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娟
(河北省承德縣第二中學)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技巧
◆蘇秀娟
(河北省承德縣第二中學)
課堂提問最能體現教學藝術,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課堂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針對個體,課堂問題的提出要有及時的觀察性,要有必要的鋪墊性。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積極評價,觀點明確,提高學生思維。
課堂提問 藝術性 技巧性
一節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往往不是一兩個問題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連續發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這樣,前一個問題就是后一個問題的前提,后一個問題就是前一個問題的繼續,每一個問題都是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層階梯,從而形成鏈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但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效果就會大出所料。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中提問“你知道生活現象中有哪些實例能說明光在空氣沿直線傳播呢?”在《物態變化》中提問“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植樹造林,提高植被的覆蓋率有什么好處呢?”教師在授課時適時地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大有好處。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來,而不只是部分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問題,因勢利導。設計問題不能為優等生而拔高,也不能為照顧后進生而過于簡單,其難易程度應是多層次的,使問題對成績不同的學生都有針對性,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簡單問題讓后進生回答,稍難的讓中等生解決,難度較大的讓優秀生大顯身手。這樣做,就可以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容易收到預期效果。
物理教材突出了科學探究,每節課都安排了多個實驗或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及時提出富有趣味性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探究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到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物理研究的對象是廣泛的,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但在實驗中觀察到什么?又思考什么?就要看教師的技巧了。例如,在講水的沸騰時,引導學生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中,及時問:“你看到的氣泡有什么特點?你聽到的聲音有什么變化?”此時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的狀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物理教材對教學資源要求的起點太高、范圍太廣,教材中許多問題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如教材中的“超聲波、反射式望遠鏡等”,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往往不著邊際,針對學生的實際,在知識聯系的“掛鉤點”好好設計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涉及課外教學資源的問題上應做相應的鋪墊性提問,如問“演奏家在拉二胡時,左手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移動,改變了聲音的什么特征?”必須先鋪墊一些一般弦樂器的發音原理,先提問“撥動繃緊的長短不同的橡皮筋,聲音的什么特征不同”,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觀察,找到與音調有關的知識點進行回答,以達到順利完成音調的影響因素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的回答有鮮明的切入點。
教師教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對“深奧”之處的理解,對知識的挖掘,所以提問要突出重點。利用學生主動性的提問,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來”。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必須嚴格把關,既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不要使學生的發言漫無邊際、正誤不分。因此,課堂上老師要審時度勢,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明確觀點,從而優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正確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回答錯誤的或不全面的,也給予及時調整、糾正,改變原有欠缺的認知結構。
總之,如果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