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抓西東主
(青海省海北州職業技術學校)
淺談職業學校如何提高學生的體育個性發展
◆李抓西東主
(青海省海北州職業技術學校)
相比于綜合性學校,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體育素養時更應該重視。隨著我國近年來教育事業的發展,體育教學的發展也尤為顯著,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員開始重視體育教育,并研究以找出適合當代社會的教育方式和指導方針。
職業學校 體育 個性
雖然個人性格特點有一部分原因是遺傳而來,在一定程度上受著父母基因的影響,不過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據研究表明,人體后天接觸人群,教育的不同對人的性格產生著方方面面的影響,而其中比例占得最大的,就是后天教育過程中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大力重視教育對人體個性的影響,希望能對不同的個體起著不同但有利的引導作用。
1.相對來說,一個人具有創造性思維,在后天發展中,可以對國家的發展起著比較好的作用,所以加強教育對個體創新性格的培養是社會所需要的。
2.當然,如果所有人都是創新性的,沒有嚴謹和時效性人才去配合,這對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就需要培養諸多性格的人去合作,最終達成一條比較完善流暢的生產線。
3.要形成比較理想的性格,就需要不斷地引導和培養,最好的性格就是健康的個性,所謂健康含義頗多,一方面,指人體的功能性完善;另外一方,面指人的德智體美方面,所以培養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相比于其他學習,體育教學是室外進行的,讓學生忘記了課桌式教育的枯燥性,讓他們可以比較自由,在課上不再如以往那么拘束。所以在課堂上,他們可以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自己的思維力盡可能地擴散,起到很好的培養作用。
2.在體育課堂上,老師讓學生進行相關的運動,在反復進行的過程中,學生的身體由于肌肉記憶就會在之后的生活中產生相應的主觀意識,所以可以從這點入手來培養學生的堅強性格。
3.體育課不僅僅是教育學生去跑步,做廣播體操,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一些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感受到溫暖,以及互相幫助獲得成功的成就感,從而讓他們在潛意識里面能夠不排斥互相幫助這種性格特點,從而對學生的性格發展有著比較好的調整作用。
1.如今,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尤其在體育教學中,更應該去注重學生的教育,對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要求,如同樣是舉重,對于比較強壯的學生要求的重量放到相對瘦弱的學生中,肯定是不符合教學理念的,不僅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對學生的身體也有著一定的損害。
2.對于學生性格中相對需要慢慢培養的,就是學生的自我意識,這是需要教師對學生逐漸教育,從而慢慢引導他們完成的,其中對自我意識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如經濟問題、教育道德,等等。因此,教師通過有目的性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怎樣去獲得內動力。
3.體育教育在對學生身體進行相關鍛煉的時候,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也是不能忽視的。近年來,各個地方學生輕生的事件屢有發生,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對學生心理教育培養的勢在必行。
4.和其他學科教育有著共同點,同樣也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體系中成為主體,讓他們能夠盡可能多地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
5.對于師生之間的感情,需要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來培養,只有互相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
1.在體育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是很顯然的。我們可以發現,在學習過程中,雖然都是一個班上的學生,擁有相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但是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表現的非常感興趣,而有一部分則是表現的很勉強,更有甚者,甚至會比較抗拒。相對于體育來說,學生不感興趣,在教學中會存在一定的危險,如果發生意外事故,對班級形象會有著很壞的影響。
2.前面提到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教育,其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性格開朗的喜好運動的,而另外一類就是性格內向、不好鍛煉的,對于他們,如果老師采取同樣的要求,前者會覺得鍛煉程度不夠,而后者會身體上受不了,從而讓學生對于體育這門課產生厭惡感。
在體育教學中,上文提到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對他們進行不同的訓練,對他們進行不同的任務要求。這樣一方面,能夠比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讓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鍛煉,極大地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因此,能夠對學生的體育和性格教育兩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興趣,并主動鍛煉,有了這種意識,才能比較好地實施教學。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性格特點,讓他們意識到體育學習的必要性和樂趣,讓他們了解并記住體育的重要性,最終就能在體育教學中獲得很好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良好性格也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1]何秋霞.淺談職業學校提高學生的體育個性發展[J].改革與開放,2009,(12):227.
[2]張吉亮.如何激發職業學校學生的體育興趣及個性發展[J].北方文學,2012,(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