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弘
(吉林省四平市盲童學校)
青年盲人心理健康的培養策略
◆張彥弘
(吉林省四平市盲童學校)
盲人是我們社會群體組成的一部分,他們和明眼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他們有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有自身獨特的心理表現和認知特點。盲人同樣處于激烈的社會競爭之中。視力缺陷不僅給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也給他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創傷。從幾個方面談了如何培養青年盲人心理健康的一些策略。
盲人 心理健康 創傷
1.憐憫。視力殘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導致對環境信息獲得的喪失和對環境有效控制能力的喪失、視力殘疾人學習的不便、生活的艱辛、求職之不易……使得視力殘疾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更易為人們所憐憫與關注。其實對視力殘疾人的憐憫之心是理解、關心、幫助他們的基礎,但僅有憐憫是不夠的,視力殘疾人也是與普通人一樣平等的人,他們渴望得到尊重、理解、關心和幫助。國外由于盲人教育尤其是盲人早期教育發達,盲人的能力和社會地位與普通人相當。
2.恐懼。由于視力殘疾對個體的傷害相對更為“殘酷”,人們總是把對黑暗的恐懼從“盲”遷移到視力殘疾人身上來:“寧可死也不愿意盲”“失明比死亡更可怕”“一死百了,失明是活受罪”……加之視力殘疾人生活的艱難、外貌的異常等會讓更多的人對視力殘疾心存恐懼。其實,視力殘疾人和普通的人一樣,并不可怕;相反,他們作為視力有殘疾的人生活在視覺社會里,處處都感到不方便,他們對這個世界也有一中恐懼心理,因此雙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3.迷信。一提起盲人,有些人馬上還會與“算命”“報應”等封建迷信聯系起來,覺得盲人神秘的同時也覺得盲人的“可畏”。人們往往迷信盲人的“聰明”“靈驗”,其實不然,盲人都是從不同的來者中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加之簡單的心理推導而已。原本我們對其期望值低(小瞧了他們)也是使自己驚訝的另外一個原因。
4.視力殘疾就是看不見。絕大多數普通人一聽說“視力殘疾”馬上就會認為是“眼前漆黑一片”“暗無天日”……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種,低視力有部分視力是不用分說的。即使在“盲”類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盲人”都還有一些剩余視力。
1.以誠相待,拉近彼此關系。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指出:“當人際關系缺乏真誠的時候,就無可避免地會產生疾病。”人與人相處,都渴望得到溫暖,更何況是失去光明、經常受到歧視的青年盲人。對于教育者來說,師生之間以誠相待,以友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把老師當成了朋友時,又怎能不接受老師的教導呢?所以,在課余時間,教師要多深入學生當中與同學聊天、聽歌、交流思想,在經常性的談話交流中,學生的一些小小的心理問題便被及時疏導,同時這樣又增進了師生感情。
2.借助榜樣的力量培養青年盲人的心理健康。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員,古今中外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殘疾人屢見不鮮。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中國吳運鋒的《把一切獻給黨》兩本書,哺育了一代奮發有為的青年;張海迪等人的英雄事跡,重新點燃了 80年代青年人的理想火炬。這都說明,殘疾人同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3.培養健康的情緒。青年盲人要培養開闊的胸懷和樂觀的態度,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受著思想意識的左右。在不開心的時候,在遇到悲哀和無法避免的困難的時候,盲人要學會以愉快的心情來對待它,那么,它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4.教會青年盲人學會自我調節,發現自身優勢。要知道殘疾可以是一堵墻,也可以是一座橋,就看你如何去認識它、轉化它。盲人要時刻注意發現自己的優勢,但不要去追求不現實的東西。盲人雖沒有了眼睛,但卻有一個健全的頭腦和一雙靈巧的手,若與肢殘、癱瘓的人相比,你就會發現你比他們還有許多有利因素。順著這條思路,就有可能開拓出一條自救的路。
生理上以強克弱是自發的,生活中以強克弱是自控的。盲人應該相信:人在生活中以強克弱的潛力更強。美國一名醫生在解剖尸體時發現,一具死尸的心臟大得異乎尋常,同時發現一個心瓣被堵住,血液不能充足地流到肺里。心臟為彌補這一缺陷而變大了。這就說明,為了自保、為了自強,生命本能地以強補弱。盲人不是比常人注意力更集中、更善于使用聽覺、觸覺和嗅覺嗎?這也是一種本能的以強補弱。每個盲人無一例外地都曾經經歷過再生再造的奇跡。也許你未感受到你已經創造的奇跡,但你應該意識到,并樹立起自己的信念,既然生理上能夠本能地創造奇跡,那么生活中一定能夠能動地創造奇跡。
總之,青年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我們要在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活動,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1]黃柏芳.浙江省盲人學校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