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敏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小學)
淺談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孫承敏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小學)
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有一定的步驟和具體的思維方法,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比教給學生結論更重要。
審題能力 培養 過程
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 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解決音義,讀通。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少,認識生字是讀懂題的基礎。當我們教師呈現有文字的題目時,必須把學生不認識的字注上拼音,帶領學生認讀,對學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適當進行解釋。
認真仔細,讀準。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于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先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再算一算。對于這個題目,有的同學只是粗略看一遍就開始做,結果是只完成了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而把第二個任務“算一算”忘記了。有的同學根本就不看題目要求,只是按照習慣,把題目當成普通的計算題來做,而把估計這一任務忘記了。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低年級題目大多都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 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觀察要有針對性。有這樣一個教學案例,在“認識乘法”一課中,一位教師出示了書上的主題圖,問學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們踴躍發言:藍藍的天、潔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彎彎的小溪……但都回答得不著邊際,教師急了: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呢?……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
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比如,在“認識人民幣”單元里,有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場景圖呈現各種信息的,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買賣物品的生活體驗來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審題是一個對題目中的有用信息進行輸入、處理,然后輸出的復雜過程。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觀上增加了低年級學生審題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有時我們還需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動手操作也是一種很好的審題方法和思考策略。
折折剪剪。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折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等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折折拼拼,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畫畫點點。在低年級,有許多實際問題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圖中數一數得到。正確數數是低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如果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往往會出現數錯的現象,從而導致解題錯誤。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留下痕跡數數”,即有順序地數,邊數邊作記號,幫助學生達到正確數數、仔細審題的目的。
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養成仔細推敲,耐心思考的習慣。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如在“小明有10張畫片,比小紅多3張,小紅有多少張畫片?”中,“比小紅多3張”,到底是誰的比小紅多,誰多,誰少,只有讓學生在審題中仔細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盡管有些題目文字極其簡單,但我們審題時卻不能有半點馬虎,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