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維娟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
一份低年級理財調查問卷分析
◆齊維娟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
理財應從小抓起,它不僅與數學的應用緊密相連,同時又兼顧人對價值觀的趨向,舊觀念怕早、怕小,應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用“疏”替“堵”,將理財形成家庭與學校同步,家庭與社會接軌的良性循環。
理財 滯后 “堵” “疏”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一語中的理財的真諦!那么,一個人什么時候接觸理財最合適?又什么時候開始計劃理財呢?多年的教育教學,讓我深深地感觸到,理財知識越早接觸對于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越有幫助!所以,一年級學生們在《認識人民幣》后,我就對一、二年級近三百名學生進行一次理財知識方面的學生和家長的調查問卷。
低年級理財知識學生的問卷內容:
1.你什么時候認識的人民幣?是誰教你認識的?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
2.人民幣可以簡稱為錢?錢有什么用處?你家里的錢是哪里來的?
3.你過年時得到過長輩的壓歲錢嗎?收到的壓歲錢由誰管理?
4.你自己有儲錢罐嗎?這里的錢是怎么來的?你又是怎么支配的?
5.你有零花錢嗎?若有零花錢想怎么花的?
6.人民幣是國家的名片,每一張人民幣除了所代表的金額外,它的圖案也各具代表意義?你對此有了解嗎?請舉例子。
7.數學中有許多與錢有關的計算和解決問題,還記得嗎?請舉個例子,并解答。
低年級理財知識家長的問卷內容:
1.您什么時候教孩子認識的人民幣?
2.孩子過年時得到的壓歲錢怎么處理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3.您的孩子有儲錢罐嗎?這里的錢是怎么來的?您允許他自己支配嗎?
4.您給孩子零花錢嗎?大約多長時間給一次?多少錢?知道孩子將錢怎么花的嗎?
5.人民幣是國家的名片,每一張人民幣除了所代表的金額外,它的圖案也各具代表意義?您對此有了解嗎?給孩子介紹過嗎?
6.現在的孩子理財意識淡薄,我們家校之間是否應該有計劃、有目的進行滲透與教育?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學生和家長的問卷內容同時打印在一張A3紙上,不記名。他們填寫認真、如實回答每一個問題。有的家長甚至給班主任留言、打電話咨詢本次調查的意義和作用!有的直接坦白自己對理財的茫然。閱讀完反饋信息,結合教師的隨機交流,我的心情更是沉重……
1.認識人民幣的年齡稍晚些。問卷中家長最早有的寫4歲時教孩子認識人民幣,多數是上學前班或一年級時。即使寫4歲的家長也比美國的孩子要晚一年,美國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每年都有理財的具體目標,例如: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帳戶里。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
內容不僅簡單易記,還易操作。這些看著簡單的條條框框,實際強調理財不但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技能,還指出對金錢的態度的正確認識,同時也對孩子的成長健康樹立正確價值觀奠定了基礎。而且每年大約有上百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我們呢?要花錢,先想找誰要?整個思維體系從初心就方向有誤。
2.對“理財”理解有偏頗。一種由于受理財投資的影響,大家一提到理財,就會想把參與投資就是理財了。將理財定義過于狹隘。另一種由于觀念滯后,大人們都將理財歸為那是成年人的事情,孩子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讀書、嬉戲是要事,理財那時未來的事情。什么時候就該做什么事情。從沒有打算讓孩子從小懂得理財的真正含義,從理財的知識、理財的能力、理財的情感有計劃、有目標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從小養成理財的習慣,讓每個人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
(一)理財教育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內容
從一年級上《人民幣的認識》到六年下《折扣》《利率》等每學期教材都安排與理財相關的知識,并且數學《課程標準》針對不同學段也做了具體要求。如低段要求:
1.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2.知道每枚硬幣代表多少人民幣,每張紙幣各代表多少人民幣。
3.能看價格標簽,知道錢幣的等價物。
4.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5.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6.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
結合上面的具體要求,每學期都會編排一些與理財知識有關習題、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解答。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理財又是生計的基礎,所以必須學會簡單的數學知識,理財知識可謂是數學教學的基礎,不可忽視!教師要在教學中將此部分內容生活情趣話、理財知識潤物細無聲地潛入教學中,讓他們將來不僅學以致用,還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如雖然剛上學一個月的學生,讓他舉一個與錢有關的數學問題,他會脫口而出“媽媽給我10元,買水彩筆用去8元,還剩多少元?”像這樣知識性練習比比皆是,但是缺少點技能的實戰性,不能提供場地讓學生現場交易,因為學校有它固守的范圍。
(二)理財教育是教人成長的基礎
我在一線小學教育摸爬滾打20余載,這期間總會發生錢丟失、亂花錢、偷拿家長錢等不愉快的事情。雖然,學生對錢的作用有了書本上和生存上理解,但自己并沒有過多時間去把持它,甚至連“過路財神”都稱其不上。大人們自以為是的阻撓——孩子小、不會花、大人買等諸多理由,萬事申請,不批不允許,即便有錢也只能靜靜地躺在儲蓄罐里,不敢動一分錢。這種觀念不知壓抑了多少孩子,所以才導致對錢財來源不正確的理解。
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不光靠學校的教育與教學,更要倚仗家長們的智慧與支持,一味地“堵”,不如以“疏”為主,強強聯手,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播撒下理財的種子,與他們一起成長!
問題一:不詳圖案。問卷中“人民幣是國家的名片,每一張人民幣除了所代表的金額外,它的圖案也各具代表意義?”能回答的不到8%。我們每天只關心上面的數字、顏色,大多數人很少去觀察上面畫的是什么景致?那么第五套人民幣背面分別是三潭印月、泰山、夔門、桂林山水、西藏布達拉宮和壯觀巍峨的人民大會堂!這些應該印在每位中華兒女的心中,它們不僅代表祖國山山水水,更代表祖國繁榮與夢想!
問題二:不愛貨幣。人為在人民幣上亂涂亂畫,更有甚者制造假幣,使其在市面流通。不僅個人受懲罰,也會牽扯家人。更讓那些懵懂涉世不清人迷失方向。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社會怎么了?倘若社會上每個人都懂的“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句名言的含義,那么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竭盡全力去打工掙錢。
問題三:盲目消費。我們家長朋友早和孩子談“錢”,孩子走上社會以后,就不會這樣任性地消費,也不會出現啃老族、月光族等家族,后患無窮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教育工作者有時從事的是有形教育,有時又在無形教育中徘徊,有時既要肩負孩子的教育,有時還要擔負起家長的教育,只有智者與智者的結合才會創造美的教育,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共享藍天下的陽光與雨露!
[1]楊長江.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1.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定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