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璟
(浙江省上虞區瀝海鎮中心小學)
活用《孫子兵法》巧破課堂突變
◆邵 璟
(浙江省上虞區瀝海鎮中心小學)
當我們拿著課前精心預設的教案教學時,學生的回答、反應、舉動等經常會有意無意地跳出我們課前預設的范圍框架,加之課堂上又會有不速之客闖入課堂,這些都會造成課堂突變。面對這些突變,運用順手牽羊、調兵離山等奇計破解,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堂突變 順手牽羊 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 巧破
課堂是我們教學工作的首要陣地,是教師成長的舞臺,是綻放心靈火花的舞臺,是流淌生命活力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師生隨時隨刻演繹著精彩瞬間,但也隨時隨刻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突變”。如何把這“突變”化險為夷,成為課堂教學亮點,閃耀出教師的藝術教學光芒?如何把這“突變”化險為夷,展開更為深層面、更有生命力的藝術活動?
這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所看的我國著名軍事經典著作——《孫子兵法》,閑暇閱讀后,我感慨古人非凡智慧的同時,深受啟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課堂中出現的旁逸斜出的種種突變,把這本奇書中的謀略用到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上,會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啟示和奇跡。
所謂的課堂突變,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外變故,從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讓教師感到萬分尷尬。突變,因其突而無法預測,因其變而又可能回歸正常。
課堂教學突變的產生,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影響,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
1.從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小學生年齡小,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在上課時容易開小差、做小動作,注意力持續不久,如遇到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便興奮活躍不已,大聲嚷叫,難以控制課堂秩序。
2.從課堂的教學設計來看,平時教師上課基本是按部就班,教案模式化、教學程式化,極少考慮學生怎么學習,極少考慮教學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一些突變。
3.從具體的教學情境來看,新課程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擁有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課堂。正因為課堂的開放,課堂也會變得不“安分”起來,學生有話要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常常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許多問題是教師無法預料的,甚至有的讓教師無法馬上解答的。
面對這些突變,每位教師自有對策。有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有的勃然大怒,責備學生;有的因勢利導,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們面對這些突變,不應固守預設,避而不見,而應尊重學生學習情況,重視課堂現場,及時抓住并利用一些可用的意外因素,破解尷尬場面,適度拓展,讓學生的思維盡情綻放,努力生成更多的精彩。
1.“順手牽羊”計,破“半路殺出程咬金”
“順手牽羊”意指順便拿人家的東西或乘便行事,不花費多大力氣就達到目的,要善于捕捉戰機,乘隙爭利。在課堂上,難免會有意外因素、意外情景出現,而有時在特定的條件下,如果這些“突變”的因素、情景可以為教學服務,不妨來個順手牽羊,為我所用。
記得三年級《跳舞的點和線》教學時,我正在指導學生怎么洗毛筆,正講得起勁,一個女生站起來跟我說:“老師,我同桌沒把毛筆放在布上吸干,墨汁全甩到了地上、墻上!”
“哇,這還了得!”全班學生轟動起來,我有了發火的沖動,轉念一想:事情也發生了,男生也驚慌失措了,這時候批評有什么用呢。“老師,課后我們用水把它擦干凈。”班長提出解決方法。
“不行,那樣只會越擦越臟,還不如順其自然。”回過頭,我問全班學生:“這大大小小的墨點像什么?”
“像雨點!”“像花!”“像水面”……
“很好,非常有想象力。”我用手指蘸上墨汁,畫上曲折的線條,“哇,山出來了,老師你太偉大了!”“不是老師偉大,是這幾個點偉大!”我握住男生的手高高舉起,“不過老師真正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洗筆習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都有非常好的行為習慣。”
趁機,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這幅“壁畫”悄悄展開了:“大家說說這幅‘壁畫’的哪些地方是隨意的?哪些地方是別有用心的?”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可不可以化成畫中的點和線?”
“你們看這幅‘壁畫’與吳冠中爺爺的作品有哪些相似之處?”
……
面對課堂上出現的“調皮”現象,我沒有因倉促處置而留下遺憾。看似與本課學習內容沒有多大聯系的“墨跡”,通過細細一琢磨,卻發現它與本課內容竟有如此驚人的相似之處。我抓住這個機會,來了個“順手牽羊”,拋棄原先預設的導入,因勢利導,把“突變”演繹成精彩,這樣別有用意的“順手一牽”,使學生對抽象的點、線組合有了深入的認識、感悟,升華了他們的審美情感,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生成質量。
2.“調虎離山”計,破“身在曹營心在漢”
“調虎離山”指的是為了便于乘機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它的核心在一個“調”字。用在課堂上,把那些在課堂中突發的,不在預設范圍內的,又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行為、情境等通過教師點撥引導,巧妙地調度開,轉化到與教學內容相連的主題上來。
在《蔬果變變變》試教一課中,我帶領學生進入教室,桌上放滿了蔬菜和水果。面對這些誘人的蔬果,學生蠢蠢欲動,只礙于聽課老師在場,兩只手還算比較安分放在桌上。我預設到會有此景,于是對學生說:“咱們來摸一摸,會發現什么?”話音一落,教室像個炸開的鍋,沸騰不已。一會兒,我發出信息:“大家發現了什么?”可學生還激動地玩著、搶著……十分鐘過去了,課堂還很難收場,下面聽課老師真為我捏把汗。
很快,我拿起一個橙子往地上一滾,“哎呦——”假裝自己摔倒了。“怎么啦!”學生不約而同把腦袋伸過來探個究竟。“噓,這橙子有生命的,它長腳了。”我輕聲告訴。“哪里哪里?”學生忙不迭地找橙子。我慢慢走到中間,反問:“橙子真的會長腳嗎?”一個機靈的男生上前搶住橙子,“你真膽大,藝術家就需要敢想敢做!”我搭住男生的肩膀表揚,神秘地說,“我發現橙子真的有腳耶!”
我一說,把處在熱鬧、動態中的學生一下子吸引過來,紛紛瞪大了眼睛,橙子怎么會有腳呢?于是,課堂進入了神秘的空間,剛才的無拘無束突然被一股神力拽了回來!四周靜悄悄,等待我的奇跡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設計好后,大聲問:“那你發現了什么?”
“我發現這個茄子像企鵝。”“那個橙子在發怒。”“我發現卷心菜像小豬。”“哦,還可以怎么樣”……課又回歸到我預設的軌道上。
掌聲響起,既為學生的精彩回答,更為我的巧妙打破尷尬局面而喝彩。在那樣一個場合,學生往往會因為太投入、太放松而難以收拾。教師在將要發愁的瞬間,靈光一現,采用“調虎離山”方法,既拉回了學生的瘋狂行為,又靜靜地劃亮藝術教學的火花。回顧平時的家常課和賽課,經常出現課堂紀律難以控制現象,我們往往會用“比一比哪個小組靜的最快”說法來解決,并且屢試不爽。針對這個教學環節,我也可采用此說法來改變現狀,但想到了更妙的方法,這招“調虎離山”計實在是太奇哉!這四兩撥千金的一“滾”,使那些影響課堂氛圍的行為馬上“離山”而去,將課層層遞進;這四兩撥千金的一“滾”,便化腐朽為神奇,教師帶領學生重回課堂,“調”來他們探究學習高潮,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調虎離山”計太奇哉!
千變萬化的課堂亦如變幻莫測的戰場,活用《孫子兵法》中的謀略,使課堂增加無窮的魅力。面對課堂“突變”,雖因充滿各種變數會讓教師面臨一些難題,只要我們善于捕捉,善于隨機應變,善于創造性地發揮,把“課堂突變”建構生成為“高效的教學環節”,教學就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