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順
(山東省泰安市第三中學)
淺談高中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趙慶順
(山東省泰安市第三中學)
創新精神是人們能動性的一種特殊表現,以不循常態、獨辟蹊徑為標志,這種不滿足于既有狀態而著力開拓的思維方式,就是創造性。
語文教學 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
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得要有創新意識。另外,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一位教師在上《五人墓碑記》起始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么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教師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眾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有效地啟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成分,萌發了創新的欲望。
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即使是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也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一種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啟發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豐富的想象力是人們漫游科學的強勁翅膀。因此,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而“應試教育”下的分數至上和知識的標準化不斷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在教育界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例:學生回答“雪融化后變成春天”時,教師說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因為標準答案是水。可以說這種扼殺學生想象力的行為是多么的讓人痛心。
中學語文教學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著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努力提高他們的自創能力。筆者在教學《七根火柴》時,布置學生寫一篇短文,各自想象無名戰士是怎樣度過暴風驟雨的夜晚而保存七根火柴的。結果學生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描寫等想象得非常生動、逼真,更深刻地凸現了文章的主題。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斷創新,關鍵在于教者對教材的挖掘,對學生的引導。
《課程標準》“閱讀與鑒賞”明確要求學生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發明的起點。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鼓勵他們對一些現成的理論和傳統的觀點從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進行大膽的質疑,探索求異,這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鼓勵學生質疑、多問。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教師要善于激疑、釋疑。讓學生把疑問一個個提出來,妥善地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并以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等話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即使某些提問是低層次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也要從積極的方面加以鼓勵,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所說的,“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李鎮西老師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通過引導學生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發現創新的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也只有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才可能有所創新。為此,課外活動要能充分展現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創新能力。(1)指導學生用批判的、發現的眼光讀課外書,定期交流讀書心得,鼓勵和贊美那些見解獨到、深刻、新穎的觀點,對書本不要盲從,不要迷信。(2)指導學生辦墻報、手抄報或者班刊等,要求書寫清秀認真,設計美觀新穎,文章有自己的特色,這更能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更能體現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總之,語文學科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其間蘊含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素,創新是語文教育的精髓。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創新精神”“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宋秀婷.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創新教育研究[J].中學語文,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