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軼博
(吉林藝術學院)
數字娛樂設計的特征及對設計類專業建設的影響
——以視覺傳達專業為例
◆吳軼博
(吉林藝術學院)
數字娛樂產業是創意、知識經濟時代最具創意性、技術性、大眾性、體驗性于一體的產業類型,改變著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及價值判斷。其中,網游、手機游戲、動漫等產業及周邊衍生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數字娛樂設計的興起,并直接影響了設計類專業建設的許多方面。
數字娛樂設計 特征 專業建設 影響
早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P.Romer)就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這一預言很快在20世紀中后期得到了印證,創意性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猛崛起,成為改變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模式。
數字娛樂產業正是在全球化、強調創造力的經濟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它是創意、知識經濟時代最具創意性、技術性、大眾性、體驗性的產業類型,是整合了技術、文化、商業的交叉領域。同時,它也是文化創意產業鏈上分裂能力最強、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其中如游戲、動漫這般核心的支柱產業,由于內容本身及其提供的情感化體驗、交往和展示空間,極大滿足了信息社會大眾對休閑娛樂的需求,受到了年輕受眾的追捧。據2005年統計表明,僅全球電子游戲產業總產值就達到750 億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其它產業。另外,據日本政府統計,日本由動漫帶動起來的衍生產業,產值高達12.8萬億日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
產業的發展對人才培養及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提出了要求,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了與數字娛樂產業銜接的相關專業,以適應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數字娛樂設計的內涵特點,設計類專業可以介入的層面被大大擴寬,各專業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
數字娛樂設計是以技術性和創意性想象滿足受眾對設計內容的認同,設計內容覆蓋了游戲、卡漫、電影、音樂、出版等藝術門類,其衍生產業也延伸至為數字設計內容配套及擴大傳播的產品、玩具、模型、書刊、家具等非生活必需品但能夠體現個人文化心理、價值選擇及情感共鳴的衍生品設計,以及能夠提供休閑、娛樂生活方式的主題公園、體驗交流空間、互動展示空間等綜合性、系統化設計。具有技術性、傳播性與審美性的重要特征。
第一,技術性。本雅明在《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生活》中指出,有什么樣的技術水平、技術手段,有什么樣的可資表達的特定的內容。21世紀是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數字媒體技術主導的時代,數字媒體技術具有資源共享、多元互動、發布參與等基本特征。對于數字娛樂設計而言,它以數字媒體技術為表現形式,以人機互動為敘事核心,通過技術與藝術設計的交融,創造出符合受眾精神享受和情感體驗的產品。
第二,傳播性。從傳播方式和手段的角度看,數字娛樂設計在新媒介技術建構的空間中加以傳播,賦與了設計信息以虛擬性、交互性、混合性及多感性等特征。比如,當下流行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與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就是通過符號化、數字化的形式虛擬如同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的虛擬現實空間,使人的感性認識能力超越了現實形態,游離于“真”與“假”之間。同時,AR與VR系統有著“沉浸-交互-構想”的三“I”特征,創造了人與世界的新型關系。
第三,審美性。傳統審美主要在于有效傳遞信息的功能和獲取情感的認同和共鳴,而在信息時代和網絡空間中信息傳遞需要的是信息的引導性和體驗性,其美學的意義不再以獲得的結果為標準,而在于過程,即被引申為信息引導和體驗。正如德國當代美學家沃爾夫岡·威爾施在《重構美學》中指出的,審美不再是形式而變成了我們的生存方式和本質。
不難看出,數字娛樂設計整合了文化、設計、技術、傳播等相關專業知識,具有多學科、專業交叉性的特點。面對產業繁榮發展與市場的多樣性需求,數字娛樂設計已經深深影響設計類專業建設的多個方面,以視覺傳達專業為例,本文將展開三方面論述。
首先,對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儲備、協調溝通等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當下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與產業發展的影響,社會與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決定了各大藝術院校非常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視覺傳達專業本身在“研究視覺造型、美學、傳播學的同時,還要研究語言、社會、市場、心理、生理、物理、哲學等諸多學科?!痹谂c經濟、產業及市場的緊密聯系中,數字娛樂產業的繁榮為在視覺傳達專業與其它專業間交叉、協作提供了必要條件,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業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復合型藝術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精通各種交互軟件、新媒體技術,還需要在傳播、溝通、協作等方面具有潛能,可以適應社會市場發展的需求,具備觸類旁通能力、持續性發展的寬口徑特質。
其次,打破了封閉式的專業教學模式,強化專業間、工作室間的合作意識。數字娛樂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交叉地帶,給了視覺傳達專業與其它專業協同合作、創新的機遇。近來,熱門的UI界面設計、游戲界面設計、網頁設計、基礎動圖設計、信息動態化設計都是基于學科專業邊界的擴充促使課程內容不斷優化、升級的結果。實際上,這些動態課程與數字娛樂設計專業的課程存在許多交叉,甚至可以作為數字娛樂設計專業的先導課程。在此情況下,打破封閉的教學模式,增強專業間的互通、交流與合作,利用工作室間的定期學術交流、技術交流、項目合作、課題合作等方式,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打造互通式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視覺傳達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從近年我院工作室運作模式便可窺其一二: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各工作室的學員組成皆來自不同專業方向和不同分院,視覺傳達設計、影視媒體設計、數字游戲設計、交互設計設計等互滲比例很高。由此,各工作室間定期推出分享會,不同專業的學員將各自在項目或學習中承擔的任務、經驗和專業特長分享給大家,起到了良好的專業互通作用。
最后,項目化、課題化課程模式的革新。課程建設是整個專業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依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地方產業發展的需要確立培養目標,建構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原則。隨著數字娛樂設計的迅猛發展,衍生品設計、交互設計等視覺傳達專業介入的部分逐漸增多,以課題化、項目化對部分實踐課程進行革新,將社會導師引入課堂,階段性的對項目進行評估、研討并制定策略方向,聘請相關專業教師講授項目實施應用到的專業知識、專業技巧的課程設計實際上達到了教師與學生雙贏的效果,有效的推動了專業建設的步伐。對于教師而言,在知識儲備、知識管理、社會對接、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對于學生,他們在真實課題或實戰項目的進行中將對市場價值、市場預期有全面認知,同時熟悉了項目前期、執行、后期的整體流程,提升了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隨著跨媒介意識和手段的不斷增強,數字娛樂產業的繁榮對設計類專業建設的影響依然持續。設計類專業的發展不僅與經濟、產業及市場連接緊密,而且受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的影響,具有多重基因和多向聯接插口的功能,因此在專業建設方面應該緊密關注產業發展動態,爭取各方面優勢資源的支持,結合行業、企業的力量發展專業教學。
[1]庹祖海.數字娛樂產業的發展方向.中國文化報,2006-7-14.
[2]景宏.日本動漫產業發展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日本學刊,2006,(04).
[3]沃爾夫岡·威爾施.重構美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4.
[4]李硯祖,蘆影.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