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黑龍江省大慶市乘風第二小學)
對小學生數學聯想能力的培養探討
◆王忠偉
(黑龍江省大慶市乘風第二小學)
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生活本身是一個大課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要創設一種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
數學聯想 主體作用 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的顯著特點是知識聯系緊密。在教學中根據新問題提供的已知條件,引導聯想舊認知過程,可以使新、舊知產生碰撞,擊發出解題思路的火花,達到新問題的解決。
如一位老師在上“小數的基本性質”時,上課伊始,就推出2、20、200三個數,引發學生聯想:它們相等嗎?想個辦法使它們相等,可能嗎?并板書“2=20=200”。此時,教室里驚詫、沉寂了幾分鐘后,有學生提出:2元=20角=200分。受到啟發,其他同學相繼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針對上式,老師建議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于是學生得出 0.2米=0.20米0.200米,自然地得出 0.2=0.20=0.200。教師就勢推進,引發學生進一步聯想:看到這個等式中的三個小數,你有什么發現?想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看誰提的問題更有價值?這就將學生導向探索三個小數的末尾變化規律上來。
運用原來的信息產生認知失調,呈現給學生與他們已有的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現象,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學習“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時,教師先出示一個不完全豎式讓學生觀察:豎式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自然地聯想到“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中,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從豎式中很清楚地看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未對齊,這樣對嗎?新舊知識的矛盾,引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進而他們發現豎式中的除數是小數。
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生活本身是一個大課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在一起。例如:將“媽媽帶30元錢,買了10斤大米,每斤4元,還剩下多少元?”改編為“媽媽到超市購買大米,打算買10斤大米,每斤4元,帶30元夠嗎?不夠怎么辦?”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利用培養學生想象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用一題多思、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方法,幫助學生廣開思路。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原認知,誘導學生進行對比聯想,獲取新知,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當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思維受阻時,可以通過聯想,使他們靈活交換角度思考,從而創造性地找到解題策略。
如教學“較復雜的倍數問題”時,學生往往對于一倍數和幾倍數間“多少幾少幾”產生混淆。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出示線段圖,引導學生理解圖示所表示的數學問題,進行編題訓練。學生聯系自身熟悉的生活經驗,編出多道倍數應用題。例如:①男生有28人,比女生人數的2倍少4人,女生多少人?②我家這個月交電話費56元,比上個月電話費的2倍少24元,上個月交電話費多少元……在聯想中,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去探究數學。
例如,在復習“比和比例”時,為了溝通比與分數、倍數之間的關系,教師先出示“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 2”,再讓學生思考:你覺得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關系還可以用怎樣的形式來表述?學生聯想過去學過的數學內容,提出“女生人數與男生人數的比是2︰3”,“把總人數平均分成5份,男生人數占3份,女生人數占2份”,“男生人數占總人數的3/5,女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5”,“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3/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2/3”,“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1/2,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1/2”……接著,教師添上一個條件和問題,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六年級有男生84人,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
3∶2,六年級有女生多少人?”由于學生把握聯想的思維方法,聯想到了整數、分數、比例分配、方程等十多種解法。由此可見,學生掌握了聯想的方法,思維容易變得廣闊、靈活,不僅有助于知識的鞏固與融會貫通,而且常常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生活本身是一個大課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在一起。在教學小學數學計算應用題時,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金魚缸里,養了7條金魚,死了一條,魚缸里還有幾條金魚?”學生踴躍發言,一位學生說:“還有6條,因為7減1得6。”另外一位同學反駁道:“我有不同意見,魚缸里的魚還是7條,1死6活。”又有一位同學接著說:“魚還剩6條,魚死了應該清除掉,才不會影響其他的魚。”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