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金
(廣東省茂名市第十八小學)
談如何讓童心插上飛翔的翅膀
◆李偉金
(廣東省茂名市第十八小學)
童話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思想教育。它常把自然界“社會化”,把社會生活“童話化”,語言活潑,情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教師要借童話作品引導學生在感悟童話塑造的人物形象中,領悟表達技巧,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寫作能力,讓童心在童話教學中得到綻放。
童話教學策略 感悟形象 發展思維
面對教材中的童話作品,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技巧,感悟人物形象,激活思維發展寫作能力,讓童心在童話教學中得到綻放。童話教學在不同的年段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在第一學段出現的童話數量是龐大的,其語言淺顯,情節單一,敘述生動,這些特點與小學生的口語特點非常吻合。第二學段對童話類文本的學習則要求以第一學段感知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文本語言表達的巧妙、情節的離奇、想象的豐富,緊扣上述特點進行揣摩、領悟,編寫童話故事。第三學段童話的學習應在第二學段的基礎上,重視把學生帶進童話描寫的意境,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就一個個童話話題進行思考并討論,采用補白、續寫、改寫……在研討中情感得到升華,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
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性,在作者精心的謀篇布局之下,文章呈現一個科學的系統的結構,條理清楚,環環相扣,所敘述的內容有著明確性,各個部分互為貫通。童話作品以完整的結構,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大膽的夸張為基本特征,文章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思想教育。這一系列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通過文章的句子、段落、篇章以及恰當的表達方法來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文本之中。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就要求教師通盤考慮,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童話特點,在閱讀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對整件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體會作者蘊含的感情,領悟作者布局謀篇的表達技巧。
以《稻草人》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們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們通過一遍、兩遍、三遍地閱讀文本,結合自由讀、個人讀、集體讀、略讀、精讀等方式,緊扣主線,理清文章的條理,領略寫作的技巧,引導學生弄清此文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農人親手做的稻草人非常盡職、整天站在田地里,為主人看守稻田;第二部分寫在一天夜里,稻草人看到田里新出的稻穗長勢喜人,替主人高興;當他看到一個小蛾飛來并在稻葉上產下子,卻為無法將此禍事告知主人而焦急、愁悶;第三部分講稻田里到處都是飛蛾的肉蟲,把稻子吃得只剩下光桿兒,稻草人為主人的遭遇落淚。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的同時,還要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恰當的表現技巧,這些都深深影響著學生。
在童話故事中,作者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的選材不受時間、空間、現實、幻想的限制,他們可以是日月星辰,可以是花草蟲魚,可以是山石河流,可以是夢幻中的神仙,還可以是傳說中的精靈……人物形象是童話的核心所在,作者往往是通過人物的情感變化,把其形象彰顯在讀者的面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反復朗讀,引起情感共鳴,從而更深的感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在教學《稻草人》這篇童話時,就得緊緊扣住“稻草人的感情變化”的語句來感悟鮮明的形象。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讀、找、畫、悟”等方法找出稻草人感情變化的語句之后,采用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達到與稻草人的情感共鳴,感悟稻草人在田里看到稻子長勢喜人的歡快、看到小蛾落下產子的驚恐、心中想到的主人的辛苦換來悲傷、盡力搖動扇子試圖通知主人、低頭痛哭的傷心。讀著讀著,一個全心全意地愛著主人,為主人的快樂而快樂、憂愁而憂愁,心地善良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力幫助主人趕走飛蛾,無法為主人消滅飛蛾子的稻草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領悟到的人物形象將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童話故事的情節富有情趣,語言活潑、明快、簡潔,文章有明顯的夸張性、擬人性、邏輯性、神話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緊扣童話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借助文本、透過語言文字的表象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揭示的道理,把學生的思維激活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
1.抓空白,適補寫。現行教材中有的語段后面留有空白,有的說得簡潔扼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揮其想象力,啟發學生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對文本內容進行有益的補充,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如《刺猬漢斯》這篇童話,語言通俗易懂,文章主要以對話、敘述形式呈現文本,因此漢斯的心理活動在文本中沒有作具體描寫,留給廣大讀者很大想象的空間。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創設相關情境來引導學生去想象、補充。可是漢斯卻堅強地活了下來。面對生活的諸多困苦,支撐他活下來的想法是什么?漢斯決定離開父母,獨自一人騎著公雞、趕著幾頭豬、走進森林,他是怎樣想的?面對第一個言而無信的國王、公主,他心里想到了什么?當他面對第二個信守諾言的國王、公主,漢斯心靈深處有什么觸動,想到哪些?這些設計,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對文本做了有益的補充,又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還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想象交流,加深了對童話內容的理解,對刺猬漢斯的情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2.扣結尾,續故事。童話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描繪得細膩生動,情感真摯感人,許多童話的結尾意猶未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交流感受,不受客觀中的“不可能”的限制和束縛。
如《稻草人》課文的結尾這樣寫到:“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只能換來眼淚和嘆氣,禁不住低頭哭了。”面對這樣的教學契機,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展開想象:稻草人“禁不住低頭哭了”以后,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學生在續寫中更加豐富了稻草人的形象,那位可憐的老太太的命運更加牽動著孩子們的心。在學生們的續寫文章中,有的寫到:老婦人受了打擊,從那以后,很少說話;有的寫到:稻草人的忠誠感動了一位神仙,神仙幫助老婦人過上好日子;有的寫到:老婦人一病不起,生活更艱苦……這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訓練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審情節,改主題。學生在閱讀童話故事時,經常會加入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會為童話中善良的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憤憤不平,有時會對故事的情節不滿意,有時會對童話的結局不屑一顧……他們有改變童話主題、故事情節、童話結局的強烈愿望。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沖動,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狼和小羊》這篇童話故事,語言顯淺,道理明顯。學生在閱讀之后,對狼找茬的借口憤憤不平,對羊的遭遇同情。此時的學生情緒高漲,正義感正濃,教師就要順勢引導進行其對文本進行改寫:如果讓你從小羊機靈智慧的角度來改寫這篇童話,你會怎么寫?毫無疑問,小羊的軟弱變成強大,童話的悲劇變成喜劇,狼被小羊的智慧打敗了。心中的真善美得到彰顯,這樣的一個自由的表達舞臺,提高學生自主表達能力,激活其想象的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1]郭根福.文本與教學——“童話”的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舉例.河北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