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穎
(吉林省梨樹縣榆樹臺鎮郊學校)
新課程下大語文教學觀的思考
◆陳新穎
(吉林省梨樹縣榆樹臺鎮郊學校)
在運用和使用教材上,我們還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懂得語文教材并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通過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人文素養,是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我們也應該遵循這一規律。
語文教學 大語文觀念 教材使用 課堂訓練
我們的語文課堂理應是激發學生母語興趣、令其感受母語美麗的第一場所。只有這樣,才會令其獲取語文學習的永久活力,實現語文的終身學習,使其一生浸潤于母語的世界中,汲取民族文化之精髓和魂魄。也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體驗到工作的真正意義,在教的過程中進入審美之佳境,在課堂上展個人之品位,品工作之快樂。
語文素養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是學生整體素質在語文學科的體現。它包括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語言積累、語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堅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的“素養-養成”的課程基本模式。全面貫徹語文素養養成的三個維度的目標,不能只顧知識、能力這一部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王文麗老師說“無論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只要抓住語文的本質,課上的扎實有效,這就是一節好課。”在運用和使用教材上,我們還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懂得語文教材并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單就課文而言,他最初的存在形式是作為一種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只是為了滿足社會閱讀主體需要。這種文本的原生價值承載著知識的傳播、情誼的交流、消閑等價值,起到了信息傳輸的作用。然而,一旦文章被選入教科書,作為語文教材的形式存在,它的核心本質不再是為社會閱讀主體的學生提供多少現成的信息,而在于是否能為學生提供進行語言信息處理的范例、典型、機會、空間和過程。
語文課關注更多的是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要上出語文的特點,要上出語文味。
1.要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無非是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注重讓學生體會把握有關語言文字的描寫。大前提是,要把這些人物歸還到文章整體當中去,始終堅持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在語文學習中,把讀書放在頭等重要位置,要整體的讀,不要把文章肢解,破壞文章整體含義,在讀中注重積累、感悟和實踐。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抓住文中語言文字,如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的相關詞語,體會人物性格特征。這里面的詞語理解,也一定要放入整個文本環境當中,絕不能望文生義,更不可斷章取義。
2.語文教學要突出工具性和思想性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目標非常廣泛,是綜合性的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的思想性也很主要,因為它承載的是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可以說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要先從品德入手,然后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因為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直接決定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我們的語文教學又不能完全撲在思想性上,還要關注語文課的知識性、文字性。讓語文課更具有語文味,就要求課堂上重視對學生的訓練要多于對課文思想的理解,不要講的過深,要節省時間來訓練學生,文本只是一個例子,看你用來干什么,要是都分析課文,那么大家的課上的會是千篇一律,因為某一篇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大家的理解差不多。所以要想讓語文課上的百花齊放,就要注重教材的訓練價值,學會尋找語文訓練點。比如基礎知識的訓練,我們不要僅僅局限于會認、會寫的字,在閱讀分析課文時隨時遇到的典型的、陌生的、含義廣泛的生字詞,我們都可以進行隨機的語言文字培訓。于永正老師主張在課外閱讀時遇到的生字,也可以作為自我語言文字訓練的載體。課外閱讀中遇到生字,立刻查字典,理解字義再組詞,還要把這些字記錄在“識字本”上,還要評出識字大王,調動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語文訓練主要為“聽、說、讀、寫、思”。“思”,課堂上我們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于語文學習方法的總結,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人物性格特征,還可以就課文中的某個詞語進行本意與文中含義運用對比的思考。
“聽”與“說”是口語交際訓練的主要內容,新課標要求,小學高年段,要做到“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由于目前的應試教育,偏重書面作業,忽視聽說訓練,機械的重復抄寫字詞,無針對性的大量做課外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封了學生的嘴巴,這樣做不僅聽、說的單項訓練受挫,學生的語文綜合更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的設計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聽說訓練。在課堂上,把學生的識字、學詞、造句、連句成段聯系起來,由字學到詞,由詞學到句,由句學到段,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聽話能力。在家庭作業布置上,可以讓學生聽一則新聞,聽個故事。第二天,把聽到的內容講給同學聽。這樣既鍛煉了綜合性學習獲取資料的能力,還訓練了學生的聽話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那么對小學生來說,如何對學生進行“讀”的訓練呢?我覺得應該做到“以讀帶說,以讀促思”。
首先,要整體感知。掃清文字障礙,初步理解文章,感受整體美。
其次,教師范讀,感染學生。只有教師那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有所頓悟后,才能發自內心最真實情感的自然的誦讀,才可以稱得上是最真正意義上的朗讀。切記不要沒有體會情感而作做的讀文。這也符合于永正老師提出的“老師要敢于說跟我讀”這樣的范例引領理念。
第三,有效地指導朗讀。根據課文的不同文體進行朗讀指導。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
第四,重點段落著重朗讀。課文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運用很準確,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強語感,為真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寫”。在教學實際中,“寫”往往只是一種被動的訓練。所以,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去寫作。可讓學生根據課文故事情節,發揮豐富想象力進行課本劇編寫和表演,也可以根據某篇課文主旨進行小型辯論賽,課后讓學生把課本劇和辯論賽內容寫成作文,這樣有趣的活動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