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蘭州市紅古區水車灣幼兒園)
從生活中提煉數學,讓數學融入生活
◆王桂英
(蘭州市紅古區水車灣幼兒園)
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數學 生活化 生活體驗
有人說,21世紀的課堂應該是“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課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要鼓勵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見,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真正地從生活中提煉數學,讓數學融入生活。
1.從現實生活中創設引入數學情境
新課程標準數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探索知識。但凡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例如,人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雖然這單元內容都是生活中常用的重量或長度單位,但對于三年級的中差生學生來講,學完后還是一片茫然,不知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再結合語文學科寫日記的題材,我設計出下題:下面是一位同學的日記,請你用數學的“眼光”去讀,在他日記中用“—”劃出使用不當的計量單位,并在下面寫出恰當的計量單位。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刷牙﹑洗臉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這是學生很熟悉的場景,學生們邊讀題會邊在頭腦里想象出場景,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感覺到日記里描述長度或重量單位不符合實際,很好笑。覺得是個很“簡單”很好解決的問題。這么“簡單”的問題,引起同學們強烈的表現欲望,他想告訴大家他知道解決方法,于是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指出錯誤:“2分米長”的床改為“2米”長;“8米”高的餐桌改為“8分米”;“65千克”的雞蛋改為“65克”;“3噸”重的書包改為“3千克”。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了起來。課堂引入學生熟悉的事物,不僅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更容易引導他們探索知識,鞏固知識。
2.從各種渠道中收集整理數學信息
要在教學中加強數學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材料,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整理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工具的價值在于利用,既然小學數學是一門工具課,那么使學生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奠定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應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
1.通過模擬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這是一堂《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教學片斷:課一開始,老師告訴學生這堂課是研究分配東西的問題(板書:分配)。教師在黑板上畫一長方形,注明它表示一塊土地,問:“誰能分?”學生說“分什么知道了,有多少公頃不知道,沒法分。”教師接著在圖上方注明:400公頃。“誰能分?”學生說:“分給誰?怎樣分都不知道,沒法分。”(反映出學生已對解題思路有所感知)
老師又說:“誰能把它平均分成5份?”一名學生上來把長方形用線段分割成5份。“現在你們可以提什么問題?”老師追問道,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平均每份有幾公頃?”接著老師讓全班學生列式計算,指名說出解題算式,并問:“這是一種什么分法?”學生答:“是等分。”教師隨即板書算式,注明等分。教師又引導學生假設:“假如這400公頃地是某一個農場的,平均分成5份后種5種農作物,如第一份種青菜,第二份種大蔥……這樣行嗎?”“不行,這樣青菜會不夠吃,蔥太多吃不完。”“從這個例子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老師問。這時,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等分有時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還得有其他的分配方法。接下來,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課題“按比例分配”。這里,教師獨具匠心地憑借教材把教學活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從看似平常卻有矛盾的內容入手創設問題情境,這真正體現了現代生活教育的意趣:21世紀的課堂應該是“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課堂。
2.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學會“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課堂是生活的課堂,它所探究的問題從生活中來,學生對現實生活是充滿疑問的,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決實踐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本著探究的目的結合生活,研究從生活中來的問題,用生活來解釋數學知識,努力使學生體味到數學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而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1]構建生活的課堂.江蘇教育出版社.
[2]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