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山東省萊蕪市教學研究室)
欲“速”則不“達”
◆劉 燕
(山東省萊蕪市教學研究室)
“欲速則不達”被載入“論語.子路”常用于說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求過于性急圖快,急于求成,也寓意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成效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在教學與評價中也是如此,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職后培訓,遠程教育成為一種受人重視的一種新的教學途徑。
教學與評價 小組合作 “欲速則不達”
在山東省教師遠程研修關于“教學與評價”的教師作業中,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我的課堂,積極探索生本課堂。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做;學生能講的,盡量讓學生講。小組討論、小組推選學生自己講解,講的好的給予加分鼓勵,這一切融入了合作學習、以及學生主導課堂的理念。但是,有時學生講解影響教學進度,為了趕進度,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較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非常愿意聽聽大家的高見。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評價會不會影響教學進度”。類似的問題,是在涉及到教學和評價的話題時,很多老師都會擔心和思考的。這也是鑒于教學進度的壓力,很多教師不敢放手提供評價機會的主要原因。然而,課堂上,要了解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掌握如何,對新學的知識理解程度怎樣,對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的程度如何等,都需要評價來支持。而采取評價,一定會占用講授的時間,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中,被認為是時間的浪費。而且會影響教學的進度,而進度,則是常規教學所關注的重點,保證不了進度,就會被認為是完不成教學任務。記得我本人在教學中開始使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時,也有過類似的困惑和糾結。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也產生過類似的困惑和糾結。合作,探究,是可以提供給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知識形成規律的機會和空間。可這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萬一完不成教學任務該怎么辦?可是,看到同學們欣欣然投入地從事學習活動的熱情,看到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終于發現了什么時的由衷的自豪和喜悅,還是一路堅持了下來。既然將任務放給了學生,就大膽地把時間和空間交給他們。恰如《學記》所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學生們一反往日被動聽,被動記,懶于思考,懶于筆記,總是等待現成答案的狀態和表現,漸漸養成了認真思考、深入探討、扎實學習的好習慣。
很多學生回答問題的時機是最大限度投入學習,積極思考的時機,這個時候,哪怕多一分鐘,幾秒鐘,都可能是潛力的挖掘和智力的開發,學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刻,甚至會表現出另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一面,會出現令人驚喜的奇思妙語。這可能是一個突破瓶頸、突破框架的機會。不僅如此,學生看似正確的回答中可能會潛藏不妥當的表述,會流露出平時不容易發現的思考問題方面缺點和不足,而在看似錯誤的回答中,也會有難能可貴的“對”的成分,同樣值得老師指出,并加以表揚。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很容易打擊學生,否定學生在知識探索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比如,單元學習中的成果檢測,為完成項目任務而做的種種鋪墊和準備,項目完成之后的成果展示和評價,都會占用大量的時間,老師們也會為時間的“流失”而深感不安。如果你看到每個同學,包括那些后進生們也欣欣然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在項目中找到可做之事,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你就覺得這是值得的。“無用”會化為大的“有用”。
如此一來,嵌入評價活動的課堂,有“以一當十”之效。“慢下來,等一等”,我們會在統一的固化思維之外,發現多樣化的思維樣態,會發現出其不意的智慧成果。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就自然而言成為了教學中靈動的火焰。
對于眼下正熱興的教學評價,肯定也會在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拿自我評測表或小組評價量規來說,實際操作、使用和進行數據分析,都會花費很多學生的、老師的時間。學生填表的時間可以用來多做幾道題,匯總數據的時間教師可以多批改幾篇作文。可是,無數成功的案例標明:做這個是值得的。落實好過程,讓思維成果通過評價活動而變得“可視化”,這樣才能幫你發現“真問題”,只有發現了“真問題”,才有可能找到“真辦法”。找到了好的辦法,也就拿到了開啟問題之鎖的鑰匙,學習之路就暢通了,一通則百通。
只有贏得了學生的心,才會慢慢贏得與學生相關的一切。成績,不是問題。高考,亦不在話下。
總之,在教育教學的路上,這句話值得共勉——欲“速”則不“達”。
[1]李興家,溫恒福.教師校本培訓需要現代遠程教育的支持[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05).
[2]陳永躍.終身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3]石群雄.“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與學”教師培訓項目的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4]熊頻.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