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君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中國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卡通化”現象之“隱患”
◆陳慧君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一個特定時代的藝術現象,能夠折射出這一時代的社會狀態。誰能用新語言,新觀念來抒發當代情懷,正式當代問題,反應當代現實,誰就有了當代藝術的屬性,印證當代藝術。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家基于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面對現實的生活,文化環境,他們的作品必然反映現今的時代特征。
卡通化 現象 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的“卡通一代”最早是17年前在商業化最為發達的廣州提出的,其概念是旗幟鮮明的推崇商業化社會中新新人類的生活和表現方式?!翱ㄍㄒ淮狈畔聦憣嵗L畫這種被政治宣傳捆綁的藝術形式,開始卡通加綜合藝術等西方實驗性和反傳統審美的藝術創作,潛意識推崇的是“變異的美麗、淺薄的健康、潛在的反叛、內在的威脅”的藝術思維。近些年,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卡通化”鋪天蓋地,接連釀生,新生代的藝術家選擇用卡通風格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這與當今社會現象和人們的心理暗示有直接關系。
如周明的作品《內感受器幻覺 20’》這副多屏動畫裝置作品由源場、緣體及果根三部分組成。源場中具象的“貪、嗔、癡”,以一種人格化的方式生存,將自身的性格輸入緣體,并使之混合發生作用。緣體是一具雌雄同體的雙性生物,雖具兩性,卻無實際生殖能力,以精神的方式進行虛擬的交媾,幻化出果根。果根產生的表象又顯現出多種虛無荒誕的影像,在展出過程中,隨著時間增加、循環,仿佛永無止境的輪回。這種積極與消極,好與壞的認知是不能脫離環境和可以逆轉的。在藝術上西方從文藝復興開始的清晰風格流派到后現代主義折衷的態度都體現了這種中庸認知的一種重要因素,并且所謂的兩方面的因素不再是一種對峙和孤立,在社會這雙手的融合下很多原本對立的因素抹平了溝壑。但是這里要認知和反思的東西往往是需要繼續探索和延伸而不是得到這個既定的答案。作品本身是沒有善惡好壞的概念,在藝術應用中更是千變萬化,因為各種外在情況產生不同的變化可能。我們不僅可以看出這個事情經過思考后變成一種藝術元素,這種藝術家的思考體現了一種對事物橫向聯系的能力,和對現實生活的深層挖掘更體現出一種對中國特有文化的繼承方式的突破。這種突破和創新才是藝術與生活相聯系的關鍵點。能擅用生活中的因素,擅用正面與負面的協調來解決藝術創作中的各個方面的因素。并且能用這種思考和認知貫穿現實生活中所謂因素的模糊性來通過與規律的同步來協調正面和負面的信息,使表達內涵更能切入完整的主題。藝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他與諸多自然和社會因素相關聯,特別是環境,民族時代和技術等因素,對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藝術滲透于人們的生活,體現時代特征和科學技術水準。
卡通一代多為獨生子女,這不僅僅沖擊了中國固有的家庭結構,同時也影響了卡通一代人的心理特點。這一代人和外界交往的較少,缺少交往就缺少理解,導致無法感受別人的存在,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在這樣一種孤獨、枯燥、封閉的成長過程中,卡通成為他們最好的陪伴。正是基于這樣的態勢,當下青年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表現出缺乏人文關懷,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
如王海洋的作品《弗洛伊德,魚和蝴蝶》是一副畫也是一部影像,它是在同一張紙上反復擦畫了1200多次完成的。在這里我特別強調整個過程是一種完整的時間連續的,可以參與互動的作品,并且整個作品不是簡單的一種圖像的凝結,整個制作過程,特別是互動的過程就是作品的核心表述內容之一,甚至大于最后的圖像結果。這種特別跨界的藝術表達形式完全突破了既有的藝術形式,把藝術創作的形式還原成一種瞬間的永恒。這部作品試圖把自己繪畫的過程用動畫的方式表演出來,體現了某種擺脫既有藝術形式和既有藝術內容的力量,行為的力量。
在創作繪畫的過程中隨機的、信馬由韁的意識流變成可與觀眾溝通的,可視化的藝術。這樣使空間在這個創作中被模糊?;蛘哒f是一種特有的定格:觀者、畫著和制作者成為一體。給受眾的體悟是:對于社會而言我們是社會的本體,是表述者也是接受者。我們都可以通過這個作品的(包含時間、空間、親身參與、過程、相對結果)藝術語言感悟到對于行為和結果重要性和意義的延伸性探索,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通過行為認識自己。這些延伸性主題的反思往往前衛藝術家走在了前面,并且從藝術的審美到現實的情感溫暖所經歷的時間和空間從類比的角度來看,和作品的時間、空間的張力如出一轍。
卡通風格繪畫創作主體多是20世紀70年代及80、90年代的藝術家群體,他們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卡通陪伴的。在娛樂相對缺乏的那個年代,鮮活的卡通形象加上極具想象力的故事情節,無疑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沖擊,特別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卡通文化成為那個年代孩子們逃避現實、宣泄壓力的一劑良藥,卡通文化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卡通一代最為美好的深刻記憶。而童年記憶對人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層的,當應試教育所灌輸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漸漸被卡通一代的成長所取代時。他們沒有過多的激烈極端的質疑、顛覆和破壞,而是選擇回避與放下。這種回避心理在無意識中被合理的存在,沒有給卡通一代帶來過多強烈的體驗,也就很難形成具有分量的反思與批判,其所帶來的沖擊也因未達到承受底線而未被重視。因此消極的應對與沉默替代了爭辯,選擇性的遺忘與回避代替了審視與反思。
在中國,多數人認為卡通是給小孩看的。而當國際級的藝術大師將其作為一種前衛藝術的表現風格時,隨即成為一個引領潮流的風向標。如高瑀在他的作品《五行山》中打破常規塑造出一個慵懶、懈怠、無神的孫悟空。他不僅不是什么降妖除魔的英雄,甚至連應有的對生活的肯定與積極都不復存在。這種對于經典形象的顛覆與重塑,配合著其所特有的卡通式的視覺塑造,一個新的文化符號,就此誕生。
快餐文化的出現,迎合了社會發展的需求。社會的發展對藝術語言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生活節奏及方式的不斷變化是卡通藝術產生的社會根源,“卡通式樣”不斷產生、人們接觸卡通的機會越來越多。大眾消費文化成為主流,卡通圖像泛濫并急速更替,影響藝術家及大眾視覺經驗的形成。
中國當代的藝術作品理應表達鮮明的主體,又能以特有的細節方式來觸碰中國人對文化的多元理解?!翱ㄍɑ弊鳛橐环N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造型上任意的變形,情境上自由的穿插,情節上大膽的拼湊,帶給創作者和受眾共鳴與放松。但是,這種共鳴與放松是短暫的,效力也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對既定世界的反叛也是無力的。圖像本應是人們關照社會與重新建構藝術實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然而多數卡通作品除了對卡通形象的簡單消費,手法上簡單的變形、復制、拼貼、并置與挪用外,并沒有形成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多數卡通作品既沒有通過圖像提出問題,也沒有通過圖像試圖解決問題。卡通作品往往不具備面對歷史、審視當下、人文關懷、社會擔當等的責任體現。當然,這和卡通藝術家的創作動機以及成長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制約關系?!翱ㄍɑ爆F象的形成和這一代人的內心世界直通,并且隱喻這種內心世界對當下及未來的影響。藝術現象是對社會的深刻反映,而藝術想象的產生是由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的。中國用其特有的藝術手法和文化魅力征服國內外受眾,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程有很多高尚的值得傳承的東西,用我們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用最純粹的方式表現藝術的存在,文化特征的存在。我們應該尋求一種符合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道路,并且這類作品提供給我們很好的審美經驗,洞察不同的文化,了解新的思考方式。只有認清社會想象,把握社會主流,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課題“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依托的湖南旅游產品開發研究”課題編號:15C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