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會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第二小學)
留一些懸念給學生
——談語文教學中的“懸念法”
◆孫靜會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第二小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學生涉獵各類知識的途徑也在不斷增多,網絡、電視、廣播等各種媒體的公開信息都會被孩子們多多少少的了解,原始的填鴨教學早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更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十分抵觸學習。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運用“懸念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 懸念 信息化
傳統教學中,教師經常會犯滿堂灌的錯誤,總是著急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點全部講完,填鴨式教學學生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各類信息。課堂設計缺乏節奏感,學生參與意識不強。信息化社會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形式也更需要新鮮感,需要科學合理的課堂設計來激發學生的樂趣。教師早已不能老式思維來掌控課堂,要意識到自己是配角,學生才是主角。教師是銷售知識的主體,而學生是顧客,因此了解顧客需求喜好就尤為重要。再有價值的產品,顧客不喜歡,也只能是擺設。想讓顧客對產品感興趣,一方面,要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要增強產品的神秘性,使顧客產生好奇心理,驅使其去了解產品的內涵、產品的價值、產品的效能等具體信息。在課堂教學中,神秘即設置懸念。
通常情況下,一篇課文一節課是講解不完的,此時就需要教師合理分配課堂教學內容,不要將重點和有趣的事情滿堂灌一次性傳授,而是要循序漸進、引人入勝,在課堂鐘聲響起的時候在關鍵環節戛然而止,留給學生一些期待和問題,他們可以迫不及待的去自己了解、去自己預習、去自己尋找,總之給他們主動出擊的動力和指引。例如,教學《詹天佑》之前,我設計了小調查,調查學生是否坐過火車,是否觀察過鐵軌,是否留心火車相會時候的場景。其中有類似經歷的孩子會娓娓道來自己看見的軌道,像一個梯子平放在地面上,火車相會時候像老朋友見面一樣,呼嘯而過的同時也會打招呼。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之后,我為下節課的授課內容留下了一個謎,讓大家期待下次的課程來揭秘是誰讓今天的我們能夠飛奔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能快速的抵達自己的目的地。學生充滿期待的心情,將帶領他們進入一個更加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環境,通過課文講述詹天佑頂著壓力鉆研鐵路的場景,相信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更能夠鼓勵學生刻苦鉆研。
在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從編劇到策劃、導演、演員等多種角色,對自己曾參演過的影片都會留有深刻印象。因為,全體人員都經歷了將扁平的文字轉化成立體人物的過程,將文字變成臺詞逐步滲透到角色的表演里,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刻畫人物的喜怒哀樂。將角色扮演的理念,延展到語文教學中,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故事性文章,其中的場景明快清晰,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分配、臺詞加工、分組會演,每組可以表演不同的段落,選派組內的導演、編劇、演員,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角色,通過自身的參與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維邏輯,了解文章的來龍去脈,了解情緒的表達方式,在故事中了學習和升華。前期不必追求演出質量,只要清晰表達出文章的意思即可,可以在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強化言語的表達和情緒的展示。在該場景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觀眾,觀眾除了鼓掌以外,還要對孩子們的表演進行最后的總結歸納,讓每個人的演出得到肯定和指點,鼓勵學生勇敢的走到臺上來,勇敢的說出第一句臺詞,勇敢的面對臺下觀眾。例如,《將相和》中完璧歸趙的故事,將藺相如與秦王斗爭的場景進行排練,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危險處境,并淋漓盡致表現出他的機智勇敢。參演學生在扮演藺相如之后,自己主動表示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要做一個像藺相如一般聰明伶俐的人,報效國家。可以發現,學生的思想已經在表演中與人物逐漸貼合了。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自己通常有一些臨場發揮,在特定場景、特定人物關系的前提下,依靠邏輯和思維展現人物特點,這就是角色留給學生的懸念,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
整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困難,但是教師一定要保持耐心,給肩負各種職責的學生講明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并跟蹤指導。
欲擒故縱,即通過場景的設計和語言的引導,將學生帶入你所營造的特定場景,并事先設計好包袱,一層一層掀開揭開謎底。在該場景中,向學生闡述相反的引言,營造教師越說學生越質疑的場景。例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普性文章,旨在通過教學營造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現在環境受到的破壞,隨之帶來的惡性循環,關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手可以做到卻并未重視的環保小事情,通過對問題的關注,對不良行為的譴責,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保護環境的主體,自己也應該動起手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公益活動,創造機會帶領學生們去公園義務勞動撿垃圾、清理綠化帶等,不僅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也能夠通過設身處地的感受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來獲得保護環境之后自身的滿足感。也可以播放一些污染的視頻、圖片等,在學生有了視覺反應之后,對比播放一些綠水青山的照片,形成強烈的反差。通過感情鋪墊,將地球擬人化的引入,讓學生對其產生具體化的印象,并培養與地球的真實感情,學會用雙眼去看地球,用雙耳去聽地球,用雙手去感知地球。從質疑到篤信,學生思想經歷了未知到了解的過程,利于其深入的接受。
無論是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還是中間環節或者是結束環節,允許并鼓勵學生有爭議,將爭議的論點明確提出,然后組織清晰、明朗的正反雙方進行辯論,通過據理力爭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創造爭議,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有問題證明你在用心思考,教師提出有效問題,就是對學生思考方向的明確指引。在恰當的時點,恰當的環節,進行恰當的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精神,讓他們的思維天馬行空,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即通過疑問,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進入問題,從多個層面思考問題。例如,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的教學中,當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時候,如果有人質疑就會被其他人責問。10磅重的鐵球和1磅重的鐵球到底是誰先著地的問題引起了伽利略的疑問,他勇敢的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并設計了具體的驗證實驗,對公眾公開進行試驗結果展示。當自己的想法得到驗證的時候,事實贏得了公眾的認可。本文的意義在于啟示學生,要敢于質疑所謂的常識性問題,而且要自己想辦法來佐證觀點。敢于打破常規、質疑刻板思維,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想法去考慮問題,不要將思路限制在固定的框架內,束縛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可以請學生講述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假設你是伽利略,還有什么好辦法證明觀點嗎?系列的討論和剖析之后,為學生講述伽利略的故事,大家帶著對他的崇敬之情開始學習,更有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開展。
總之,學會留一些懸念給學生,讓他們有一些自己想象的空間,不要讓學生的腦海里填滿了固有意識,留下一些空白區域讓他們去大膽的探索和實踐,勇敢的嘗試和跨越,師生共同面對懸念帶來的豁然開朗和柳暗花明,共同解決遇到的荊棘和坎坷,共同享受思維碰撞的升華,通過這種方式留給學生的將是思考能力、總結能力、表述能力等綜合實力的提升,對于他們來說是能夠伴隨終身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