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笑
(縉云電大)
服務弱勢群體,打造強勢社區教育
◆趙王笑
(縉云電大)
由于經濟體制的轉型,弱勢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弱勢群體教育就成了社區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以縉云本地為例提出社區教育如何建立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紐帶,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如何把社區教育的重心建設在“關注弱勢,面向農村,服務農村弱勢群體”,提供對他們身心發展全方位關懷教育服務。規劃他們終生學習的整體解決方案,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潛能,讓學習者將來在事業上或者家庭上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弱勢群體 社區教育 教育服務
(一)受教育者群體的特征
“弱勢群體”,一般是和“精英”“廟堂”“上層”等一系列“主流”的詞匯相對應的,作為弱勢群體型教育形態的社區教育就是中國從單位制到社區制轉型的社會教育產物。問題在于,我國的教育發展是斷層的,有很多的就業機會都需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因此就要求我們提供職業教育更專注培養實用型人才,更好地實現教育與成人勞動力需求的對接。當前大量的低技能工人成為剩余勞動力,也還有大量農村剩余的勞動力,他們都面臨著勞動力技能供求之間鴻溝。
(二)當地教育需求的現狀與成果
在國家提倡教育公平,全民學習的大背景下,弱勢群體已經成了大家日漸關注的特殊人群。以筆者所在地縉云為例,縉云縣地處山區,工業不夠發達,剩余勞動力多,結合本土情況,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縉云電大(縉云社區教育)注重結合當地產業特色組織各類社區教育培訓,近5年來開展針對南美對蝦養殖、“北山狼”電子商務、小浴室等的特色培訓12000多人次,為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和加快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所有的這些培訓,針對的都是,農民、失業等弱勢群體。我們社區教育首先就是把農民工基本技能訓練放在核心地位,讓他們學了就用,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次是更新農民工的思想觀念,把職業素質教育融入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三是創新教育培訓模式,形成了政府部門主抓,有關單位積極配合,社區組織實施的一條鏈式服務模式,教育和服務同步,教育和活動同步,教育與就業同步,切實幫助農民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一)教育需求的多樣性與社區教育單一性的矛盾
一方面,是迫切的、巨大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是跟這種狀況不相適應教育內容、形式、方法的單一性以及教育資源的局限性。社區教育供給嚴重不足,供求錯位現象嚴重。
(二)渴望接受良好教育與社區教育資源有限性的矛盾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對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要求的不斷提升,農村弱勢群體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具體,對教育質量好壞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清晰。他們在主觀上渴求接受良好教育與培訓的同時,客觀上卻找不到適合自身特點與需求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社區教育與農村弱勢群體生活疏離性的矛盾
現行社區教育忽視社區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教學模式、內容、方法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及農村弱勢群體從事農業發家致富聯系不緊密,跟農村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育需求的多樣化與教育服務的矛盾
農村弱勢群體自身已經充分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掌握一技之能的重要性,參與教育和培訓的意識很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錯,但培訓項目過于單一,部分學員有盲從現象、功利現象過于明顯。他們在主觀上渴求接受良好教育與培訓的同時,客觀上卻找不到適合自身特點與需求的優質教育資源。經濟實用的培訓項目也十分的薄弱,農村弱勢群體的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的緊缺。學習什么,怎么學習,學習的途徑有哪些,等等。
(二)教育服務意識需要提高
一些教育機構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存在無為思想,習慣于傳統辦學思路,囿于舊的辦學模式,看不到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更看不到教育自身發展跟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發展的互動雙贏關系;缺乏投身新農村建設,服務農村弱勢群體的認識和熱情,更缺乏長期服務、有效服務的意識和理想。
(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
農村弱勢群體往往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基礎知識,因而很難享受到政府對農民工培訓的優惠政策,從而使農村弱勢群體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部分社區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還是比較傾向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從整體的宏觀角度看到社區教育中弱勢群體教育的新的要求與需求,也沒有能夠長時間服務于此的師資力量。
(四)教育服務措施不得力
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種種有關教育服務農村弱勢群體的政策,相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因農村弱勢群體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在教育服務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使教育服務的措施很難得以貫徹落實。有些措施還不夠針對性。沒有把滿足居民的需要作為出發點,把解決困難居民基本物質和文化需求作為首要任務,把促進居民全面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靈活調整服務形式,把貼近社區居民生活需要的服務項目作為重點發展的對象。針對信息弱勢群體的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就是社區教育服務性的直接體現。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重新定位社區教育目標
面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社區教育必須重新定位教育目標,讓農村弱勢群體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和受惠者,使他們能夠真正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為此,社區教育應該從當地農村社會的實際和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出發,樹立以面向農村、服務農村弱勢群體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辦學目標,以服務農村社會發展為履行職責的基本點和著力點,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張揚社區教育的社會公益屬性,傾力打造扶持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培訓項目,不斷滿足他們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二)整合資源,建立健全農村弱勢群體教育服務體系
第一,要整合農業、科技、教育部門的教育資源,實行農科教結合,建立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的農科教結合示范區;第二,要整合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社區的資源,做到三教統籌,協調發展;第三,農村社區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超越傳統的范圍,增強為農村弱勢群體服務的功能,實行一校多牌、一校多教以及多教結合。
(三)切合實際,開展多樣化的教育與培訓
要滿足農村弱勢群體個性化教育需求,必須要做到四點,即教育內容是農民需要的,教育方式和學習形式是農民接受的,教育模式是農民喜歡的,教育效果是農民滿意的。為此,我們必須設計滿足市場和切合農村弱勢群體實際的教育內容,變革現有單一性、理論型的傳統教育服務與培訓方式,開展多樣化、實踐型、交互式、網絡化的教育與培訓。
(四)營造氛圍,提高農村弱勢群體學習的自覺性
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政府出臺的農村弱勢群體教育培訓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宣傳農村弱勢群體教育培訓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宣傳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農村優秀技能型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等等。
社區教育作為一個接地氣的教育組織,直面居民學習需求,成為聯系學校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紐帶,施教本身就意味著高效實用的課程,將新型實用的知識與技能迅速傳播到社區學員中去,使區域大眾的社會交往,心理支持以及幸福感提升,從而形成社區教育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與深入,利用社區解決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