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金坤
(河北師范大學)
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分析
◆申金坤
(河北師范大學)
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角色轉換帶來的學習和人際關系的適應不良、情感困惑和危機、對網絡的依賴、就業壓力等,高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大學生遠離心理困惑,形成健康人格。
大學生 心理問題 成因 對策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占50%左右。就目前的現狀看,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適和解決。
1.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2.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一方面,不少大學生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
3.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再次,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1.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校風,要通過學報、校刊、網絡的宣傳,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提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人間真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活潑的環境。同時,還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益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活動,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去發現自己多方面的價值,增進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展個性。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大學生階段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基本上是在此時形成。在面對新的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時,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會上的不良思想將會乘虛而入。如果他們忽視學習和道德修養,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一,對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當前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已成為現階段的緊迫任務。從現實情況看來,高校擴招使大學生數量激增,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工作人員本身配置有限,使心理咨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由于心理咨詢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要求咨詢人員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對來訪者要以滿腔的熱情、誠懇的態度、循循善誘的方式、嚴守保密的原則,靜心傾聽他們訴說,啟發、引導他們解除心理存在的問題。因此,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應采取多種形式,定期對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工作干部進行針對性培訓,使他們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時,高校每一位教師都肩負著關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教育者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心態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學習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全面了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
4.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大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要引導大學生從正面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導,主動正視現實、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學生自知、自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要使學生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在遭遇挫折時,要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并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培養堅強的意志,提高挫折承受力。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在真誠、友善、尊重的基礎上主動溝通交際,增進彼此的信任感,消除誤會。
5.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大學生的心理衛生、心理保建工作。家長的言行舉止、家庭生活的各種問題,都會給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家長也是和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來說,多年來對兒女的撫養和共同相處使他們對兒女的了解勝于其他人,他們是影響兒的行為最強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門應積極動員學生家長通過各渠道,參加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讓他們在學心理健康維護工作中發揮應有的積極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開放的家庭教育方式,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一方面,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棄家長制,注重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
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并聯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也應采用寬容的態度來接納他們、幫助他們。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