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別看目前的電商很紅火,它們最大的對手是分布式電商。
過去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現在跑得最快的高鐵恰恰是分布式動力,每輛車廂都有獨立動力,比單靠車頭帶的火車快多了。現在的電商,基本都是靠“車頭帶”的集中式電商。分布式電商一旦爆發,則將如高鐵一樣顛覆集中式電商。
目前的電商不僅是集中式電商,而且還只是電商門戶網站,因為它們的生態和邏輯與曾經紅極一時的門戶網站極其相似。這些都是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早期表現形式。
互聯網的影響,最早是信息交互,然后才是商品交易。在信息交互領域最早是門戶網站,如網易、搜狐等;在商品交易領域,最早的電商是電商門戶網站,如淘寶、京東。兩者的邏輯相似,興衰軌跡也應該相似。
門戶網站是傳統媒體的顛覆者,但在媒體本質上也最接近傳統媒體。或者說只是把傳統媒體的邏輯,以互聯網的技術形式實現了,甚至可以說就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版。
現在,門戶網站衰弱了。除了因互聯網的技術形態帶來的變化外,門戶網站并沒有找到價值創新點。相反,像今日頭條這樣的類智能媒體,像微信這樣的自媒體,倒是開始了價值創新。自媒體是典型的分布式媒體,它通過鏈接,傳播信息的速度有時比中心化媒體還快。
我把目前的電商稱之為電商門戶網站,與門戶網站的原理非常相似。首先,它們都不過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把線下門店搬到線上而已,沒有改變零售商業的輪轉假說;其次,在電商“去中間化”的口號之下,它們卻成為新的中間商,而且中間費用不菲;最后,現在看來,“免費”“低價”并非價值創造的結果,而是資本形態下的商業新戰術。當流量費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時,電商要把商戶逼向哪里?
能夠對電商門戶網站提出挑戰的商業形態,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智能搜索的電商平臺,另一種是分布式電商。
智能搜索的電商平臺,其原理和邏輯與Uber相似。Uber有兩大邏輯支撐:一是共享經濟,二是智能搜索與智能鏈接。目前引流的商業模式將被智能搜索替代。
分布式電商有可能逃脫商業輪轉假說。在傳統商業中,零售商業輪轉周期很長,集中式電商則使其輪轉周期變短,主要是因為電商注意力的稀缺與容量無限導致的級差地租會更大。級差地租在傳統商業表現為房租,在電商表現為流量費。
然而,期盼已久,分布式電商卻遲遲未到。首先形成氣氛的分布式電商是微商,但微商注定只適合小眾產品。流通電商的崛起,可以看作分布式電商的一個分水嶺。中間商曾經被視為互聯網革命的對象,現在被革命者醒悟過來了。因為懂商業,流通電商更知道商業的問題、機會和價值點在哪兒。
中國商業的碎片化,在傳統營銷時代被視為商業落后的標志,也曾經被馬云視為電商崛起的機會,現在可能又是分布式電商的機會。
分布式電商,恰恰既是碎片化的,又是有機整體。比如可以是按地域、行業和類別劃分,但由于定位技術和大數據,有可能共享資源。分布式電商有效地解決了注意力稀缺的問題,不會產生級差地租無限升高的問題。
2015年,流通電商暗流涌動。與淘寶、京東這類電商的高調不同,流通電商雖靜悄悄,但已呈星火燎原之勢。
因為是分布式的,所以它們的受眾是小范圍的,沒必要高調;因為本身就接近消費者,所以它們沒必要說革命;因為本身就是商業出身,所以它們與生俱來自帶流量,沒必要燒錢;注意力資源與集中式電商相同,但容量資源有限,級差地租不會成為大問題。
分布式電商,將是繼集中式電商后,又一輪互聯網創業的大風口。