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琪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
論指導型教學模式在語言類學科的應用
——評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孫 琪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
將約翰·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的“教育即指導”這一觀點與語言類學科的教學相結合,指出了指導型教學模式在語言類學科中的應用;并從“有意識地模仿”和“情景教學”兩方面深入探討指導型教學模式,以期對語言類學科的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指導型教學 語言類學科 有意識地模仿 情景教學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其偉大的教育學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深入探討了如何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更好地實施教育的問題。在書中,他提出了有關教育目的、教育思維以及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思考。正如他自己在本書的《序》中所言:“本書所闡明的哲學,把民主主義的發(fā)展和科學上的實驗方法、生物學上的進化觀念及工業(yè)的改造聯系起來,旨在指出這些發(fā)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變革”。由此可見,杜威所探討的教育,既指狹義的“學校教學”,也指廣義的、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教育”。在杜威提出的諸多有關教育的理論和觀點中,筆者將著重解讀其在第三章中提出的“教育即指導”這一基本觀點。
什么是指導?杜威給它下了個定義:“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動趨勢引導到某一連續(xù)的道路,而不是無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指導表達一種基本的功能,這一功能的一個極端變?yōu)榉较蛐缘膸椭硪粋€極端變?yōu)檎{節(jié)或支配”。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指導”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出方向;二是調節(jié)。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在于啟發(fā),而不是強迫接受。教育所給予的,或者是方向性的引導,或者是采用一定的方式,調整具體學習中的認知與思維。隨后,為了闡釋“教育即指導”這一理論,杜威在其書中深入探討了“模仿和社會心理學”這兩方面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果將杜威提出的這些觀點運用到語言類學科的教學上來,無疑將會對其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有意識地模仿
人類最初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尤其以模仿他人的發(fā)音為主。比如,母親教孩子說ma ma (媽媽),孩子就會跟著母親念ma ma;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說ma ma (媽媽)這個詞了。但是,如果孩子只是會說“媽媽”這個詞,而不知道這個詞所指代的具體含義;那么,在孩子的認知過程中,他(她)就不會知道“媽媽”究竟是什么!他(她)只是機械地念著“媽媽”這個詞罷了。因此,母親在教孩子念“媽媽”這個詞時,應該有意識地用各種方式讓孩子知道“我是你的媽媽”這個概念;那么,孩子才會有意識地去學習這個詞,并且懂得這個詞的含義;從而,這樣的指導型認知過程對孩子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因此,“有意識地模仿”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幫助處在學習之中的人深刻理解所學習的知識,而不是條件反射地、盲目地去接受一切。關于這一點,杜威曾這樣說道:“如果一個人不能預見他的行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經驗的人告訴他的這種行為的后果,他就不可能明智地指導他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來說每一個行為都是一樣的。凡是激動他的東西都能激動他,除了激動以外,沒有其他作用”。所以,在語言教學中,如果盲目地讓學生跟著教師讀字、詞、句和文章,而不加以解釋、說明之類的引導,或者不設置任何問題讓學生思考,那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都將沒有任何意義,達不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提示某些東西,讓學習者有意識地去進行模仿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在語言類學科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讀書指導法”這一教學模式。在采用這一方法時,教師可以“提出明確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題。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學習,就可以主動地掌握學習方向”。比如,在語文課上,當學生們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朗讀課文;在朗讀時,教師應注意語氣、語音和語調的抑揚頓挫;學生們在跟隨教師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會模仿教師的語音和語調。在朗讀結束后,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課文的這個地方要用這樣的語氣或者用這樣的語音語調來讀呢?”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就會帶著問題去思考,進而去深刻理解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情感內涵,并找到問題的答案。如此,學生才能主動地去學習與探究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正是在這樣的指導型教學模式之下,讓學生們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學生們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教學的目的也才會真正達到。正如杜威在書中所寫的那樣:“模仿的本能,如果為了一個目的加以運用,也許能和任何其他本能一樣,成為發(fā)展有效的行動的一個因素。”
(二)情景教學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之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要使語言和共同活動建立正常的聯系,使語言的運用更有生氣,更有效果”。因此,在進行語言類學科的教學時,教師應該設置一些特別的情景或者活動,將語言的教學與具體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參與語言的交流,并且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比如,在英語課上,教師說“open your books”這句話時,可以一邊用手拿著書,一邊做出“翻開書”的動作,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和感知。這時,學生就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以后,每當教師在課堂上說出“open your books”這句話時,學生的腦海中就會首先浮現出“翻開書”這個動作,從而牢牢地掌握了這個句子和它的意義。在這種情景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通過直觀的動作和行為,因此對語言的理解更深刻。
對于英語口語課程的教學來說,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對話練習法”。采用這種方法時,教師要設置一個情景對話的具體內容、為學生分配角色、并讓學生參與到情景對話的表演中來。在對話的表演中,學生會有意識地運用與對話內容相關的字、詞和表達方式去進行交流,并適當運用身體語言,就仿佛置身于對話內容所表達的、真實的場景之中;同時,參與對話的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成功地完成對話。因此,在共同的目的之下,對話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準備,并且互相學習、模仿、借鑒和相互制約,從而使整個對話成功進行。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語言類學科的口語教學,“將口語教學和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聯系起來,有著很強烈的直觀性質,這可使外語與學生的感知覺、動作、思想、情感建立直接聯系”。情景教學法是指導型教學模式的一種,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有意識地進行口語的練習,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
對于語言類學科的教學來說,無論是讓學生進行“有意識地模仿”,還是采用“情景教學”,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有目的地、理智地學習和運用語言,而不是盲目地、漫無目的地學習。因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學生的學習只是學到知識本身,而不懂得學習一門知識的目的和意義、不能主動地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那么,這就無法達到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對于語言類學科的“教”與“學”來說,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本身之外,還必須努力地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所指代的具體意義和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進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感到有興趣、有想法、有思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祖國的建設培養(yǎng)出有真才實學的優(yōu)秀人才!
[1]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成良,谷美玲.大學教學理論與方法[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3]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