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剩
(武威第十八中學)
多元化教學策略在中學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李昌剩
(武威第十八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多元化教學策略便逐漸被提出并付諸實踐。立足于中學計算機教學現狀,主要針對多元化教學策略在中學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現實意義以及具體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計算機 教學策略 多元化教學 教學現狀
1.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中學計算機學習中理論學習仍占有較大比例,其余則是實踐操作。然而在傳統的計算機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講解理論知識,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從而使得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這與預期的教學效果嚴重違背。為改善這一現狀,教師便可以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起課堂氛圍,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法
創設情境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或者其他輔助教學工具創設出某一具體情境,將課本上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換為生動形象、立體化的圖像或者故事,借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詼諧可愛的卡通人物形象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課本中的《Flash和Flash動畫》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事先播放一段用Flash動畫制作而成的動畫短片,其不僅通過詼諧可愛的動畫人物抓住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引出接下來課程所講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有關Flash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自身的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
(2)知識遷移法
眾所周知,初中計算機知識點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再加之中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對某些難點知識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為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教師便可以將知識遷移法應用于中學計算機教學中。而知識遷移法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講解某一知識難點時,可以將其他學科已經學過的知識點應用于該知識點中,將其轉換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該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知識點,還可以學會知識遷移這項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化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順序結構》的相關內容時,中學生對于計算機初步編程知識點了解甚少,容易出現對順序結構這一知識點理解不透徹,從而導致后續課程難以順利進行的現象,這會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率。教師這時便可以將數學程序框圖的相關知識點遷移到順序結構的教學中來,便于學生理解順序結構。知識遷移法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其在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理解掌握的同時,更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綜上,3D-ASL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技術及MRA聯合應用在腦缺血疾病影像診斷中具有良好導向,3D-ASL可以為疾病的診斷提供有效可靠的數據支持,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適用于臨床。
(1)小組合作法
初中計算機的學習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自主學習是提升初中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目前中學生單獨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還遠遠不夠,于是小組合作探究法便應運而生。小組合作法是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教師起輔助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提升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等各項基本能力,使學生更加全面化地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編一個簡單程序》相關內容時,由于編寫程序是一項集邏輯性與細心為一體的過程,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師便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編寫程序。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耐心解答,推動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當每個小組討論結束后,選派一個代表針對本小組討論的初衷、討論中遇到的問題、解決辦法以及合作探究成果進行簡單分享,教師對每個小組進行簡單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同時要表揚表現良好的小組,以增強小組自信心。
(2)調轉角色法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所以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講解,學生在下面呆若木雞地聽講,課堂氣氛沉悶乏味,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從而便出現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采用調換角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一次老師在講臺給大家授課,老師則代替學生在下面聽講。通過角色互換法,增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便于后續課程的順利進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簡單圖像處理》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采用轉換角色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在課下認真地進行備課,使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知識點,同時還要針對學生可能會提問的問題進行思考,做到全面化的準備。在講課過程中,針對學生不懂的地方耐心解答。通過角色互換,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的同時,使學生充分吃透知識點,教學質量便可以有效提高。
3.引導學生上機操作,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初中計算機課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之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上機操作,一方面,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知識通過上機實踐操作后轉變為學生自身的基本技能,鞏固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整合知識等各項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編一個簡單程序》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講解完編程序的理論知識后,學生很可能出現難點無法理解,這時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學生進行上機操作——讓學生自己編寫一個簡單的程序,一邊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鞏固重難點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上機操作的實際情況來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僅可以使教師及時對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還可以讓學生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漏洞并加以修正,從而使學生應用知識、整合知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如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及多元化的師生角色,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上機操作,幫助學生理解鞏固重難點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化發展。
[1]張紅麗.多元化教學在中學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3,(S2).
[2]羅飛.中學計算機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珠江教育論壇,2012,(04).
[3]黃源.多元化教學策略在中學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成功,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