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燕芳,王 蕊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教育者開始尋求突破時空限制的網絡學習,虛擬學習社區則讓此成為現實。虛擬學習社區(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VLC)作為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典型應用,它是教學者和學習者的網上家園。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通過社區交流平臺或者其他的網絡通信工具(如QQ、MSN、E-mail等)進行溝通和學習,實現了知識、經驗和資源的共享。[1]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與學習者之間互動的不足,同時也克服了在線學習的孤獨感,虛擬學習社區的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組織管理又成為虛擬學習社區構建與應用新的研究熱點。
虛擬學習社區與傳統學習社區的不同在于虛擬學習社區存在于虛擬的世界中,即依托于網絡開展學習。所謂虛擬學習社區,就是指建立在網絡和通信技術之上,借助網絡和通信工具,由各種不同類型和個體組成,通過教學、研究等活動建立一個虛擬的社會形態,以交互學習、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方式為主,使學習者獲取知識、增進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此為目的的一個交互的自治區域。以區域學校、學科、工作性質等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各種虛擬學習社區當下已成為眾多學習者工作和學習的重要場所。
“被組織”,即從事物自身看,它的結構化或有序化,不是其自身的自發、自主過程,而是在外部動力驅動下的組織過程或結果。它強調促使事物發生變化必須借助外力,一旦外力消失,則事物將會停止變化,事物自身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例如機器,通電之后能運作,但是切斷電源之后機器便會自動停止。
“自組織”是指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通過系統內部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經過突變而形成一種新的穩定有序的結構狀態,是系統“自發地”組織起來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結構。它強調系統的發展變化的動力來自于系統自身內部的相互作用,從非平衡達到平衡,從無序到有序,從粗糙到精細,這些變化不借助外力,是系統自發的,力量是源自系統內部。被組織和自組織的關系歸納參見表1。[2]
1.虛擬學習社區的“被組織”
教育虛擬社區形成的最初階段,都有教師甚至管理者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這是教育虛擬社區的他組織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如人性化的、賓至如歸的交互界面的設計,課題項目的設計,甚至教學目標的設計等。[3]這里的“他組織”與“被組織”是一個概念。
這種模型組織者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與權威,是虛擬學習社區的決策核心。其優點在于:此類社區的學習決策效率很高,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見;缺點就是削弱了其他參與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歸屬感和滿意感,同時妨礙成員之間的充分交流。
“被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中,成員的主動參與程度比較低,往往都是被動地接受安排,當成員失去興趣時,將不會對學習社區的發展形成正影響。長此以往,虛擬學習社區將會消亡,虛擬學習社區要想存在,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維護和支持,更需要每個學習者成員的主動投入。當成員對社區投入精力和時間以后,成員便會對社區產生歸屬感和信任,這樣就可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社區更好地發展和建設。
2.虛擬學習社區的“自組織”
“自組織”是虛擬學習社區發展的必然結果,被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凝聚了一群學習者之后,學習者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的互動交流不會永遠處于被組織的狀態,如果社區不能由被組織轉為自組織,那么社區最終會解散,失去存在的意義。
在這種模式中,虛擬學習社區中沒有絕對的核心人物,大家都是參與者,共同學習、探討問題。這種模式下,每個參與者都能與其他人進行充分的交流,參與者之間相互影響,社區也會比較活躍。這種虛擬學習社區之所以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虛擬學習社區也是一個系統,系統的驅動力只有來自系統內部,系統才能具有永久的動力,才能持續運作。
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學習的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就是網絡學習的自組織化。自組織的網絡學習社區具有結構開放、學習方式靈活等鮮明特征。虛擬學習社區具備自組織的特征,但是在建立開始也是出于被組織的狀態,然而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的相互交流、觀念碰撞、思想交匯、資源共享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組織”的,“被組織”無法對此進行控制。
在開始的時候,虛擬學習社區采用被組織是很有必要的,人們對于一個新環境總是陌生的,需要慢慢接受,這時候就需要有人或者團隊對組織進行管理,對活動進行設計,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學習。但是,如果長期讓社區的成員被動地參與,社區的活力就會下降,被動式地完成任務會磨滅社區成員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
一個自組織的系統難免會存在被組織的現象,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且統一的,在一個自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中也會存在被組織的現象,我們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虛擬學習社區中被組織向自組織的轉化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趨勢。如淄博市稷下學社網絡學習社區,起初是以被組織方式組織起來的,后來按照自組織網絡學習社區的方式良好運行,在實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證。
我們期待能夠置身于自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中,希望有一個平等互助、充滿活力的團體。如何構建這樣的虛擬學習社區,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重視指導者作用,實現虛擬學習社區由“被組織”向“自組織”的轉變
前面提到一個虛擬學習社區剛開始時采用“被組織”模式,這是很有必要的。指導者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組建一個“被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接下來他還要將這個“被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轉變成“自組織”的模式,這個轉化有一個過程性,指導者的外部控制力是不能立刻就被取消的,因為學習者自身的內控力不會隨著指導者外部控制的消失而立刻出現,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內容是多樣的,指導者的功能也呈現多樣化。指導者對成員的及時點撥,在成員出現迷失的時候能及時指明方向,在成員出現錯誤時能及時糾正,等等。指導者對社區的控制是潛在并且無處不在的,一直伴隨著成員的學習,密切關注著他們的成長,這就對指導者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育大發現自組織網絡學習社區(http://sociallearnlab.org/)中,很多成員積極參與活動、討論、簡報等,這就是在核心成員帶領下形成的一種參與式學習的方式。如以自組織的方式開展的教育大發現簡報項目,教師利用Wiki協同編輯簡報參與集體網絡教研活動之中。只有在自組織學習社區中的參與,學員才能對其中的學習和活動產生深刻體驗,從中體驗到更多的隱性知識。[4]

表1 被組織和自組織的關系
2.有效提高學習者的歸屬感和自組織能力
虛擬學習社區的主角最終還是社區的成員——學習者,學習者的自組織能力才是衡量這個社區自組織性的標準,那么如何提高學習者的自組織能力呢?
(1)激發學習者投身虛擬學習社區學習的熱情。學習者是虛擬學習社區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要激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就要增強他們在社區中的歸屬感,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簡單理解就是要讓學習者喜歡在這個社區集體中學習。
(2)在教學活動中,由學習者自行組織學習活動,根據自身的特點規劃學習的進程并且適應這種學習方式。開放式的學習能夠鍛煉他們的組織學習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指導者逐漸轉移組織的權力,學習者自身能力得到培養。
(3)增強學習者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青年人依據自我評價和社會規范努力克制自身的欲念和行為,使其排除內外干擾因素,保持與發展方向相一致的自制自約束行動。自我控制是學習者優化網絡學習,達到預定目標的必經之路。
3.塑造“自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環境
虛擬學習社區是依托于網絡存在的,因此要實施自組織的學習必須要有優質網絡環境的有力支持。下面從資源和交互兩方面探討虛擬學習社區的環境構建。
(1)資源。虛擬學習社區的發展必須要有資源的保證,學習資源的設計要有針對性:一是要針對學習內容,二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學習資源,突出“學習性”“資源性”和“網絡性”。[5]學習者在社區中能夠獲得學習必需的資源,指導者除了要上傳適當的資源,同時還要對資源進行分類,方便學習者獲取。但是指導者的能力是有限的,資源的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指導者,社區應該允許學習者上傳資源,形成一種共建共享的資源建設機制。學習資源應不斷豐富、及時更新,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訪問,但不同用戶應有不同的權限。
(2)交互。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交互,既是虛擬學習社區的核心要素,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虛擬學習社區的交互包括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機交互要求社區的建設者對社區進行人性化設計,各個模塊要簡單明了,以方便學習者對社區版塊的操作。人人交互是指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主要形式有:個人空間如電子郵箱、院長信箱等,此空間中的交互以個體對個體之間的信息傳播為主;集體空間如課程BBS論壇、在線答疑室、討論區、學習小組園地,交互空間以一對多之間的信息傳播為主;公共空間如公共論壇,此空間滿足了學習者之間更廣泛持久的交互和情感溝通需要。[6]這些形式將方便學習者進行線上和線下交流。
學習社區是一個分布式的群體,不是某個人控制著整個系統,而是每個人都參與控制。成員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和充分的交流合作,社區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共同體。[7]任何有人參與的系統都是動態的系統,只有動態的系統才能發展壯大,才能取得成功。自組織的虛擬學習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使其自身具備了動態特征,這種自組織模式下,社區的發展和交流來自于社區內部,成員的互動和參與是社區發展的動力,社區的繁榮發展又將給成員帶來新活力,促進成員的互動交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也是虛擬學習社區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4]王根順,吳長城.網絡學習社區的自組織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35-39.
[2]黃偉.教師網絡學習社區的被組織和自組織[J].中國遠程教育,2011(1):63-66.
[3]胡凡剛.簡論教育虛擬社區[J].電化教育研究,2010(9):42-46.
[5]梁銀英,王海燕.虛擬學習社區社會網絡構建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1(10):64-68.
[6]溫小勇,孔利華,焦中明.基于社會化語義網的虛擬學習社區的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97-101.
[7]張懷南,楊成,李敏嬌.基于Second life的虛擬學習社區構建與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