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豐
(長春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1)
《心理素質的養成與能力訓練》一書中提出:“心理素質是指人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機能,是心理品質和心理機能的統一體?!庇捎谛睦硭刭|包括人所有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活動結果,因此,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的稟賦為基礎,在環境的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里的環境教育就需要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成為這樣擁有健康心理素質的人有著巨大的作用,而語文學科的豐富性使得培養學生心理素質變得可行。
語言和文字是每個人認識世界、掌握知識、與人溝通的基礎工具,而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這兩種工具的方法,不僅承載著讓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我國的語言文字的任務,還負擔著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擁有思想內涵的任務。而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正是為了學生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社會上復雜的人和事,跟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重合。在語文的教學中,從道德素養到審美觀念的滲透,能夠賦予學生正確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要求相符合,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促進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擁有良好的心態來面對步入社會之后的人情世故,并且能夠在社會之中有所擔當,有所建樹不僅是語文教育的核心,更是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核心內容。[1]
教師有責任在語文教學中,給予學生豐富的認知渠道,引導學生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同時,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特點,制訂出一些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心理素質的培養,盡量避免讓學生產生沖動的逆反心態,造成相反的結果。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內容是相同的,所以,心理素質培養與語文教學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材的內容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作用,利用作品分析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途徑,還能夠通過語言文字的滲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完成對良好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巨大的優勢,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外,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都能夠很好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加以指導和引領。[2]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學生的狀態,因材施教,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
語文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思想性,通過語文的教學指引,使學生接受一定文化思想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心理。比如通過《傷仲永》一文的講解,讓學生梳理正確的學習態度,并明白萬事皆需努力才能有所回報,如果不通過后天的學習,再怎么過人的天賦也會被消磨殆盡。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一些感悟,加強心理建設。
語文知識的積累不只局限于課堂和教師,學生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去發現、去感悟,從思想行為上接受文化的感染,從心理上進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就以心理層面而言,現在的學生大多心理脆弱,遇到一點挫折和問題就難以承受,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這時語文教學的多樣性就能夠有所發揮,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疏導。比如通過《豐碑》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艱難困苦,通過比較性的完善心理建設,強化素質教育。再比如,借鑒蘇軾、李白的人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轉移心情,寄情山水,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可以具有導向性地讓學生進行情緒的轉化,進行有效的情緒轉移,增強學習的興趣,并使自己成長為樂觀積極的人。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本本身只有文字和一小部分插圖的敘述,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文的內容適當地轉換成視聽結合的視頻,創造出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的交互刺激下進入學習課文的狀態,同時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之后,教師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回答,讓學生能夠勇敢地站起來說話,這不僅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幫助,還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加強對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多多鼓勵,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課堂上及課后多說一些激勵的話語,學生就會因此產生信心,產生學習的動力,變成一個樂觀自信充滿學習興趣的優秀學生。[3]
教師應當多開展課堂和課外的小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以此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自信心。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在語文課堂中,交流障礙是不存在的,良好的語文教學方法會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參與度最高的一門課。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課文《羚羊木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成兩組,收集資料,對作者該不該拿回羚羊木雕展開辯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說出內心所想,讓學生產生滿足感和自豪感。語文教學的這種優勢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性和競爭性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道路中更加充滿自信,更加適應今后的社會生活。[4]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處于冷漠甚至是對立的狀態,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課堂的人性化,使教師和學生在感性的環境和故事化的情境中沒有隔閡地去交談,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在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心理建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產生極大的共鳴,使學生在心里定位自己的父親形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寫關于父親的故事,了解如山般的父愛,在自我心理認知上有回報父母的感恩心理。
作為語文教師,是最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的人,因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之中通過課文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們傳授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并且讓自己樹立了一個有智慧、有素質的形象,這讓學生很容易對語文教師產生崇敬、佩服的感覺。教師要利用這種身份,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將自己當作朋友、當作可以傾訴的對象。這樣做,會讓學生不至于因為在生活學習中受到打擊和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人傾訴、沒有人為自己指引方向而失去信心、失去力量。語文教師這種自然與學生產生的親近感,和學生對語文教師可能存在的敬重感,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利用這種優勢,語文教師不僅能夠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教導,還能夠在學生的人生道路上成為一個導師,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教導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把握學生的心靈健康。[5]
語文教學在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對于情感和榜樣的導向作用。首先是文字的情感導向。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經歷著我國悠久歷史的語言文字的熏陶,而在語文課堂中,這種熏陶已經上升到了情感與做人方面。在語文課堂中,學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課文,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壯、或悠揚婉轉、或輕快明朗,在學習不同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用不同的情感對課文進行朗讀或者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感受到文字本身飽含的情感,并且讓學生們進行齊聲朗誦,這樣在理解課文意思之前學生們對課文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容易讓學生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更快地進入課文要傳達給學生的思想。而這些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壯、或悠揚婉轉、或輕快明朗的課文都向學生傳遞著健康、積極向上、文明、道德的價值觀和人生取向,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沖擊,會讓學生產生認同和理解,從而使學生們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品德。
其次是寫作對于學生的情感導向。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獨有的一個項目,學生通過寫作抒發情感、議論實事,這里的寫作不僅是指學生的課堂作文,還包括學生的日記以及心情隨筆。[6]學生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教師應該在教導學生寫作之時做好充分準備來引導學生良好的價值和感情取向,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例如在以親情為主題的作文指導課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出理解父母、愛戴父母、關心父母的正確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舉例,或者感情的引導來培養學生,比如說在教導學生寫這樣的作文之前,先給學生讀一篇類似《一杯薄薄的思念》這類回憶親人的文章,接著再趁熱打鐵給學生觀看和朗讀《誰能讀懂我心中的痛》,這種帶著無盡懊悔與歉疚的懷念親人、憎恨自己不懂得珍惜的文章。學生在這兩篇文章的感情引導下,就會回憶自己與親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就會開始試著理解父母、關心父母,就會寫出類似“父母為我們所做的,我認為理所應當,可是他們的辛苦總是不在我的面前表露出來,突然覺得很對不起父母”之類的充滿情感和理解的文章。
還有就是榜樣的導向作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總是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這些困難需要學生用堅定的意志以及優秀的品格去一一克服。學生在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總會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就需要榜樣的作用對學生產生激勵。在語文教學中,總會有很多人物的介紹和事跡,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將人物的事跡整理出來,向學生們進行講解,并在此過程中多多鼓勵學生要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推薦一些課外讀物,談一談與學生們生活相近的榜樣,讓學生從榜樣中汲取力量,幫助學生樹立在面對困難時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品質。[7]
總之,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讓一個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前程和更加優質的人生,能讓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處在高速運行的狀態之下。而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學校、離不開教師的教育。語文作為我國學生必學的科目,與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聯系,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有著巨大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和樂觀,通過學生高度的參與來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和生存意識,通過情感與榜樣的導向作用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強的意志,能夠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去面對今后的大風大浪,成為一個優秀的、有價值的人?!?/p>
參考文獻:
[1]張海紅.愉快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張云濤.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情境式教學研究——以呼市第二職業中專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常建康.課堂教學改革難題及對策分析——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J].才智,2010(33):30.
[4]葉曉虹.中職語文教學與學生心理素質提高探討[J].高考(綜合版),2015(3):121.
[5]于洪濤.大學生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分析[J].科技資訊,2014(28):235.
[6]劉曉惠.淺談心理學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260-261.
[7]谷海凝.以職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藝術類高職人文素質課程構建研究[J].品牌,2014(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