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文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樹二小)
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情感的激發
◆李艷文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樹二小)
小學語文課文都充滿著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走進文本,感悟情感,產生共鳴,受到情感熏陶。
小學語文教學 教師 學生 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課文都充滿著一定的情感,有的課文敘事感人真摯,有的課文寫景抒發情懷,有的課文寫人感恩抒懷。這些情感的抒發都表現在語言文字當中,讓讀者心潮澎湃,跌宕起伏,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可以陶冶情操,愉悅心情,使得我們和作者的心同呼吸共命運。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激活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產生共鳴呢?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教師在教學開始時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把學生帶進情感的世界,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一石激起千層”的作用。同時也喚醒了讀者期待閱讀效應產生,使得課堂氣氛伊始就變得活躍和活潑。例如,在教學《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時,教師可先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同學們被歌曲的優美旋律感染了,眼含著淚水,這時教師充滿深情地說:同學們,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好似園丁澆灌著一顆顆幼苗;教師好似燈塔為學生指引著航向;教師好像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在座的同學們長大后的理想可能是當一名老師,奉獻自己的人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領略教師的風采好嗎?這樣的導言設計一定會把學生帶進課文,使得學生內心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披文入情”,激發情感,從而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學生在理解教材的過程中,也是學生與作者思想的碰撞,使得自己的情感合作者得情感被熏陶,這時學生才會“潛心會文本”,讀文感情真摯,走進作者的心靈。
(一)品讀字詞悟情。古人有“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可見一個字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做語文教師的在課堂上要抓住“字眼”引導學生慢慢去品讀,使字眼的內涵得到品味,情感得到升華,提升教學品味。例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教師要緊緊抓住“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引導學生慢慢去品讀,向學生講解當時作者想用“到”“過”“入”“滿”等字,都覺得平淡而放棄,最后經冥思苦想覺得終得“綠”字最能代表這首詩的意境,起到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綠”字使得整首詩的效果產生視覺的感受,一個“綠”字,讓人感受到春天的色彩,讓人感受到滿眼綠色,讓人感受到春天氣息,使得我們眼前一亮,把讀者的心帶到了江南,滿眼醉人的綠,領略領了作者用詞妙處所在愉悅了學生的心靈。
(二)啟發想象入情。馮驥才說:“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如果不出現畫面,沒有可視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們。”寫文章也是如此,作者的內心總是充滿著豐富的想象,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腦海中也會出現豐富多彩的畫面,作者的心與讀者的心情感交融在一起,產生一種境界,升華一種情感。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在理解“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疾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時,學生被小女孩的命運深深地感染了,讀文后體會到了這并不是事實,只是小女孩內心的幻想,說明了小女孩在那個世界中只有寒冷、饑餓和痛苦,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文中的情感世界。
(三)感情朗讀激情。閱讀教學中感情朗讀環節尤為重要,它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情感,促使作者的情感和讀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讓讀者用心去體會,用語言去表達,用感情去交流,使得讀者在感情朗讀的過程中觸摸到作者的靈魂。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有效的時機去引導學生感情課文,使得課文呈現立體感的畫面。例如,在教學《豐碑》,當學生讀到“他就是軍需處長”時,學生的眼前一亮,內心的情感產生變換,軍需處長高大形象鮮活的生命矗立在讀者的眼前,這一環節教師的范讀,學生的配樂朗讀,聲情并茂,有效地激活了學生情感,在此基礎教師引導學生齊讀,情感跌宕起伏,眼前仿佛看到了不知是軍需處長,而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閱讀教學是作者、編者、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感情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與文本對話,交流溝通體會情感,營造氛圍。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還要創設情境升華情感,讓學生沉浸在一定的情感當中,達到一種境界。例如,在教學《病房里的故事》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愛的奉獻》使得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讓學生感受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愛的情感油然而生。
小學語文的課文充滿著人文情懷,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和震撼,滋潤學生的心房,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作者的心和讀者的心產生共鳴。
[1]劉艷芬.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J].內蒙古教育,2011,(16).
[2]曾艷,伍洲明.小學生的情感特征及對學生挫折情感的疏導[J].江西教育科研,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