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剛
(吉林省通化縣西江鎮(zhèn)學校)
科學設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姚春剛
(吉林省通化縣西江鎮(zhèn)學校)
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基于教學內容,通過科學設計日常作業(yè)練習,以拓寬實踐作業(yè)的渠道,以豐富的實踐操作性練習,促進知識的整體優(yōu)化,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數學知識 作業(yè)形式 學生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是教育最本質的價值追求。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核心課程的數學學科,更要在關注基本知識的同時,將著眼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上,科學設計實踐活動是一條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然而,日常那些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的計算作業(yè)將學生的學習熱情一點一點地磨滅。為此,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還應該依據教材知識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為目標,科學設計實踐活動,有序組織安排,將數學家庭作業(yè)作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展現(xiàn)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動手操作類知識主要是幾何知識。其中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相關知識是幾何知識的主體內容。在這一內容種,關鍵的知識點和能力提升點就是各類圖形的基本特征、周長、面積的計算公式等。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就要為學生準備或學生自己制作相應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拼擺、剪切等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知識。
1.拼擺類的實踐活動。在小學教材中的一些圖形面積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之前,可以安排學生制作相應圖形,并嘗試進行探究實驗,來完成對相關知識的預習。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提前布置動手作業(yè):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其他的圖形。這個實踐作業(yè)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并且在感性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轉化后與轉化前的面積大小是相同的,為后續(xù)剪切,拼擺等學習活動做好實踐感性的基礎。
2.制圖類的實踐活動。繪畫類實踐作業(yè),就是要求學生繪制統(tǒng)計圖表、繪制示意圖等內容。在這部分實踐作業(yè)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作業(yè)內容和不同的學習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做到的標準作為底線要求,將一小部分優(yōu)秀學生能達到的標準作為獎勵標準,這樣在實踐的過程中,多數學生都會達到實踐活動的目標,體驗成功的快樂。
例如,在“方向和位置”這一教學內后,我根據學校內部布局設計了這樣的家庭作業(yè):自行設計一張**學校導游圖,要求畫出校園內各設施的主要位置及教學樓的樓層分布圖。挑戰(zhàn)性要求是,要能畫出各樓層的班級安排及功能室具體位置。這樣的要求適合不同能力的學生來完成,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學校相關設施設備有了更多的認識,為后續(xù)的學習活動奠定了基礎。
3.拼擺類的實踐活動。拼擺此實踐作業(yè)的目標有2個,一是熟悉各拼擺對象,二是通過動手拼擺進行相關知識的鞏固和和強化。比如,學習了多邊形面積內容之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選擇不少于3種形狀的圖形拼擺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再通過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過程,對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這類作業(yè)在小學階段,量與計量的相關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同時又因為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生活中關注度比較低,造成了學生在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同時這些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又不完全一樣,造成學生正確建立量的概念的有了相當的難度。如何幫助學生完成相關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實踐。讓學生通過切身實踐感受,自主構建對相關量與計量的概念。在設計此類實踐性作業(yè)時,要做到人人參與體驗、扎實有效地操練,真真切切地感受。例如,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后,讓學生量出自己一步的距離,然手通過計算走一走,看自己多少步才能走到1千米的距離。也可以讓學生繞著200米的操場走5圈。感受走1千米需要多少時間。還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記錄離自己家1千米的建筑物有哪些……通過親身實踐、體悟,促進了學生對相關量與計量知識的理解。
調查訪問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了解社會以及建立統(tǒng)計意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統(tǒng)計與概率方面的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tǒng)計觀念與隨機意識。在調查訪問以及數據資料統(tǒng)計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知識形成的過程以來源,感受數學知識的聯(lián)系和價值。”
因為是調查與統(tǒng)計,局限于課堂教學時很難完成實踐技能的提升和統(tǒng)一意識的形成。所以,在教這一內容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真實的現(xiàn)場調查與訪問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后,就設計了入校家庭作業(yè):調查訪問本班同學對2種體育活動的喜歡還是不喜歡的情況,統(tǒng)計男女生的差異,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再如:學習統(tǒng)計基本知識之后,留給學生調查類實踐作業(yè):連續(xù)5天調查小區(qū)內私家車文明停放的基本狀況。
通過這些實踐性練習,學生搜索信息、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相應地提高。
搜索類實踐作業(yè)主要是針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史實搜集與學習。教材中的“你知道嗎”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還需要教師適當組織學生關注一些其他知識的學習。你知道嗎?中的內容很多,有介紹數學知識背景方面的等等;但是,相關的介紹都很簡單,如果止于閱讀教材的內容,很難實現(xiàn)這一板塊內容的教學目標。因此,可結合這一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搜索數學知識,拓寬學習視界”的主題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交流活動,由學生自己制作PPT進行展示,定期組織開展“數學石料主題發(fā)布會”,制作數學主題墻報等活動,即鍛煉了學生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長了數學相關知識,培養(yǎng)了學習數學的情感,同時,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視界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調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后,都要帶領或組織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達到梳理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目標。每個年級都可以做,但是目標和要求也不同,低年級可以在教師帶領下來完成,主要是教給學生娃整理的方式和方法,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漸放手讓學生小小組或個人來完成,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
整理和復習這一部分內容的基本目標,是引導學生對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實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
因此,在完成這一類實踐作業(yè)的時候,先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做到不遺漏。再結合思維導圖的方式用喜歡的形式進行整理,做到結構合理,清楚明了。
在設計整理性實踐作業(yè)時,教師要對知識的聯(lián)系和重難點做到了如指掌。對學生的要求也要循序漸進,剛開始,只要能準確、全面地梳理出各知識點就可以了。經過幾次實踐之后,再提出更高點的要求,比如,“列出知識點后,再舉出恰當的例子,寫出注意事項等。或并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話,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對相關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更加明晰,同時,各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也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總之,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內容,設計多元的有效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終身的課題。需要我們認真研讀課標,細心鉆研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實踐活動成為學生進鞏固數學知識、了解現(xiàn)實生活、感知多彩社會、探索科學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