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為
(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什么是問題?對校長而言,在學校管理工作中遇到憑借自身知識和經驗,并通過努力也難以解決的困惑,便構成了問題。“問題”常常成為校長專業發展的瓶頸,也造成了他們工作開展的實際困難。構建以問題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把校長面臨的教育管理問題作為校長培訓的內容,通過解決問題獲得校長實踐性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校長專業素養的發展。這種培訓模式強調培訓主體的參與性,凸顯培訓者的思想觀念,調動他們以往的經驗與知識,切合校長自身發展和問題解決的需要,并在校長和授課專家共同探討中提高培訓的實效。課程是實現目標的主要途徑,如何進行課程設計,關涉培訓的有效實施和質量的保障。以問題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設計,應突顯課程的實踐性、科學性、情境性,有效地構建校長的專業知識結構,全面而重點地提升校長的專業能力。
傳統的校長培訓課程以校長的專業發展為出發點,構建校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素養的學科課程,囊括學校管理、心理教育、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原理等多學科結構,打造全方位校長培訓的課程體系,使之全面而系統地掌握校長應然的知識和能力,切實地提升他們的校長專業發展。但往往校長的反映是:“收獲很多,用處不大。”全面的學科體系能全面地武裝校長,但不能完全適應校長的工作結構。因為,學科知識的邏輯并不等同于工作邏輯,工作本身蘊含著眾多的情景性、綜合性和經驗性,其自身有其邏輯結構、學科知識運用在工作中,經歷著嘗試與歸納、總結的過程,在經驗的積累下構建自身的邏輯體系。對于一線的中小學校長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學以致用”的知識,能直接嫁接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上。由此,校長培訓的課程設計扭轉按照學科設課的局面,從校長的工作結構出發,構建基于自身經驗和知識背景下課程體系。[1]
校長學習是立足在自身經驗和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模式。校長培訓的權利和目的,是校長自身的行為,只有讓他們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才能有培訓的實效。因此,課程的設計不可否定他們的存在,應把他們工作崗位上的困惑和問題作為培訓的課程,讓他們主動地參與自身的問題探討,讓課程的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部分,并在共同的探討、分析、解決問題中,提升其專業素養。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以問題為本的學習(PBL)不僅是教師作為成人學習的特點,而且是有效學習的一種途徑。”[2]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程設計,本身就是尋找培訓的突破口,結合校長的工作特性和學習特點,從他們工作崗位遇到的問題著手,建構問題化的培訓課程體系,架起學員內在經驗和外在知識的橋梁,感悟自身內心世界的碰撞,內化個人的專業知識。
把問題作為培訓的起點,將問題化為課程,必須突出問題本身的邏輯性。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本身是復雜的存在,涉及各種學科知識,也包含實踐性的工作經驗,在課程教學中,一個講座或一個活動不會讓校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全然釋懷,需要建立起“問題——問題解決”式的培訓思路,了解校長問題的內涵與外延,立足問題的內涵,從外延著手設計多個專題,幫助他們獲得問題解決的基礎,也同時讓他們對問題有清晰的認識。也就是說,一個個專題讓他們越來越了解問題的實質,同時邁向對問題的解決。
另外,問題本身又蘊含著多個子問題的存在,伴隨著問題中的問題。因而,以問題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的設計,充分地考慮到“問題”的實質,從校長“問題——問題解決”的思路著手,將校長亟待解決的困惑分解成多個問題的形式,每一個問題鏈接成一個脈絡,構建“問題鏈”,以“問題鏈”串聯整個課程的學習,形成系統且層次清晰的課程體系,以此讓校長在學習漸進中獲得所學知識和能力。
問題到問題解決構成了一個始終,圍繞“問題——問題解決”,從發現真實性的問題,到問題的解決,伴隨著校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幫助校長獲得對其問題清晰的表征與理解,并設計探索性的課程模塊,以及根據課程學習的生成需要,建立人文素養課程和選修課程,充分地讓校長解決問題,獲得自身素養的全面發展。
問題與經驗、知識交匯在情景性的事物中,不易發現真實的問題存在。校長在工作中不能解決的事物或產生的困惑都構成了他們的問題,在這種混沌形式下的問題,他們對問題分析與歸因的不同理解,就造成不同的“問題”內涵,有時造成無法解決或空洞的問題形式。比如,“學校品牌的提升”“在學校內外矛盾下如何提升學校品牌力?”倘若認為資源缺乏是矛盾或問題的主要瓶頸,把問題歸因為當地政府的資金投入不足,不重視教育,那問題的探究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所以,學校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僅僅是一種情景性的問題現象,要開設一個導入性的課程,分析現象背后的問題,去偽存真,讓校長真正清楚應該針對哪些問題,清晰地表征存在的問題,為問題的解決打下基礎。
在清晰問題之下,設置探索性課程模塊,圍繞“問題——問題解決”開設核心問題課程和拓展性課程。
(1)核心問題課程
校長專業發展中其核心知識和核心經驗構成校長的核心課程。試問校長對這些課程內容掌握多少?他們并不是缺乏這類的課程,而是缺乏面對問題的靈活性和自身知識的重組。因此,從校長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影響到他們成長,或者關涉到他們工作的關鍵性困境,以此為核心設置課程,也就是基于他們的核心問題開設探索性的課程體系。
(2)拓展性課程
一個問題的探討,往往會引發校長的眾多思考。在培訓過程中,開設拓展性課程,讓問題不停留在對“問題點”的解決,而是輻射到“問題面”,架構其問題的連續體,延伸校長的知識面和拓寬他們對問題的全面把控。而且問題本身蘊含著許多的知識點,還套著其他的問題現象。因此,面對問題的復雜性,培訓課程的設置應圍繞“核心課程”,即核心問題課程,以問題鏈的形式串起幾個課程的邏輯脈絡,設置一系列的拓展性問題課程,幫助他們對問題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也拓展他們自身的專業素養。
校長問題的解決并非“2-1=1”這么簡單,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校長,就有不同的思考,從而得出的結果也截然不同。他們的人生閱歷、知識背景不盡相同,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中也有出入。面對問題的解決,用法制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人治也必不可少;管理是一門藝術,要將科學性和人文性充分地結合,展現出校長的自身魅力。因此,在構建校長培訓體系中,對他們進行一些人文素養的補充也是必要的。當然,校長的人文素養課程也應針對校長的問題而開設,面對這類問題的解決,他們需要哪些人文素養,應該掌握哪方面人文知識,培訓中應有針對性地“精準”施培。
校長本身具有個別性,而學校也有地方性;并且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不免追溯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或引發他們對其他管理的思考。設置具有可供學員選擇的選修課程,滿足他們不同層次或不同目的的需要。但是,這類選修課程不是預設性的課程安排,而是他們在培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生成性的選擇;充分地了解學員培訓過程的需要,及時地把握培訓課程的動態生成。
校長培訓通常把校長需要什么知識作為課程設計的藍本,一一對應地滿足他們的愿望。同樣,以問題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設計首先要了解校長的培訓“需求”;但不是簡單地滿足他們的需要,而是彌補他們知識和能力的缺陷,以此在課程設置中復制培訓需求結構。獲取校長培訓需求,意味著他們在工作中有什么問題?把問題解決作為培訓的真實需求,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充分地了解培訓對象的學校管理問題,并作為培訓課程的起始。當然,校長面臨的問題有兩種狀況:一是校長自身經歷過的工作問題;二是校長將會面對的工作問題,也就是他們在學校管理崗位上面臨的潛在性問題。因此,對校長培訓“需求”的獲取應該具有針對性,根據具體的培訓對象,深入了解他們的知識背景、管理經驗、工作問題等,充分地熟知和探索他們的問題現象。
了解校長工作崗位上的問題,并不等于培訓的“問題”,因為校長個人的工作問題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負遷移”“錯覺”“多種選擇途徑”等都會影響校長的工作意識和決定;而他們自身的粗心、工具使用的錯誤、管理條件的局限性等一些非心理因素也造成了工作困惑的現象,但這些現象并不是真實的問題,也不是本文討論的問題。因此,糾正校長的“問題”,從經驗、認識、情景、問題表征等角度分析并確定真正問題的存在。[3]
校長遇到的學校管理問題突出矛盾的情景性,也體現出知識缺乏的共同性。把獲得的問題進一步歸納、整理,將同質問題歸為一類或一條脈絡,匯總成一個核心的問題,編制成核心課程;并根據核心問題的知識需求,以及校長所體現出的問題脈絡或將要凸顯的問題現象,構建探索性的拓展課程,同時基于問題解決的需要,安排問題導論課程和相關的人文課程體系,初步編制成校長培訓的課程模塊。
校長培訓的組織、實施、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培訓隊伍,包括組織管理團隊、授課專家團隊,以及培訓模式設計團隊。對于“三方”力量不是我行我素、各自為政,而是要將三者聯合起來,共同構建問題化的課程體系。在設計團隊初步編制課程模塊的基礎上,一方面要讓組織管理團隊、授課專家團隊了解、清楚,更要熟知問題化的課程;另一方面要讓“三方”共同來討論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將每一個問題與問題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進行有序的過渡與銜接,構建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同時也能精細化培訓的管理措施。
預設性的課程常常無法估量校長在培訓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問題源于校長,而問題的解決也源于校長,他們的理解程度不同,激發了各異的知識和經驗,問題解決也表現出時間和質量的差異。因此,組織方和授課專家要時刻把握校長在課程學習中的知識變化,了解他們的知識生成情況,及時將課程學習反饋的情況與設計團隊進行討論、研究,做出妥善調整,設計多種選擇的選修課程,滿足他們不同的知識需要。
校長在工作崗位上遇到的困惑是他們急切解決的問題,把問題作為課程設計的內容,也作為校長專業發展提升的突破口,讓校長在問題解決中獲得自身素養的提升。因此,構建以問題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其課程的設計將圍繞“問題——問題解決”,通過問題導論課程,幫助校長清晰地表征與理解問題,并設計探索性的課程模塊、人文素養課程,分析、探索和體驗“問題——問題解決”的知識脈絡,重點而又系統地提升他們的素養;且根據他們課程動態生成的需要,安排相關的選修課程,有序而有效地滿足他們自身的需要,全方位地提高他們的學校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