創新;開展積極評價,讓學生善于創新。
小學數學 創新教育 教學氛圍 主體作用 積極評價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鉆研,吃透教材,鼓勵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多側面、多方向思考問題。這不僅能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題技巧,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無所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一課,我轉變了自己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將自己和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和學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將所有人的身高記錄起來,然后每個小組進行,看看誰最高,高多少,當時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就抓住時機,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引入課文內容、講解課文內容、練習課文內容,學生也就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接受了新知識。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它是思維過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啟發、多引導,給學生以創新的機會。
1.動手操作過程中進行思維訓練。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操作過程,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建立表象,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學生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理解知識。如小學六年級學完圓柱體、圓錐體的計算后,為進一步細致探究圓柱、圓錐在不等底而等高等體及不等高而等底等體的幾種情況下二者的關系,可以布置學生課前做圓柱、圓錐的學具,并設置如下習題:(1)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厘米,底面積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個圓柱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多少倍?(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底面積相等且體積也相等,已知圓柱的高是4分米,圓錐的高是多少?(4)一個圓柱體與一個圓錐體高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錐底面積是18平方厘米,圓柱的底面積是多少?好奇好勝的學生會用渴求知識而又疑惑的目光審題。教師就可抓住時機給予點拔,通過學生自帶的學具:圓錐、圓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動手操作,裝一裝、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試一試、議一議,找出二者之間的規律以及解這種題的方法。學生通過實踐就可以對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認識已從感性升華到理性,并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進而培養其創新思維。
2.知識遷移時進行思維訓練。知識遷移的實質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遷移,也就是原有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內容的影響。小學數學內容是一個前后有序,又不斷發展的整體。如在分數乘法意義的教學中,“一個數乘分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學生原有認識結構中已具有“一個數乘整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具有相關的聯系,教學時,可以從復習整數乘法引進,并指出:一個數乘整數是求這個數的整數倍,一個數乘分數實質上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倍,把“倍”字略去,這樣使分數乘法意義在學生原有認識結構中“落腳”,使乘法的意義得到擴展深化,形成新概念。
3.講算理時,不忘思維訓練。新課程標準強調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給學生創造的機會,讓學生講操作方法和過程,讓學生講概念、講法則,讓學生講算理、講思路,講發現規律的過程。解應用題時,學生列出了算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不可以那樣列?還可以怎樣列?”通過“說”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具體到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在提出問題一問一答的互動評價中一連讓幾個學生回答均不理想,于是,怕完不成教學進度,就急于說出正確答案,應及時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若一連幾名學生均未答出,表明問題可能難了,或者幾個學生均是一個層面水平。那就應采取調控措施,如果問題有難度,就應把問題分解或換個角度,降低難度;如果不是問題有難度,那就應該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并講究一下回答順序。比如,一個中等難易程度的問題,不妨讓程度稍差一點的學生回答,請中等或中上等學生補充,再請優生完整、簡潔的歸納回答,后請較差或回答不上來的聽完后重復回答。這樣,在同一個問題的答問中,不同差異的學生都能受益,同時,教師在實驗分層教學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這些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對出現的錯誤,耐心地引導,并分析其產生原因,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教學的興趣和信心。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就是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大膽去想、去嘗試。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而不是教師摘果子喂學生。同時,教師自己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此帶動學生,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一代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