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偉峰、陳斯斯、陳文江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8
?
試論我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
文/陳偉峰、陳斯斯、陳文江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合理的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的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有關的“低碳城市”規劃的要求,結合有關的工程實例,從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以及詳細規劃三個層面對有關的城市規劃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低碳城市;空間規劃;策略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高速增長的經濟的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來自諸如環境、區域等其他方面的壓力,對于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化解城市矛盾越來受到人們重視。有關的研究表明,在西方的一些國家中,由于城市空間的鎖定作用,在一些城市中由于交通所產生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多種溫室氣體的總量無法進行合理的控制。雖然現在再降低有關汽車的廢氣排放量以及能耗水平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發展與小汽車的鎖定關系沒有發生變化的話,這種由于技術的進步所降低的小汽車的尾氣排放以及能源消耗必然會被抵消。這也就是進行空間城市規劃的必要性所在。
城市的規劃對于城市的發展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個城市來講,一旦它的物資形式建立起來就很難再進行改變,并且對于城市來講,這種不能改變的物資環境會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相關的技術革新是能夠降低城市碳排放的,但是由于城市空間結構所導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是比較難于進行相關的控制的。
我國的城市普遍的存在著諸如此類的很多問題,為了響應國家關于“低碳城市”的號召,我國城市在這種大的背景下貫徹執行相關城市的額空間規劃策略,必然能夠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基礎。實現“低碳城市”的主要策略包括進行嚴格的城市環境保護、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調整城市的產業布局來進行保證。
由于城市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城市逐步的向外圍擴展,這樣也就導致城市的范圍也在快速的增加,對于城市外圍空間缺乏合理的規劃是導致在一些城市的在出行方面能源消耗比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由于對于城市的規劃具有多個不同的編制主體,這樣也就導致了在我國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的縱向、橫向之間的銜接差,這樣無疑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于城市規劃的整體性并且在進行城市的規劃中有著極為嚴重的計劃經濟的觀念,進行具體的空間規劃能力比較弱。
在進行城市區域規劃的層面,對于有關的城市規劃理念應該是值得進一步進行推敲的,有一些在進行區域規劃之中采用的比較簡單的衛星向心式的架構對城鎮空間的組織進行規劃,通過這種規劃希望交通出行的主要產生在各級城鎮的內部。并且由于城鎮的發展主要是依賴公路交通網絡,這樣也就導致人們的出行更加的依賴于小汽車的這種方式,這樣對于區域交通呈現出一種無序的狀態,這也就對有關的空間規劃者提出如何能夠將原有的空間結構進行重新的規劃,引導城市的交通向著更加有序的方向轉變。
在進行城市的區域規劃時還應該注意要將趨于空間架構模式和區域公交網絡進行結合,如果在網格狀的道路規劃中采用的是公交走廊的模式的話就會使市民的出行向機動出行的方式變化,在進行區域的空間結構調整時還應該考慮有關的居住規劃和就業問題,這樣才能實現“低碳城市”的規劃,在一些傳統的同心圓理論指導,由于是在工作崗位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的城市居住向城外轉移,所以說,在有關的區域出行中呈現出一些比如單向長距的顯著特點[1]。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必然會有大量的人口繼續的進入城市中,這也就要求城市不僅應該加大相關的城市基礎建設還應該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帶來的問題還有人均住宅面積的變化,這對于“低碳城市”的規劃是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的。根據有關的“低碳城市”的規劃,我國在對城市中的居民區的規劃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現在看來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已經顯著的存在著相關的設計規范落后于城市空間的發展需求了。對于這些將問題進行概括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1.關于郊區的大量低密度聚居區
由于在郊區的土地比較的便宜,對于此類地區的開發強度是低于中心地區的,但是同時在公共交通的經濟性考慮,郊區的公共交通網路一般密度是比較低的,這樣也就導致個人出行的私家車使用頻率過高,這樣來看,過低的開發密度對于土地的集約利用是有比較大影響的。
2.居住區規模大幅度增加
在整體的綠化以及整體的交通規劃方面來看,大地塊的開發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一般小區存在明確的出入口以及界限,這樣也就使得公共交通被阻攔在社區之外,這也就為社區居民的出行帶來很大的不方便。也可以說大地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進了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降低,而相應的增加了私家車的出行概率。并且還有可能因為交通的車輛的過多導致交通擁堵。
3.“巨型居住社區”問題
大地塊以及比較單一的用地模式導致了這個問題的發生,由于在這種大地塊的內部主要設置是作為居住用區,并沒有考慮到對于土地的混合利用,這樣也就導致了在相關的附近區域沒有能夠提供足夠就業崗位和其他服務的設施,這樣也就加大了城市的擁堵,增加了能源的消耗[2]。
如果想要完成對于“低碳城市”的構建,在對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行規劃時應該首要的對城市密度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已經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控制城市密度對于實現城市的緊湊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這樣也就可以通過減少出行的方式達到“低碳發展”的目的。在我國過去的集市年中嚴格控制的城市密度指標基本上可以說是成功的,但是在最近的幾年來,對于很多的地方政府來講由于土地經濟已經被當作城市致富的捷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導致了傳統手段作用的丟失。
其次,城市的交通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空間形態,城市空間結構體系需要有相應的交通體系來支撐,所以說綠色的交通體系也是建設生態城市空間結構的關鍵因素。經過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證明降低出行距離以及需求,限制小汽車而支持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車等方式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環節。但是在公共交通的規劃中應該保證重要交通走廊的優先,因為,對于公共交通來講,全面的公交優先是難以實現的。
結合我國城市發展的實際狀況,在有關的城市建設中應該注意對于高性價比的交通方式的發展,還應該發展有利于自行車以及步行方式的發展,控制小汽車的發展,對于這些因素的考慮時的優先順序應該是:COD 我國城市發展現在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和空間結構的調整期,對于城市的規劃應該主要從對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體系的重構等方面入手,對于綠色城市空間的規劃方法進行探討。建設“低碳城市”應該注意包括在交通體系以及城市綜合規劃、居民區的規劃等多個方面,真正的實現“低碳城市”的規劃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海嘯,湯諹,吳錦瑜,盧源,張仰斐.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8,(06):57-64. [2]顧大治,周國艷.低碳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策略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0, (11):52-56. [3]劉志林,秦波.城市形態與低碳城市:研究進展與規劃策略[J].國際城市規劃,2013, (02):4-11.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