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拴才
(甘肅寧縣新莊中學)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趙拴才
(甘肅寧縣新莊中學)
問題情境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其創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實施,中學教師對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越來越重視。本文從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途徑、策略以及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的事項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說明應如何創設好的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運用得當。
語文教學 問題情境 原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采用哪種授課方法,“設問”總是避免不了的,設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是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入新課的重要活動,是教與學雙邊活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個精當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新的探究活動,從而激發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問題情境是一種“氣氛”,它能促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還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包括對知識的渴求,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以及對教師的熱愛等。
那么什么是問題情境呢?問題情境就是通過教師設計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營造的一種強烈的課堂求知氣氛。
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既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又有利于設置出更加完善的情境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恰到好處地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文學習的情境中,為學生提供能夠表現、思考、研究、創新的機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活,潛能不斷得到開發,創造力不斷得到發展。
(一)挑戰性原則
課堂中的問題設置,要考慮問題的難度,問題的設置并不是越難越好,所設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能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會使學生輕視學習內容,不經過仔細思考,不假思索即可解決問題,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假如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過大,會讓學生產生對問題知難而退的回避心理,無法促進其思維發展。如果教師創設的問題比較適中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那么學生就會充滿自信心地去認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教學設置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使問題設置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
教師在教學設置問題時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難度適中、邏輯清晰、表述明確,所設置問題要以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為基點,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明確性原則
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地位的不平等,阻礙了師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結果教學活動反而成了約束學生思想的枷鎖。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貫徹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它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呵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友好關系。當課堂中需要設置問題時,教師應精心設置,以確保其設問的效果;如果課堂中不需要設問,教師則盡量少進行設問,以避免設問過多增加學生的思維負擔,擾亂學生的注意力。
因此,教師課堂中的設問要符合教學目標,明確設問內容,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和興趣,發表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同時還要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給予合理評價,以調動學生積極探索問題的能力。
(一)通過問題的正反觀點創設問題情境
語文本身包含著大量的人文知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個體的差異和生活經驗的不同,會導致他們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不同觀點設置問題,把學生分為正反兩組,適時地組織學生自由辯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問題辯論也是一種學習。
自由辯論還可以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辯論的思維方式。通過辯論,讓學生認識到正確思考問題的思路是什么,以便更好地將自己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激發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把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往往會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學生迅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課堂中有些內容需要畫面展示而教師又講授不清楚時,就需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出來。多媒體可以展示出一些美妙的聲音、搞笑的圖像,這些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具有很強的效果,能增強學生們的感受,加深其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度,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同時也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問題情境創設的關鍵是教師的提問。教師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所提的問題能否把學生帶到具體的情境中去,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提問要講究一定的策略,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抓住提問時機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設置問題要抓住最佳時機,適時而問,才會有好的效果。最佳設置問題的時機,要求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關系,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從學生心理反應上找準提問時機:(1)學生的認知處于矛盾的焦點時;(2)學生的思維停留在表面時;(3)學生的注意力松散時;(4)學生的情緒興奮時。其次,從教學內容角度找準提問時機:(1)教學到達內容的重點處時;(2)教學到達內容的難點處時;(3)教學到達內容的質疑處時;(4)教學到達內容的創新處時。
(二)選擇提問對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通過提問與之對話交流的對象。提問要因對象的不同而異,效果才會明顯。教師教學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學生發問,又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顯示思維才能,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因此,教師課堂中教學提問要注意三點:(1)提問對象的選擇應具有普遍性,為全體學生提供平等的參與回答問題的機會,要求全體學生認真思考,做好回答的準備;(2)提問對象的選擇具有特殊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學習程度、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認知風格等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3)提問對象的選擇應具有目的性,以滿足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如推動教學高潮時,設問的對象應選擇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常會創造性地回答教師的提問;創設教學集體氛圍時,提問的對象應選擇成績層次不同的四個或四個為一組的學生,讓學困生先做主要回答、中等生做補充回答、優等生做修正或評價回答。
總而言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老師本身,應該更好地去引導學生去學習,以及在課堂上多多思考,提問。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要一味的依賴老師,畢竟是處于多對一的環境里面;當然作為老師,也需要盡心盡力恪守自己的義務,盡自己最大可能把學生教好,引導好,明確自己原則的同時又讓學生主動學習,把效果發揮到最佳。作為中學語文老師,需要掌握各種情景假設的語境,針對不同的個體,有區別的展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個人品質。語文這門學科,在各學科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稱為百科之母,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1]楊魯葉.中學語文課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
[2]李艷.多元智能理論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薛新艷.淺談在作文教學中貫穿實施“學講計劃”的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