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萍
(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虛擬學習社區(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VLC)作為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典型應用,彌補了傳統教育的諸多不足,有利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學習型社會,是當今國內外教育技術及遠程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在中國知網“文獻”高級檢索中,筆者分別在“篇名”中輸入“虛擬學習社區”“教育虛擬社區”“網絡學習社區”和“在線學習社區”,為避免文獻交叉,匹配類型選擇“精確”,共檢索出相關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469篇,截止日期為2013年6月21日。
由檢索結果可知,我國對于虛擬學習社區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趨勢,尤其從2006年開始,虛擬學習社區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并呈逐年上升趨勢,持續受到相關研究人員的關注,未來一段時間也仍然會是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而虛擬學習社區的最終目的是指向社區成員的個性完滿和整體建構,須置于一定的“交往關系”和“互動交流”中才能進行和完成,所以交互研究是貫穿在整個虛擬學習過程中的,是虛擬學習社區中最重要的活動。[1]但是,在高級檢索中添加并含“交互”“交往”后檢索到的文獻僅有43篇,僅約占所有研究的9.17%。
目前,大規模的教師培訓中,虛擬學習社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的重要問題便是情感交互的缺失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教師培訓的效果。根據皮亞杰的觀點,所有的行為均具有情感與認知兩個方面,純粹的認知行為或者純粹的情感行為是不存在的。[2]虛擬學習社區中的交互活動亦是如此,在其教學中亦應努力做到認知與情感的充分結合與和諧發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虛擬學習社區的作用,保證教師培訓效果。
美國遠程教育專家穆爾(Michael G.Moore)認為,遠程教育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交互: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學習者與資源的交互。[3]虛擬學習社區作為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在情感交互研究時,也應該從上述這三方面考慮。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4-7]、親身參加的教師培訓及對受訓教師的訪談,我們發現,教師培訓中虛擬學習社區情感交互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QQ聊天室、BBS論壇、PS大本營中,討論范圍廣闊,交流絡繹不絕,場面異常火爆,但是這種場面卻極少出現在虛擬學習社區交流的空間中。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發生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網上交流往往有一種不得不為之的無奈,教師培訓亦是如此,有時迫于外界壓力,學習者只是應付完成任務,并不關心其他。
社區設計人員設計了討論區、任務區、學習元、知識群等功能模塊,這些模塊雖然是為學習者使用,但是設計者對模塊之間如何組織、如何過渡、如何配合卻未多加考慮,學習者很難將這些割裂的交互活動進行組織,或者說他們大部分的人根本就沒想過怎樣去整合。而且制作和開發者沒有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而整體的規劃,在交互設計方面,設計者片面重視交互技術,忽視網絡教育的實際情感需要。
虛擬學習社區提供的學習資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但我們發現這些學習資源的情感表達往往不充分,整體呈現出學習資源單一、無針對性,資源更新不及時等問題。
在大部分的虛擬學習社區中,可以看出,指導教師重視的是怎樣傳授知識,而輕視對學習者的情感關懷,把人的價值觀、理想、情趣變成了教育的附屬品。在這樣的學習社區中,知識的呈現缺乏親和力和感染力,隨之而來的,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下降,最終影響培訓效果。
目前,虛擬學習社區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大部分是通過語言文字形式和一些簡單的表情進行的,但是現實生活用文字是無法完全詮釋的,而且這里的交流大部分是非實時的,具有延時性。即使是針對“教師”培訓(他們都具有了成人的理解力),有時,通過網絡傳達感情時,由于個人理解的差異可能會導致理解偏差,這樣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和隔閡,這種矛盾和隔閡的產生使得彼此難以建立真誠的信任、進行心靈的溝通。最終出現人際關系疏遠化、間接化、符號化、數字化。
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當學習者網上學習碰到難題時,幾乎沒有馬上通過E-mail或BBS向老師或同學求助的,不求甚解是絕大多數學習者的做法。另外,大部分學習者在網上一般不聊學習之外的事,他們認為無現實基礎。大多數學習者認為作業成功上傳是網絡學習過程中開心的時候。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虛擬學習社區中情感交互有多么的不到位。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將自己與指導教師和同伴的網絡“交往”理解為“完成學習任務的背景、條件和手段”,而事實上他們的行動亦是如此,有很多人應付性地完成網上規定的學習時間及要求發表的評論數量等,這樣他們漸漸忽視了教師培訓的“目的性價值”,也忘了自己參加培訓的原初目標,導致大部分人可能就只是為了培訓而培訓,從而背離了培訓的目的。
現在,新課改要求教師再培訓,是為了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培訓的教師,他們的知識基礎差異很大,在各方面還不能適應網絡學習發展的需求。而且他們對網絡技術的掌握信心不足,加之目前網絡遠程教育發展還不充分,學習者在學習中障礙較多,而且容易“迷航”。所以,當自身處在網絡教學中時,很多學習者對自身技能方面的缺失感到無能為力,在資源的搜集、獲取、提取和利用方面,覺得束手無策,這時會從心理上產生一種挫敗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每當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或相關課件、動畫無法瀏覽時,這種挫敗感就會更加強烈,學習者的這種情感缺失將會影響培訓效果。
減少或消除情感缺失的虛擬學習環境是我們對未來的期盼,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習社區的建設者結合指導教師的實際經驗,針對特定的對象,在情感交互方面開創一種全新的模式解決問題。
虛擬學習社區中,教學資源不僅能傳遞知識、信息,還扮演了指導教師的角色,部分地代替了指導教師的功能。為了讓師生、生生更好地進行情感交互,教學資源應該是模擬現實的。
首先,資源庫中應該有相應的學習資源庫,不僅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充分的資源、背景支持,更要將學習資源按照主題進行歸類整理,方便學習者的獲取。在每個模塊中,上傳的材料不再是以往的“課本搬家”,而是實踐基礎上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應該有針對性,不要籠統地上傳資料。上傳資源時,可以把難以理解的部分做出相關的注解,將需要深入理解的內容與視頻、動畫以及相關網站鏈接,這樣將以往的純文本內容通過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更為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發現教材中所蘊含的趣味性和意義性,從而掌握學習的要義。
其次,創建一個休閑資源庫。我們每一個人是不可能一直持續學習的,更何況是在網絡上的學習,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轉移視線,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添加一些自娛自樂的資源或者人們比較關心的信息如音樂、微視頻、新聞、娛樂等內容,可以吸引學習者使用資源庫,為促進情感交互打下基礎。
此外,還應該注意教學資源的情景化設計。學習資源的情境性設計可以使學習者直接感受情境氣氛,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習者理解學習內容。
總而言之,通過對教學資源的人格化設計,使教學資源獲得具有生命的特質,讓教師在培訓中能夠切實地體會到這種生命情感,使學習者不再是單純地應付了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培訓。
虛擬學習社區中,教師和學生是情感交互的基本對象,想要促進情感交互,可以從這兩方面對指導教師進行分析。
1.教師博客區創建
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熟悉之后,才可能有進一步的溝通交流,進而情感交互。博客的創建,使每位學習者認識自己的指導教師、輔導教師,進而與他們情感交互。
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師生之間彼此陌生,指導教師通過博客展示各自成長經歷、興趣愛好等,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增添親密感。其實,指導教師可以與學習者分享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音樂、視頻、愛好等,這些非學習相關的分享,可能更能吸引學習者,更能讓學習者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比如某位教師在博客中分享了自己喜歡的影片或者喜歡的某位明星,當學習者與教師有了共同的話題后,他們之間就有了初次溝通的突破口,漸至熟悉,最后情感交互是必然的。
2.教師課外答疑區
當師生交互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習者可能會向教師咨詢其他方面的問題,指導教師如果給予答復且重視之,學習者滿足后,對該學習社區產生好感,進一步促進情感交互,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有的學習者對混合學習很有興趣,但開展時達不到預期效果,他們會向專業教師咨詢,此時,如果指導教師給出學習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法,就會增強學習者對指導教師的信任感,學習者會期待下一次的交流或情感交互。
指導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其主導性地位決定了教師這個情感源點對于情緒氣氛具有更大的能動作用。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開展教學交互營造有利氛圍。
在教師培訓中,教師——這個特殊的受訓群體,他們具有自己的立場,有的還具有豐富的經驗,通過調查和訪談了解到大部分教師是迫于硬性規定參訓的,積極自愿的占少數。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調動他們參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筆者認為應首先培養他們的社區歸屬感。
1.學生討論區的建立
雖然教師培訓中,他們的身份是“學生”,但不要忘了他們的本來身份是“教師”。作為教師,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學生,教師之間討論最多的也永遠是學生。所以,建議建立一個學生討論區,進行細致分類,比如初中討論區,然后子討論區如初一年級討論區,更進一步分類如初一年級數學討論區,這樣學習社區中就有了永遠討論不完的話題——學生。在這個交流的基礎上,深度的情感交互是必然趨勢。
2.強制性交流平臺的建立
考慮到每個人的性格差異,強制性的交流平臺是必要的。某些學習者比較內斂,除了學習方面的內容,可能鮮于主動同他人交流,但是,他們在某些技能或知識方面有獨到的見解,這時強制性的交流可能會吸引他人的關注,進而轉化成主動交流。又或者有的人生性懶惰,硬性的規定可能會促進他們的思考與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交往理論模型與層級塔[J].中國電化教育,2006(5):23-26.
[2]劉英杰,楊雪,馬捷.遠程學習的情感與認知交互層次塔模型的構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6):23-25.
[3]Moore M 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6.
[4]任瑞仙.網絡學習環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4(3):47-50.
[5]章國英,胡繼岳.網絡教學環境中情感交流的缺失及解決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05(1):15-20.
[6]高長俊,胡世清.我國虛擬學習社區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1(4):65-70.
[7]付麗萍.國內遠程教育中情感交互研究的現狀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5(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