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廉
(蘭州市第十九中學)
如何強化校長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丁學廉
(蘭州市第十九中學)
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既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一個重要保障.如何切實抓好校本教研究的實施,保證校本教研落到實處,校長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
校長 校本教研 地位 作用
作為校長,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其中應扮演的角色,積極參與,并承擔起課改賦予的新使命,使自己的行為適應課改的要求,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
一是創新的精神。以往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已經告訴我們,課程改革真正在學校得以實施是課改取得成功的基礎。校長是學校的領導核心,校長的積極參與,無疑是校本教研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環。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挑戰。這對我們已有的思想、工作方式是一種突破和否定。在校本教研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新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校長開拓思路,打破以往的思維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大膽嘗試。可以說,如果一個校長沒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在校本教研中取得成功的。
二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不僅僅是驗證課程標準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打造一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要與新課程同行,要與時俱進,就要通過校本教研去發現、去培養、去提高新的骨干教師。
三是實事求是的精神。課程改革涉及面廣,工作復雜。面對著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的課程改革,我們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與馬虎。校本教研工期作更是如此。校長要認真組織好校本教研工作,首先,要增強四種意識:一要增強課程意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將課程意識提到了重要位置,強調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就決定了它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校本教研中,校長的課程觀要有重大的變革,一定要增強課程意識。二要增強全面意識。要全面了解新課程的內容、結構體系和目標,要深入到課改實驗中,參與和指導教育教學,關注實驗進程。三要增強人文意識。要圍繞培養目標,堅持把教師的發展放在首位,強化人文意識。在校本教研的各個環節中,突出教師發展的作用和地位,加強人文關懷,發揮校本教研的功能作用。四要增強校本意識。要根據不同年段、不同教師的需求,利用本地各種資源優勢,開發出多種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一是新課程理念與傳統教育觀念的矛盾。新課程是對舊觀念的沖擊和變革,觀念上的不適應,生硬灌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種難以扭的巨大慣性,需要校長要有大的力度、強而有力的措施,才能使校本教研的理念自覺地滲透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課改實踐中。二是新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矛盾。新的教學方式最根本的要看課堂上、教室里發生的變化,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所發生的變化。從抓好教師課堂行為方式的變革入手,切實把合作學習的理念應用到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去,努力打造了與合作學習相適應的新課堂教學方式。三是學校的管理制度與人文關懷的矛盾。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校長必須有深切的人文關懷。在校本教研中,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發揚民主作風,采用剛柔相濟的管理原則,既有規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人文關懷空間。四是新課程必備的教學設施與學校現有教學條件的矛盾。實施新課改,校長要考慮如何解決課改所需教學設備的添置、場地的擴充、教學的擴充、教學輔助資料的準備等。五是教師課時減少與備課隱性工作量增大的矛盾。課程改革實驗,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這勢必給教師增加了許多新的隱性工作量,如研討課程、參加培訓、研究教材、改革評價等等,特別是上學期我校根據本校實際開辦的周六研討日活動,人人參與新課堂觀摩,人人參與校本教研。作為校長親自參加,及時為教師解決校本教研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政策上、物質條件上給予支持,努力為教師創造輕松的發展空間,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和思想負擔,使教師更積極地投身于校本教研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課程改革是一項觀念先導的教育改革,因此,在推進課改的進程中,校長的教育觀念變要到位。首先,要準確把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做到以新觀念引領新課程實驗,調動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啟動教師的內在驅動力,為實驗教師創設一種良好的工作環境,幫助教師解決實驗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教師把課改實驗工作從要我上變為我要上的積極發展態勢。其次,要以全新的辦學理念規劃、定位學校的發展、辦學特色、育人模式,用課程改革理念統領教師的思想,謀劃學校的發展。再次,校長要為新課程實驗提供必備的教學設備,整合學校資源,協調社區、家長支持課改,為課改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