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站前小學)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習作訓練
◆王 雷
(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站前小學)
“讀寫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閱讀教學 習作訓練 方法引導
語文教育專家崔巒同志指出:“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呢?
大家都知道,文章作品有三大作用:認識作用(即是通過閱文章、讀作品就可以了解、認識社會人生),教育作用,審美作用。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為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學生不會寫作文,常常是由于認識事物的水平低,認識寫作材料價值的能力低,面對文題,無物可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文與題、人與事、事與理的關系,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作文時善思會想,有言可發。如教學《搭石》一文時,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懂得: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認識生活,對寫作來說非常重要。文章是用語言來表達的,不學好語言,就無法寫好作文;不教語言,就是等于沒有教作文;不教學語言的課,就不是語文課。語言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和句子教學,使學生有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在閱讀課文中認識、體會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以及語言對描寫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和作用。一篇課文要學習的詞句很多,教學時,要精選需要深入學習的詞語句子,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在講讀課文過程中,采取“拿出來,鉆進去,讀出來,用得上”的四步法,讓學生學習、品味、借鑒,把重點詞句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生活環境來理解、運用。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教學“寫朝鮮老大娘送打糕給陣地上的志愿軍戰士”這一段時,要學的重點詞是“雪中送炭”。針對這個詞語可以這樣提問學生:(1)課文用了哪些詞語概括這個故事?(雪中送炭),(這叫做引導學生把重點詞語拿出來),(拿出來后,繼續問)。(2)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在寒冷的雪天,送去炭火。)“課文說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下雪天嗎?是送炭嗎?是什么?以此導入課文閱讀中,達到鉆進去的目的,使學生理解:‘雪中’是‘戰士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這樣的惡劣環境,‘送炭’是老大娘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去打糕。”這樣的學習語言,既理解深刻,更記得牢。
教師每教一篇課文,都必須抓住課文中最突出的一個寫作特點,作為該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設計出精妙的教法,使學生明確讀課文的特點,領會讀課文的寫法,以致運用。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十分明顯的寫作特點是“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教學時,要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深究為什么說是“了不起的父與子”。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體會,一是要注意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如孩子們所處的環境,如何恐懼;7歲的阿曼達怎樣鼓勵同伴。二是要引導學生體驗,如父親當初“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傷與絕望,接下來的堅定與絕不放棄,兒子生還后的無比幸福喜悅。三是要加強朗讀訓練,提文入情,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情,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朗讀中語調宜輕緩,以表現他的絕望與悲傷。“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語氣應非常堅定。發現兒子后父子的對話,語氣應是興奮的,表現他們劫后重逢的喜悅與幸福。因此,學生就會較深刻地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叫模仿訓練,也叫“即席訓練”。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所學到的語言和寫法,必須通過表達才能提高說、寫的能力。因此,每一節課都要有訓練,口練、筆練都應該兼而有之,既練詞句,又練寫法。練詞句,就是用一個詞寫一句話,或用幾個詞寫一段話;練寫法,就是練習寫一些比喻句、抒情句、描寫句、排比連用句、各種形式的開頭(如托物起興式開頭、記敘和描寫引入正文、抒發感情、開門見山式開頭)和各種形式的結尾(如自然式結尾、點明中心式結尾、首尾呼應式結尾、總結全文式結尾,等等)。同時,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都要做到如下三方面。一是深入鉆研教材,選準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和難點應該在“字、詞、句、結構、寫法”等方面多花時間考慮。二是以訓練為主線,通過動手寫、動口說的訓練來突破各個知識點,使學生口、手、腦并駕齊驅,做到“既練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又練寫,提高寫作水平。”三是要設計好每一課的練習題目。課堂上設計的題目,不要求大、求全,而要細致具體,抓住某一點來訓練。
總之,“讀寫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