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剛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中心學校)
談如何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何洪剛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中心學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關系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其核心。怎樣讓學生深入的走進文本,感知文本的內涵,與文本進行心靈的交流,對此進行了探討。
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對話
筆者在教學《有個孩子叫咪咪喬》時,問學生:你們讀完課文以后,你了解到哪些內容?簡要概括,要概括到什么程度呢?要抓住故事的基本特征!剛才我把這個故事的基本特征說出來了!人物的特征、做事的特征、主要的情節,而不是你說的“怎么樣”!
現在我們學生概括也應該這樣,要抓住故事的基本特征,主要的人物、主要的事件、主要的表現,把它們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因為孩子那看似幼稚的舉動卻是最純真、最美心靈的展示。“人之初,性本善。”幼稚中是最善良的東西,他能令我們每一個成人都感動!所以我才變化!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不要小看你的孩子幼稚的做法和舉動,不要小看他生活在童話的世界里,人家孩子的人性是對善、是人類最純真的一種愛,是一種愛心!孩子的愛心是在自己的童話世界里培養出來的!要不,讓我們的孩子在讀時,他怎樣去理解這個文本呢?
我們讓孩子們去讀什么呀?你能教育他不哭、不鬧?讓他從中去領悟什么呀?去領悟爸爸、媽媽做的怎么不對嗎?不是!是領悟我們的善心、愛心,連爸爸媽媽都被感動了!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我們爸爸,媽媽對我們的不理解,也會慢慢發生變化!班里有個叫子涵的男孩,他是各科都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作業完不成,經常惹事生非,上課做小動作,一節課40分鐘,有30分鐘在玩小東西,瘋鬧打架更是家常便飯,是學校里有名的“雙差生”。據老師們反映,從幼兒園開始,他就是“壞孩子”的典型。為此,老師跟家長多次交流,都無濟于事。而子涵自己也是自暴自棄,我曾多次批評教育,動之以情,但卻都收效甚微,眼下正要進行期末考試了,怎么辦呢?
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善心、愛心最終感動了很多有善心、有愛心的人!要告訴孩子,人際關系的黃金定律是: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在幫助自己。你幫助五個人,五個人都會幫助你。所有成功的人都懂得付出。先付出才能收獲。心中有多少愛,才能分享多少愛。分享的越多,得到的越多。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時候。所以,我們的家長不理解不要緊,孩子們的這些有愛心的舉動是能夠感動和改變我們家長的!我認為,最后的落腳點得落到這兒!要不然,孩子們竟一味職責家長這不對、那不對,無理取鬧!
對一名老師來說,寬容、理解、與教育的機智會時刻影響著我們自己,會時刻影響我們的學生們。作為一名老師,當然會希望我們進入教室上課時學生能立刻安靜下來。但有時學生還沒有安靜下來的情況也是有的。當班級中的紀律有些亂時,我們有些教師一進門,就開始要求學生們馬上在亂哄哄的情況下立刻安靜下來,一些小學生是不會在教師的要求下立刻安靜的。這時的有些教師就會對學生們進行批評。幾個教師平日就認為比較不守紀律的學生的名字,再就是大聲、再大聲地批評其他學生。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寬容可以防止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使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我們采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無原則地遷就,而是以正面引導為主,用寬容的態度幫助他們尋找良性過渡的途徑。在教育的過程中,我認為教育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達到有效性的前提,當沒有各諧的師生關系,教育的內容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學生已不再喜歡信任你了,這樣的關系就是你說的再有理對學生來說已沒有任何效果了。
再比如我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我覺得詞語的教學本身,有的意思沒搞清楚,比如學生將暴躁無常直接理解為暴躁,再就是文章中一些關鍵的語言沒有聯系起來,沒有能夠體會到作者寫我的表現與寫母親、表現母親的關系。
學生片面的將“暴躁無常”理解為“脾氣不好”,這是一個教學的切入點:一方面,我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暴躁無常”與“暴躁”的區別,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同時,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這是語言形式教學的目標。理解這個詞語,我引導學生去聯系了文中三處作者的“暴躁無常”的表現,讓他們從作者的情緒無常變化的細節中體會“暴躁無常“的性格特點,當然,理解這些地方,也注意抓住了期間一些有特殊用意詞語與句子、與上下文來體會,從而對作者當時的脾氣狀態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是在上下文的聯系中讀懂語言,這是一個過程——在整體的聯系中讀懂語言、體會形象的過程,學習感悟作者“寫具體”的過程。
我個人覺得,高年級的語言形式教學,一方面要深入體會關鍵語言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再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文中的關鍵語言是怎樣相互聯系起來表達文本主旨的,及培養學生在文本整體聯系中讀懂文本語言的能力,有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前后照應聯系;同時要引導學生揣摩體會作者在材料安排方面,材料與材料之間相互關系。
教育是事業,在其獻身,教育是科學,在其求真,教育是藝術,在其創新。我曾被這話深深地吸引著。隨著自己在教育崗位上的實踐,我對這段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育的戰線上,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智慧,有技巧;要思考,要總結。
在例如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文章對動物的尾巴的動作表述是非常經典的。這里,夾、翹,同樣的表達效果——用詞準確。也正因為這樣,才表現了觀察事物的細致程度、準確程度。這里,應該是文本主旨的東西。要認真去看,不能憑空想象。但是,我看了一些斗牛的照片。
我發現,有些照片上,牛的尾巴確實是“夾”,但是,也有一些照片上,牛的尾巴是直挺挺的,好像連尾巴都在用勁。這又怎么解釋呢?我只能說,“翹”是不合適的。翹是向上的,跟“夾”、跟“直挺挺”不一樣——為少部分不能算,它是松散的,會隨著動作而搖動。所以,感覺牧童的話也有一些片面。
針對二年級學生來講,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對于本文,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去比較“沒有不”與“都”在表達上的區別,可以體會“重復”的作用,可以引導體會比喻的方法在這里的作用,還應該引導體會“翹”與“夾”的區別。至于課文中的符合事實這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照片給出的不同情態,引導學生做拓展練習——除了“夾”,還有怎養的情態,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
總之,我覺得讓學生走進文本,總結起來是首先我們老師要備課充分,課前充分朗讀,先走進文本;在設計課堂的導入時要多用心,因為學生的興趣是關鍵;課前讓學生做好新課的預習,課上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環節設計;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己走入文本;讓學生大膽想象文本中的空白,更好地與作者產生共鳴;抓住文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段去感悟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